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纯智法师:《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第一章 归依三宝


   日期:2012/3/16 16: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纯智法师著

第一章    归   依   三   宝

为什么要有戒律?

答: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守法与犯法的善恶界限,也仅仅是一念之差别。为了警策公民,不要犯错误,所以要制定法律。主要是保护合法的公民,不受伤害。佛教之有戒律也是如此。因为我们毕竟是凡夫,有这样那样的习气毛病,而修行的道路是漫长的,稍微不留意就会犯错误,那么就永远不能了生死,所以就一定需要有戒律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少犯错误直至不犯错误。特别是在现世,修行人的根基差,若没有戒律来约束,那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戒律至于修行人——是生命,是必不可少的。

佛陀为何制定戒律?

答:佛陀弘法的最初数年,根本就没有戒律,因为初期的佛弟子们,他们的根器特别深厚,在听了佛陀的开示后,马上就开悟证果了,所以初期的佛教,用不着制定戒律来约束佛弟子,因为大家本来就是清净的。直到佛陀成道的第五年,由于一个弟子(出家人)受俗家母亲的逼迫,为了给家里传宗接代,与原来的妻子又睡在了一起,犯了YIN戒。于是,佛陀就开始一点一点地讲授戒律,佛教的戒律,就渐渐地制定起来了。这是为了维护僧团的清净庄严,是为了保护佛弟子们戒体不失,也是成道的助缘。

戒的功能是什么?

答:戒的功能是在断绝我们生死道中的业缘业因。如《三世因果经》中说:“欲知过去事,今世受者是;欲知未来事,今世作的是。”如果我们不造生死之因,那么生死又奈我何!戒的主要作用是,正确的指导我们应该怎么做,不有关怎么做,或者有关做的要做等等。

我认为戒律是修行的束缚,法师认为对吗?

答:是错误,也是谬论。戒律的制定不是佛陀对佛教弟子的一种束缚,实际是佛弟子解脱道的助缘,是僧团的防腐剂。佛教如果没有戒律作为教化的依据,那么佛教将会是自私自利,乌烟瘴气;佛弟子如果没有戒律作为日常行止规范的依据,了生脱死是很不容易实现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戒律也不适宜了,会消除吗?

答:不会的。前面已经讲过戒律对于佛教的重要性了,再简单地讲一下。佛在灭度时,告诉训诫后世的弟子,应当以戒为师。因为佛已经灭度两千五百多年,也只有以戒为师了。佛教只要有戒律存在,佛教的本质就不会变,佛教就会永远存在。反之,没有戒律,佛教也就不存在了。末法时期,特别要提倡持戒的风气,这样才能让正法久住。修行人如果没有戒律来约束,那么了生脱死是很难实现的。

为什么要以戒为师?

答:因为佛在灭度的时候,告诉后世的弟子,要以戒为师。戒为佛制,尊重与遵守戒律,就是尊重佛陀。唯有以戒为师,才能有警策,约束自己守戒,也能协助和保护他人持戒,这样学佛才能有收益。如果人人持戒,佛教必然兴盛。

刚刚步入佛门有哪些步骤?

答:入佛门有三个步骤:第一必须受戒;第二必须学戒;第三必须持戒。

为什么要受戒?

答:佛教的根本精神,在于戒律的神圣与尊严,在于佛教弟子们对戒律的尊重与遵守。所以,刚步入佛门的第一件大事情,就必须要受戒——归依三宝。不然,即使自称信佛学佛,也不被我们佛教所承认。是个门外汉,当然也得不到多少学佛的好处,也就是种一点善根而已。

在家人的戒有哪些?

答:1、归依三宝;2、五戒;3、八关斋戒;4、菩萨戒。

归依三宝是戒吗?

答:有些人认为“三归”不是戒,五戒以上才是戒。其实“三归”也是戒,因为戒是禁止的意思,而归依三宝后也有三种禁止:一是归依佛,尽形寿不归依邪魔外道;二是归依法,尽形寿不归依外道邪说;三是归依僧,尽形寿不归依外道徒众。所以,归依三宝的本身,就含有戒的特征了。

佛法讲平等那么戒也是平等的吗?

答:佛法讲平等,是讲性体上的平等,也就是立足点上的平等,而不是讲事相上的平等——没有老少、尊卑、前后的平等。佛说众生皆可以成佛,是讲皆有佛性,但是由于无明,佛性未显现,要有漫长的净化过程。所以在佛教的戒律上,也有等级和层次的,从归依三宝至五戒至八戒至菩萨戒(以在家戒为例),层层增加,层层提升,以归依三宝为基础,菩萨戒为具足。比喻为例;归依三宝——小学生;五戒——是中学生;八戒——大学生;菩萨戒——博士生。博士生当然能做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题目,小学生怎么能做中学生、大学生、博士生的题目呢?学佛也是如此,必须要循序渐进,不要好高骛远一步登天。这不是佛教执着,而是必要的修行层次。

居士是不是归依三宝后戒就具足了呢?

答:归依三宝仅仅是引导学佛入门,菩萨才是进入佛门的最后具足身份。因此,归依三宝后,应当继续发心,求受五戒;受五戒后,继续发心,求受八关斋戒;受了八关斋戒后,应该再进一步求受菩萨戒;受了在家菩萨戒后,如果发心出家,自是功德无量;如果不能摆脱世缘,做一个合格正信的在家菩萨戒弟子,定会有了生脱死机会的。

什么品位的师父能做我们合格的归依师?

