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放下烦恼的世界


   日期:2012/3/8 20: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走到寺院,在山门前就能看见笑意象开放的花朵一样的弥勒菩萨,欢迎着每一位上山的人。以下的诗偈,最能说明菩萨的欢喜心:

  "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

  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大肚包容,忍世间难忍之事;

  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欢喜心来自于哪里? 来自于放得下.

  在生活中真正能做到完全放的下,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当今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大都在繁忙中度过.越是这样,我们才越要应该给自己一个云淡风清的欢喜心情.

  所谓的放下,是放下烦恼,不是消极的遁世,也不是逃避责任,而是一种处世的态度.能放得下是智慧,是认清了生命本质后的释然,也是一种对世界的了然和通透,是一种对人生的豁然开朗后的喜悦。

  智慧不同于世间人所看重的聪明,智慧是能了解道,悟道,从而了脱生死轮回,它超越了一般的聪明和普通的智慧,是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并能在人生中去身体力行。

  一般,人们总是习惯于认定在生活中有了什么挫折,或者是消极没有事业心的人才去学习佛法。这样的看法确实非常普遍。人们太习惯于想当然了,这样的想法封闭了自己打开智慧的心门,让自己的法身慧命,长劫流浪,不能得到解脱。虽然心性的光芒如慧日朗照,但因为人们不了解,白白的在六道轮回中流浪浮沉。

  能放下,是回归本性的必然途径,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烦恼的乌云,就是我们对缘起现象所起的贪恋,一切事情都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可是我们却象水中捞月的调皮的猴子一样,把虚幻当做了真实,引发出无限的烦恼,对应境界所起的情绪都是烦恼,人们可能会说,那人岂不变成了木雕石像,其实事情的真相不是如我们普通的想象一样,只有肯放下,才会得到全体,执著的心念,让我们坐井观天,看不清心性的广大和辽阔,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过,空之用大矣哉,不空掉烦恼,就如一潭死水是一样的,没有了灵动的美丽。

  平静的湖面,才能倒映蓝天,波浪起伏的湖水,会扭曲所映现的景物,正是因为我们对心性的不了解,才放不下对梦幻泡影的追逐,才让我们看不清世界.

  一旦能够了解了自己的心性,那么你也会和弥勒菩萨一样"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 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可是圣人先哲的话有多少人能去思索肯去相信肯去实践呢,人们更习惯于在惯性下生活,能横截惯性的人是真的智者和勇士,茫茫人海啊,有多少人想要认清这浮华背后的生命真相呢。

  我们之所以不肯放下,是因为不能了解放下后的美丽世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中描绘:

  彼如来国。多诸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唯一宝成。不杂余宝。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根茎枝干。此宝所成。华叶果实。他宝化作。或有宝树。黄金为根。白银为身。琉璃为枝。水晶为梢。琥珀为叶。美玉为华。玛瑙为果。其余诸树。复有七宝。互为根干枝叶华果。种种共成。各自异行。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叶相向。华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是诸宝树。周遍其国。

  这就是放下烦恼的心性所变现的世界,极乐世界的景致,所以,放不下是因为人们不了解啊.

  放下烦恼的世界是美丽的世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