答:戒律上是这样规定的:首选的归依师是清净比丘;如果千里之内没有清净比丘,当归依清净比丘尼;如果千里之内没有清净比丘尼,当归依清净沙弥;如果千里之内没有清净沙弥,当归依清净沙弥尼。戒律上还特别规定出家人:戒腊十年以上才有资格收(度)出家弟子;戒腊五年以上才有资格收(度)在家弟子。另外还规定出家人必须生活在僧团中,而不是“江湖游僧”。由于前几年佛教没有太重视戒律,造成了僧人好坏混杂,而我们是凡夫又不能分辨,唯有归依大和尚,才比较有把握。中佛协前几年就行文提倡,每省只能归依一个大和尚,就是每个省的省佛协会会长,因为这个大和尚,一定是饱参饱学,戒律清净耆老高僧,也只有他能代表每个省的十方僧宝。但是在实际运作中有困难,因为在家弟子,有信仰这个那个师父的自由,这就弟子们自己去甄别。

什么是戒腊?

答:佛制出家人,冬参夏学,夏天必须要“结夏安居”。所以每结一次夏,才算一年戒腊。比如有些出家人,出家二三十年,而一次夏没有结,那么他(她)就一年戒腊都没有,只有二三十年的僧腊而已。

什么是僧腊?

答:出家人受具足戒后,才是合格僧人。也就是沙弥(沙弥尼)登了三坛大戒,成比丘(比丘尼)后,只要没有犯根本戒或者没有还俗,每出家一年就算一年僧腊。

什么是冬参夏学?

答:每年的雨季(阴历四月十五——七月十五),也就是各种动植物活动最频繁的时候,佛陀慈悲,怕弟子们外出误伤它们,造成不必要的杀生因果,故制定这个时期,结夏安居,僧众集中起来学习,学习戒律和各种经论。而冬天气候恶劣,最是用功办道的好时候,出家人集中在禅房内,既能抵御寒冷,又能安心参禅,安心悟道。

为什么要学戒?

答:受戒只是一个佛弟子的身份阶段层次的开始,绝对不是其身份阶段的完成,所以在受戒之后,必须学习戒律。佛教的戒律,便是教人学佛所学,行佛所行,而后证佛所证。因此,我们只要时时刻刻把戒律放在心中,时时刻刻约束自己散漫的凡心,就一定能到达生死的彼岸。学习戒律后,对戒律的开、遮、持、犯有认识了解了,行者就会注意,不至于轻易犯错误了。

佛教的“戒”是什么意思?

答:戒是禁止,禁止佛教弟子不得作恶。其实佛教的戒律不但禁止作恶,也禁止不作善,有作持与止持。一般人只知道佛教的戒律,是消极的防非止恶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也有积极的众善奉行的一面。层次不高的人,只知道死守戒律,保证不犯戒律,须知在守好戒的同时,还要积极行善积德。

什么是作持?什么是止持?

答:应当要做的事情,就必须一定要做,叫做作持。如果应当一定要做的事情,而不去做,那么就犯戒。不应当做的事情,就不要去做,叫做止持。如果不应当去做的事情,而去做了,那么就是犯戒。

为什么说归依三宝是根本呢?

答:因为没有归依三宝的信士,还没有步入佛教的门坎,不能算是个居士,仅仅算是个善男信女而也。只有归依三宝的居士,才是信佛学佛,算是个佛教徒。因为归依后,就就了三宝的戒体,所以归依三宝,是学佛信佛的开始,是步入佛门的第一步,也是根本。

五戒是一切戒的根本吗?

答:佛教的戒律很多,但是都离不开五戒的根本原则,一切戒都由五戒分支开出,一切戒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五戒的清净。无论是八关斋戒、菩萨戒,甚至出家人的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没有哪一种戒不是根据五戒引生的,也没有不将五戒列为根本戒。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也是伦理的基本道德,五戒的究竟处,却又是了生脱死的正因。所以,一切戒中,五戒最重要,五戒学习不好,一切介将无从着手,五戒持的清净,其它的戒,就容易持了。因此,五戒是一切戒的根本。(五戒虽然只有仅仅的五条,但是要想持得绝对清净,也不是简单的事情,出家人那么清净,持好五戒都很难。)

为什么要持戒?

答:受戒和学戒的目的,是为了更很的持戒,所有的佛教弟子都能守戒,犯戒的人一定就少了。如果我们受了戒,而不去守戒,那就是犯戒,后果是很严重的。既然学佛了,就必须要持戒,因为戒是教我们做守法的好人(最底的讲),如果不守戒,干吗要信佛学佛呢?我们学佛的宗旨,是为了了生脱死,戒能守得绝对清净,离佛国净土的时间,也就不会太远了。

看到别人犯戒能讲吗?

答:看到别人犯戒,不但不能讲,更不能妄加批评,乱施攻击胡言乱语。因为一个真正持戒的人,不希望自己犯戒,如果见到他人犯戒,只有向那个犯戒的人当面劝告,劝告三次,经过三次劝告,他若听了劝告当然更好,如果不听,只好内心为他悲痛,为他忏悔,或者在例行会议中,为之举罪,由大众秉公处理。在家居士也可以定期举行竭磨会议,选一个戒律清净,正信的菩萨戒居士为主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样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某个居士经常说这个那个犯戒这样做对吗?

答:听到这些,学人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受,内心只有为这个居士忏悔了。这肯定是不对的,绝对不可以随见随说,见人便说,不分场合,不拘时间,也不管对方听的人的身份。不然,说他人犯戒,如果说的是真的,自己便犯了“说四众过戒”;如果说的不真实,更加犯了“妄语戒”;如果说的是出家人,则犯了“毁谤三宝戒”。这三条都是(波罗夷罪)重戒,堕地狱的罪。所以一个持戒严谨的人,绝对不会轻易说他人犯戒。如果常常说别人犯戒的人,他自己首先就是一个常常犯戒的人。

怎样举罪?

答:举罪有严格的品位等级,它们的区别次序是: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菩萨戒居士——八关斋戒居士——五戒居士——归依三宝的信士。如上,比丘可以举以下七品的罪,比丘尼可以举以下六品的罪,却不能举比丘的罪,以此向下类推。而归依三宝的信士,却不能举以上七品的罪。如上,只能以大举小,万万不能以小举大,否则就犯重罪。

在家居士能讲出家人犯戒吗?

答:在家居士不许听诵大戒,不许看出家人的戒,怎么会知道明白大律的内容,而来指责出家人犯了什么戒?这就是今日佛门,最痛心的事情,佛门丑事,大多数是由佛教弟子传播出去的,今天说这个和尚犯戒,明天说那个尼姑不规矩,而且添油加醋,越说越离谱,惟恐说得不狠,惟恐揭露得不深,到后来佛门变成乌烟瘴气,也没有一个清净的佛教弟子了。这不但毁坏了佛教弟子自身的名誉,也让许多善信退失了信心,更加糟糕的是损坏了三宝的尊严。再说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僧团规章制度,出家人犯戒,自会有僧团来制裁,不需要在家居士来操心,在家居士怎么能越级犯上,亵渎举罪?同时,一个不明了大律,不能对大律的开、遮、持、犯,有圆融认识的在家居士,即使举了出家人的罪,也是举不中的。所以,出家人如果犯戒,在家居士不但不能举罪,就是连劝的资格也是成问题的。

什么是波罗夷罪?

答:按照俗世法律讲,就是触犯了极重的刑法,也就是死罪,要枪毙的。在佛教而言,波罗夷是现在失去戒体,死后当堕地狱的大罪,若犯了一条,堕地狱的时间是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相当于人间的九十二万一千六百万年。

什么是竭磨?

答:是僧团会议制度,也就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会议。按照竭磨法中的规定,佛教弟子犯了戒,如果不自行发露,见他犯戒的弟子,应该劝告他发露忏悔,要是劝告他三次,他都不听,便在大众竭磨的时候,为之举罪,使得大家以会议的方式来处罚他。如果在会议制度无法遵行的情况下,可以在布萨诵戒的时候,为之举罪,(要知道品位等级,不能以小举大。),由大众秉公处理决断。凡是依照佛教戒律,竭磨作法之后,即可得到十方大众僧的印可。但是竭磨时,必须全体通过,只要有一人持反对态度,竭磨则不成功。

什么是发露?

答:就是自己把自己所犯的戒或者过错,向别的清净比丘面前讲出来,求他们忏悔,叫做发露。另外,以其犯戒类别的轻重,或者在一位,或者在二位,或者在三位清净比丘面前发露忏悔,也或者在大众僧面前发露忏悔。

律藏是如何编辑的?

答:当佛灭度后,佛弟子中,就有一个愚蠢的比丘跋难陀,感到非常高兴。他说:“那个老头子死得更好,其在世时,规定我们这样必须作,那样不准做。现在其死了,我们就自由了。”(《长阿含游行经》)这句话传到迦叶尊者的耳中,感到非常的悲痛。尊者想:佛教的精神和救世的工作就会随着佛陀的入灭而随着结束吗?同时,佛陀在入灭的时候,最后说法,一后头就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本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遗教经》)于是,决心召集当时的大弟子们,编辑了律藏。

有人说他是学禅宗的不需要持戒对吗?

答:持这种想法的人,其本身就对佛法不了解,也就不是个正信的佛教弟子。因为佛陀的教法,是平均发展的,戒、定、慧三无漏学,就是在一平均发展的基础,如鼎的三足,缺一不可。戒律是三学的基础,不持戒要想解脱,便是痴心妄想。所以,戒是任何一个佛教弟子,都要持的,不管你是学禅、学净土、学唯识还是什么别的法门。学禅的更加要守戒,如果没有戒律的约束,就会想入非非,难以入定。

佛教的根本精神是什么?

答:根本精神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也就是依法不依人,只要依照戒律制度而行,佛法自然会历久常新。

为什么弘扬戒律困难?

答:这个问题很难一时讲清楚,只好引用圣严法师的观点来说明,有五点困难:(一)律本太多,纵合不易:传来中国的戒律,共有四律五论之多,其中各部广律的制戒因缘以及戒相条文,相差不了多少,但是其中律论对于条文的解释,各彰本部的宗义,互异的就多了。有的要求很严格,有的要求很轻,如果逐部看了之后,即使自以为是,也无法肯定已经是到什么程度。因此,南山道宣律师,没有见过新译有部的律文,他的好多观点是相左于新译有部律的。有部律虽然后出,但是,以义净三藏留学印度二十多年,考证了当时所有的印度律制,并且作《寄归传》以用说明,他的观点可能要比南山较为正确,如果今天用有部诋毁南山,恐怕又觉得不可,不圆融。今人如果要治律弘律,思想必须要冲破这个难关。(二)戒相复杂,不易明记:大家知道,佛法之中,以唯识宗的名相最多,最难一一明记,殊不知律宗也有如此的困难存在。大家只知道戒律最少的是五条——五戒,最多的话是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但是,这个仅仅是条文而已,就象一个仅仅熟背宪法条文的人,并不能成为宪法专家。因为差不多在每一条的戒相中,都有开、遮、持、犯的分别,同时开、遮、持、犯,各个都有轻重等级的区别,同样犯一条戒,由于动机、方法、结果的不同,犯罪的轻重,及忏罪的方式,也随着不同。戒律的条文,固然是戒,凡是不在条文中而仍然违反了佛法原则的,也都算是犯戒。犯的是什么戒?应当怎么办?这些都应该了如指掌,了解大小乘的一切戒律,才能称为通晓戒律。所以研究戒律,首先必须付出耐心和苦心,从枯燥的戒相名目之中,培养出持戒的精神与弘法的悲愿来。(三)学戒弘戒,必须持戒:一个学戒弘戒的人,虽然不必事事如律而行,最少是个戒律的忠实信徒,他虽然未必持戒到位,未必如律规定的修行到位,未必持戒严谨,最少是个向往着如律而行的人。否则他的弘法事业,也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四)中国的环境,不崇律制:因为中国的佛教,尤其是南宋以来,根本丧失了崇尚律制的习惯,事业我们要在不崇尚律制的环境下去弘扬戒律,将会有很大的阻力,因为多数人不崇尚戒律,也就讨厌崇尚戒律的人,唯恐会以律制去约束或者抨击他们,使得他们无法安心。我在一本书上看到,因为弘一律师弘律,他老人家戒律清净,处处以身作则。事业很多地方都不欢迎他,甚至有人把他当成怪物。其实,大家都是怪物而不自知,反而把非怪物当成了怪物。是故,弘一大师弘律,起初数度不如愿,数讲数停,最多的听众,也不过数十人。后来以“不立名目,不收经费,不集多众,不定地址”为其弘律的方案。(五)律文刻板,时代变更:戒律的条文是死的,社会的演变是活的。要以死板板的条文,硬生生地加在新时代的每一个佛教弟子头上,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也是一件不合理的事情。这个就是弘扬戒律,最大的阻力,也是很难克服的。

为什么讲戒的法师很少?

答:学禅的可以不拘小节,学律的事事都得谨慎,学教讲经的法师,可以大座说法,可以广收徒弟,可以名利双收。持戒弘戒的律师,没有大规模的僧团,讲戒不必登高座,或者有些大道场,却又未必欢迎你去讲戒。学戒持戒的律师,绝对不敢滥收徒弟,否则就是犯戒。因此,若要立志弘戒,必须先要准备甘于寂寞。身为一个弘戒的人,他的生活必定要比一般出家人更加刻苦,他的资身用物,不敢过好,又不敢过多,否则便是犯戒。所以,如果发心弘戒,思想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设想,现在能有几个出家人愿意这样。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故意拉拢信徒来学律,希望你们能尊重这个难得的听戒机会。

佛教的戒律能修改吗?

答:佛陀灭度后,迦叶尊者曾经提出这样的原则:“佛所已制,不许废弃;佛所未制,不许再制。”因此,历代的许多大德,都不敢赋予灵活适应的生命。而以印度人的观念来规范中国人,以古代的观念来规范现代人,宁可让戒律废弃一边,也不愿意让它于时代潮流适宜。《五分律》卷二十二中有如此说明:“佛言:虽是我所制,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可知佛教戒律,并不刻板,只要不违背佛制的原则,就可以随方应用,自然也可以随着时代的潮流而应用,但是怎么随方应用,就必须熟悉戒律之后,才可以灵活圆融,才不会违背佛制的原则。时代虽然有新旧,但是律制的精神则是历久常新的,不能泥古不化,更不能因为有些不适应,而废弃不用。要发扬佛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悲精神,要圆融地理解戒律,使之更好地于新时代相适宜。

信佛只要心诚,为什么一定要归依呢?

答:这种观念,简单地听起来觉得有道理,实际上是错误的,也不如法的。比喻学生上学,首先必须办理注册手续,不然,学校中自然不会有其学籍,也不会得到毕业学历文凭。一个正常情况下的学生,一定是按照学年学程,而逐级升学的,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最初进小学要注册,进了中学与大学,除了注册,还得进行考试,对其进行全面测试,看其是否有求学的能力。但是,不进小学,便想取得大学文凭,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要信佛,应该从归依三宝开始,归依三宝,虽然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但是如果不走第一步,怎么能走第二步第三步来?要走第二步第三步,必须首先走第一步开始。

佛教弟子的等级是如何定的呢?

答:佛教弟子的等级,是以所受戒别的层次而定。出家弟子的品位从大到小依次是:菩萨戒——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在家佛教弟子的层次:菩萨戒——八关斋戒——五戒——归依三宝戒。按照这样的修行层次,定的品位等级。

归依三宝有限制吗?

答:归依三宝是信佛学佛的第一步,佛教不舍一切众生,所以,对请求归依者的尺度,放得很宽大很轻松,六道众生(除了地狱内的众生,由于罪逆深重,不能听闻佛法外。其余的不论天、人、神、鬼、畜生。),只要发心归依,佛教无不接受。就好象也到了入学年龄的儿童,不管他贫富贵贱,漂亮还是丑陋,不用挑剔,全部都可以进入国家开办的学校去读书一样。

归依三宝是那三宝?

答:三宝是:(一)是佛宝——本来是创立佛教的佛陀,而现在不管是木刻、石雕、泥塑、彩绘等等,只要是佛、菩萨像都是佛宝;(二)是法宝——佛陀所讲的一切佛经,和有诸大菩萨、祖师的言论,都是法宝:(三)是僧宝——是指所有清净的出家人,而不仅仅是自己的归依师父。(现在有很多居士眼里只有自己的归依师,而对别的出家人根本不尊敬,这是要不得的。)

我能看懂佛经不归依行吗?

答:能看懂佛经,而不归依三宝,肯定是不行的。自己以为自己有看经的能力,可以直接从佛经之中,探求成佛之道的真理,不必要归依三宝,同样可以得到学佛的受用。这在理上说,似乎可以通融,但是从事相的规制上说,那么就错误了。佛经是由佛陀(佛宝)所说的法(法宝),再由佛的出家弟子们(僧宝)结集成编,传之后世。如果只知道佛经(法宝),而忽略了说法的佛陀(佛宝),以及流传佛经的出家人(僧宝)。最多是归依了法宝,这是无知的忘恩行为。佛、法、僧三宝不能分开信仰,如鼎的三只脚,缺一不可。如若不然,怎么能有资格称为三宝弟子呢?

归依三宝有什么好处?

答:不但能得到学佛的种种好处,而且还种了成佛的因。所以,佛经上说:世俗人虽然行善,终不能破坏先世的恶业,如果能受了归依三宝的戒,就能破坏先世的恶业。

怎么归依呢?

答:受归依时,不但是形式上的问题,更是心性上的问题。受归依时,不仅仅口中念着,心里还得想着。最主要还是在于心的领受——纳受三归的戒体,戒体必须是早已先受了三归戒的人,师师相传,这是法统的一脉相承。在凡夫而来讲,不能无师自证,所以三归依,不得在佛菩萨形像前,自誓自受。由此可知,求受三归依的庄严性、严肃性、重要性了。

三宝能分开信仰吗?

答:不归依三宝,便想成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年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只信佛、而不信佛法、不信僧宝;或者,只信佛法,而不信佛、不信僧宝;再或者,只信僧宝,而不信佛、不信佛法。根本先就违背了佛法,佛法之中,三宝不能分开分家,如果一定强迫要把三宝分家,他便破坏了佛法,一个违背佛法而又破坏佛法的人,那是永远不会得到学佛的善果。既然,相信了三宝其中的一宝,为何不归依三宝呢?

我害怕归依后受约束,所以一直不敢归依?

答:这件事很普遍,俗世有很多人对佛教有好感,但是他们(她们)却不愿意马上归依三宝,唯恐归依之后,会受到约束,或者害怕归依后无法摆脱,他们就存着观望的态度,他们把归依的意义,看成合同,一旦不信佛了,不容易摆脱等等。其实这些观点,是错误的。佛教固然希望人人归依三宝,并且从归依开始,一直走向成佛之境。但是由于众生根基的差别,不能接受佛法的胜义,不能如法遵行的,只要向一个懂事的人说,我舍弃归依,马上就舍弃了,可以去信别的宗教,或者什么宗教都不信。(如归依三宝之后,除非有魔障遮心,否则是不会舍弃归依。)但是,佛教的慈悲之门,仍然永远开着,随时欢迎浪子的回头。你看,信佛都自由。

什么是归依?

答:归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归是回转、或者是归投;依是依靠、或者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者归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归依。小孩子归投向他母亲的怀抱,依靠母亲、信赖母亲,所以能有安全感,这一安全感的产生,便是出于归依的力量。因此,凡是由于归投信赖而产生安全感的行为,都可称之为归依。但是,凡是不究竟、不真实、不可靠的信赖信仰的人,都不能称为真正的归依。凡是能认清世事无常的,能明了一切世相都由对待相因而成,走向回家的道路的人,才是真正意义的归依。

我在书上看到我们本来就于三宝同在对吗?

答:对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业障的迷惑,所以不见佛性,我们归依三宝的目的,正是在于寻佛性的显现。我们本来与佛一样,本来就与三宝同在,只缘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道回家的道路,所以我们叫做众生。如果我们从今天开始,归依三宝的怀抱,信仰三宝,仰赖三宝的启发与指引,走向解脱的道路,实际上就是浪子回头,回到原来的老家而已。

为什么称三宝?

答:三宝就是佛、法、僧,因为在佛法僧中,能够产生无量的功德,发挥无尽的妙用,并且取之不尽,无极无限,无边无际。世间以金银财宝的价值高,所以称为宝。佛、法、僧的功德妙用,就是通于世间、出世间的,所以更加可以称为宝了。由于三宝的教化,可以使人平安地在人间生活,更可以使人在人间离苦得乐。所以三宝是宝,并且是超出于众宝之上的众宝之宝。

三宝有什么含义?

答:这问题很重要,只有知道了含义,才能发起信仰。佛宝——佛是觉者,自觉、觉他、觉满;法宝——法是法则,有规范,使人理解与保持自性不失的功能;僧宝——僧是和合众,于事于理和合相处。

三宝有哪些种类?

答:从大体上说,主要由于事相和理体的不同,大约分为两大类:(一)从事相上说,有住持三宝与化相三宝;(二)从理体上说,有一体三宝与理体三宝。

什么是住持三宝?

答:(一)凡是用玉琢、木雕、石刻、泥塑、绘画等等的佛像,便是佛宝;(二)凡是三藏经典,或者古今大德的佛教著作,便是法宝;(三)凡是剃头的出家人,便是僧宝。因佛陀灭度后的佛教,就靠这一类的三宝,为之延续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传布佛教的教义,所以称为住持三宝。

什么是化相三宝?

答:(一)释迦佛成道而之入灭的阶段中,释迦佛便是佛宝;(二)佛陀当时向弟子们所说的种种教示,如四圣谛、八正道,等等的道理,便是法宝;(三)当时随佛出家的凡圣弟子,便是僧宝。这唯有佛陀住世应化,才有的情况,称为化相三宝。

什么是一体三宝?

答:就是佛法僧三宝之中,各个都有三宝的功德:(一)a,佛有觉照之能,所以是佛宝;b,佛能说法于法自在,有轨持之能,所以是法宝;c,佛无争之过,所以是僧宝。(二)a,法的本体,具有能生诸佛之性,所以是佛宝;b,法的本身,就有轨持的功能,所以是法宝;c,法法平等,互不干扰,所以是僧宝。(三)a,僧有观照之智的,为佛宝;b,僧有轨持之用的,是法宝;c,僧为和合之体的,是僧宝。

什么是理体三宝?

答:理体三宝是说一切众生,各个本具之三宝(这个必须修行到一定的品位,才会显现。),分为两类:(一)从修证上说,凡夫都是以“惑、业、苦”而流转生死,如果能翻迷成悟,a,惑即成为般若;b,业即成为解脱;c,苦即成为法身。般若为佛宝,解脱为法宝,法身为僧宝。(二)从真如(理体)上说,a,能观之理为佛宝;b,所观之事为法宝;c,事理一如为僧宝。这个三宝贝,不是所有的众生都有的,必须经过踏实的修行,才能表现出来。

三宝分这么多到底有几种性质呢?

答:三宝虽然分为四类,只有两种性质——不出事、理的两面。事相的三宝,是现实的,所以也就比较容易懂得。理体的三宝,是抽象的,所以不太容易懂得,除非已经开悟,已经证得了自性真如,否则总是感到陌生的,但是,这个却是我人的究竟归依处。

这么多三宝到底信仰哪个三宝呢?

答:因为我们是凡夫,只相信事相的三宝,但是只要信,信到某一个阶段之后,理体三宝也就自然显现了。我们应该明白,没有住持三宝,就不能显现理体三宝,没有理体三宝,住持三宝也无以安立。住持三宝是理体三宝的用,理体三宝是住持的体。信仰佛教,应该从信仰住持三宝开始,信仰住持三宝的目的,就是在追求理体三宝的显现。现今有在家的佛教弟子,自己没有证理体三宝,却以只信理体三宝为理由,而不敬住持三宝,那是本末颠倒,求升反堕的行为。

为什么讲僧宝最重要?

答:三宝之中,虽然以佛为最珍贵、法为最高最胜,却以僧的地位最重要。佛陀灭度之后,佛教的道场,要由僧宝来住持,佛教的经典,要有僧宝来保存,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宝来传播,佛教的信徒,要由僧宝来接引。因此,佛陀在世时,佛教以佛为中心,佛陀灭度后,佛教则以僧宝为重心,所以现世信仰佛教,应该以僧宝为归依。恭敬三宝,也应该以僧宝为着眼。僧人之中,虽然龙蛇混杂,我人归依,不妨择善而从,但是恭敬供养的心,则应该一律平等。佛经中说:“虽然是破戒比丘,仍然可以为人天之师。”(因为他最少当过一天的清净沙弥,或者当过一天的清净比丘。)所以,不得分别高低,更加不得妄加批评。三宝是一体,归依佛、归依法而不归依僧,便不成为归依。真正的归依,必须是虔诚的相信三宝,而不是一二宝。

归依三宝有哪些种类?

答:归依三宝的种类,共有五个等级:(一)、翻邪三归——最初进入佛门;(二)、五戒三归——信佛之后加受五戒;(三)、八戒三归——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四)、十戒三归——沙弥(尼)受十戒;(五)、具足戒三归——比丘(尼)禀告受大戒(具足)戒。

为什么说归依三宝最重要?

答:归依三宝,是否得戒,非常重要,因为最初学佛,必须要受三归,加受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都以三归为得戒而纳受戒体。没有那种戒受戒时,不行三归依的。因此,三归依戒,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中的根本,寺院中的早晚课诵,都有三归,一切一切佛事的终结,也都是以三归为宗本。

如何归依三宝?

答:归依三宝的词句,其实是很简单的,但是最好在归依之前,先能念熟悉。一般的是在归依时,由归依师念一句跟着念一句,有的人由于归依师口齿不清,或者由于自己心情紧张,归依之后,竟然还不知道归依词的内容是什么,按道理讲,这样的归依是不能成为归依的。归依词共分为三归三结,现在抄写如下:我某甲(法名或者本来的名字均可),尽形寿,归依佛;尽形寿,归依法;尽形寿,归依僧。说三遍之后,再说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前面的三归说三遍,便是三归依戒的正授,后面的则是三归的三结。归依的紧要关头,便是在三说三归的正授之时,纳受三归依的无作戒体,也就是在此正授之际,请各位千万要注意。

归依要作什么观想?

答:在正授三归之时,作一种观想:说第一遍三归依文的时候,由于自己的发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震动,并且有功德之云,从十方大地冉冉上升;说第二遍三归依文的时候,十方涌起的功德之云,徐徐汇集于自己的头顶上空,结成华盖之状;说第三遍归依文的时候,此一云集的华盖,即成漏斗之状,缓缓下注于自己的顶门之内,遍满于全身,并且由身内扩展出去,使自己的身心,随着功德云的扩展弥盖,而充塞于十方世界——到此为止,自己纳受了三归的戒体,自己的身心,也跟戒体的功德一样,与宇宙同等体量了。设想,这样的归依,应该是何等的神圣和庄严啊!

归依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归依时,一定要将归依词听得明明白白,说得清清楚楚,这是绝对不能马虎。受归依时,最重要的有二点:第一,要注意归依三宝是何意义;第二,当受三归时,师父所说应当十分明白,如果师父所讲的话,全是文言文不能了解,这样是绝对不会得三归的;再或者隔离的太远,听不明白,亦是不得三归;或者虽然能听到大致了解,其中还有一二句怀疑处,亦是不得三归。又正授之时,就是在“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说,这很重要,应当十分注意。以后的“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是名三结,无关紧要。所以,诸位发心求戒,应当先了解三归的意义。又当正授之时,要在“归依佛”等三语注意,就可得三归依。——摘录自弘一律师的《律学要略》。

归依三宝有哪些仪式?

答:从宗教感情上说,受戒的仪式越隆重,越能激发虔诚的心;受戒的要求越严格,越能使人生起神圣庄严的感觉。本来求受三归时,只要请求一位归依师,在佛像前三说三结就可以。但是,为了郑重其事,共分八个项目:一,敷座请师——由求受归依的人为师父敷设法座,列供香花,灯烛整齐,再去礼请归依师升座;二,开导——开示三归依的意义;三,请圣——迎请十方三宝,证明受归,以及护法龙天,监坛护戒;四,忏悔——忏悔往昔业障,以求身、口、意的三业清净之后,纳受无杂无染的三归戒体;五,受归——三归三结,并且发三誓;六,发愿——发无上菩提之心,愿度一切众生;七,显益劝嘱——说明三归的功德殊胜,并且叮嘱依教奉行;八,回向——将此受戒的功德,回向给一切沉溺的众生,速脱生死,早生佛土。菩萨是以利生为目的,学佛的终结目标是成菩萨、佛,因此,将功德回向给众生,就会滋养自己的菩萨道。

仪式这么多是否可以减少一些呢?

答:在实用方面而言,这八个项目,简直可以说缺一不可。一,比丘不能站着为白衣(居士)说法,所以要敷座;二,示知三不宝的意义,所以要开导;三,归依师是代表三宝为人授归依,所以要请圣;四,为求重新做人,就要忏除前罪,所以要忏悔;五,三归三结与三誓,是受归依的重心,所以在所必行;六,三归共分上、中、下三品,所以劝导发心求上品,也是必要;七,为增精进的心与坚固的志,显益劝嘱,也是应该的;八,为了养成不自私的慈悲精神,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也是对的,菩萨行者必须要这样做——利益众生。因为修行人,成佛、菩萨是我们的终结目标。

归依分哪三品?

答:归依分上、中、下三品:发心自度度人的为上品;只顾自脱生死的为中品;只求不堕三途而仍生在人天的为下品。

归依三宝后还能信仰别的神吗?

答:受了三归依后,如果为了维护家宅、财物、国土、人民及其生命的安全,而去祀神祭鬼与礼天拜神,只要不存归依的心,就不会失去归依。如果有归依的心,便失去归依。

归依后有哪些禁戒?

答:归依后只能食五净肉,并且不得作屠业、酒业、YIN业、赌业等的作恶行业。每年的阴历正月、五月、九月为长斋月;其余每月的六斋日,要持戒斋。佛陀慈悲,怕初发心的居士,受不了很多的禁戒,故也就规定了这些。

什么是五净肉?

答:我们以前只讲三净肉,现在讲五净肉:一,不是为我杀;二,没有看见杀;三,没有听到杀;四,自然死亡;五,鸟兽食残。

六斋日是那几天?

答:每月的阴历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八、二十九(月大就是二十九、三十)。

归依后是不是只尊敬自己的归依师?

答:我们归依三宝之后,就是归依了十方三世的一切三宝。所以应该恭敬供养一切佛菩萨的圣像;一切佛教的典籍;一切佛教的出家人。不过我们的本师佛是释迦佛,我们的本师僧是归依师,为了报恩,偏重于本师佛与本师僧,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只认为本师佛为佛,其它诸佛就不是佛,那是违背佛教的;同样的,如果只尊敬归依师,而不恭敬其它的一切僧,也是不对的。就好象农民只种一处田,而荒芜了千万处田地,这不是愚蠢吗?但是就有些在家居士是这样,开口我师父,闭口我师父,这是要不得的。

归依三宝有哪些好处?

答:归依三宝的好处,实在太多了。可以求得现世乐;可以求得后世乐;更可以由此得到Lipan寂静的究竟乐。归纳起来大约有八种:(一),成为佛的弟子;(二),是受戒的基础;(三),业障减轻;(四),能积广大的福德;(五),不堕恶趣;(六),人与非人均不能扰乱;(七),一切好事都会成功;(八),能成佛道。

有哪些佛经讲了归依三宝的种种好处?

答:佛经中讲归依三宝的好处实在太多了,由于时间的关系,就选择四部经,来说明:(一),《优婆塞戒经》——人若归依三宝的话,将来所得的福报之大,大得不可穷尽。比喻有一个宝藏,全国人民搬运七年,搬运不尽,三归功德,比这还要大到千千万倍。(二),《折伏罗汉经》——过去有一位忉利天的天子,在天福享受尽后,身体也变得衰败不堪,同时寿命也将在七天之后死亡。他自己知道,命终之后,将在猪中投胎,所以非常恐慌,于是请教天主,但是天主也没有办法,天主要他去向佛陀求救,佛陀教他归依三宝,死后就没有堕投猪胎,得生人间,并且逢舍利弗,请佛说法,因此而证得圣果。(三),《校量功德经》——如果东西南北的四大部州之中,全部都是二乘果位的圣人,有人尽形寿供养,乃至为其一一造塔,那个人的功德之大,是不可计量的,但是远不如归依三宝的功德。(四),《木Lu子经》——过去有位莎斗比丘,专诵三宝之名,经过十年的岁月,便证得了初果斯陀含,如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

听别人说归依三宝后有善神保护,请问法师有哪些善神?

答:佛陀说过:只要归依三宝,便有四天王派遣三十六位善神,随身护持,并且希望受了三归的弟子,将此三十六位善神的名字,写下来,随身携带,便可辟除邪恶,出入无畏。现在是比较方便了,大多数佛教流通处,通常都有这些物品请购的,希望你们多去请购,带在身边,保佑事事如意,出入平安。

具体有哪三十六位善神呢?

答:一,弥栗头不罗婆(善光)——主疾病;二,弥栗头婆呵娑(善明)——主头疼;三,弥栗头婆逻波(善力)——主寒热;四,弥栗头旃陀罗(善月)——主腹满;五,弥栗头陀利奢(善见)——主疮肿;六,弥栗头阿屡呵(善供)——主癫狂;七,弥栗头伽婆帝(善舍)——主愚痴;八,弥栗头悉诋哆(善寂)——主嗔恚;九,弥栗头菩提萨(善觉)——主YIN欲;十,弥栗头提波罗(善天)——主邪鬼;十一,弥栗头呵婆帝(善住)——主伤亡;十二,弥栗头不若罗(善福)——主坟墓;十三,弥栗头必师伽(善术)——主四方;十四,弥栗头伽隶婆(善帝)——主冤家;十五,弥栗头罗师遮(善主)——偷盗;十六,弥栗头修干陀(善香)——主债主;十七,弥栗头檀那波(善施)——主劫贼;十八,弥栗头支多那(善意)——主疫毒;十九,弥栗头罗婆那(善吉)——主五瘟;二十,弥栗头钵婆驮(善山)——主蜚尸;二十一,弥栗头三摩驮(善调)——主注连;二十二,弥栗头戾谛驮(善备)——主注复;二十三,弥栗头波利陀(善敬)——主相引;二十四,弥栗头波利那(善净)——主恶党;二十五,弥栗头虔伽地(善品)——主蛊毒;二十六,弥栗头比藜驼(善结)——主恐怖;二十七,弥栗头支陀那(善寿)——主厄难;二十八,弥栗头伽林摩(善逝)——主产乳;二十九,弥栗头阿留伽(善愿)——主县官;三十,弥栗头师利陀(善固)——主口舌;三十一,弥栗头阿伽驮(善照)——主忧恼;三十二,弥栗头阿可婆(善生)——主不安;三十三,弥栗头娑和逻(善至)——主百怪;三十四,弥栗头波利那(善藏)——主嫉妒;三十五,弥栗头固陀那(善音)——主咒骂;三十六,弥栗头韦驮罗(善妙)——主厌祷。以上摘录于《灌顶三归五戒带佩护身神咒》。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纯智法师       纯智法师:《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五明学佛网:纯智法师       纯智法师:《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纯智法师:有些出家人自己还不了解,就这那里收徒弟对吗?( 

 纯智法师:为何先要了解大乘义理然后才能发菩提心呢?(35 

 纯智法师:为什么说菩萨要特别注意不犯谤毁戒?(355-3 

 纯智法师:什么是邪见经典、邪见律典?(351-353) 

 纯智法师:《优婆塞戒经》中关于在家人做生意如何说的?(3 

 纯智法师:什么是律师?《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343-3 

 纯智法师:“不往听法戒”有开吗?(335-342) 

 纯智法师:什么是“八难”?(335-337) 

 纯智法师:看到他人破戒菩萨应当怎样? 

 纯智法师:看到乞丐为什么一定要施舍呢?(327-330) 

 纯智法师:菩萨以何为体?(323-326) 

 纯智法师:轻戒在经中有几种称名?(31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