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生活中的修行(中)


   日期:2012/3/4 9: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来源:《净土》杂志

四、神态——关爱与尊重

在待人接物的过程当中,我们的神态表现至关重要。“色思温,貌思恭”,脸色是否温和,容貌是否谦恭,这是态度。之所以说待人接物的态度非常重要,是因为人们只能通过表面现象,才能判断他内心的活动。如果我们的脸色很温和,容貌很谦恭,人家自然就会知道,你是关心人家、尊敬人家的,你是体谅人家的。所以人家就会很乐意与你交流。那么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就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脸色和态度,是保持温和、谦虚、恭敬,还是板着脸,态度傲慢。我们态度一傲慢,别人就不愿意跟我们沟通。所以我们在待人接物过程中的神色与态度,是能否有效沟通,能否有效处理问题,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要随时保持觉照,要觉知到。

(一)     仁与礼:满足人类的两种基本精神需要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类除了物质层面基本的生存需要,还有着更深层的精神需要。而被爱、被尊重是人类的两种基本的精神需要,在儿童时期就已经表现出来。研究儿童心理学的专家们发现,孩童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而这两项需求来自相同的根源,那就是所有人类共同的“爱与被爱”的需求。

观察一下孩子的天真表现,那是很有趣的。

阳光照进客厅里,两三个孩子在嬉戏,妈妈坐在沙发里织毛衣。“妈妈!看看我!”一个孩子向妈妈跑过来,妈妈只要微笑着回应一下,或者抚摸一下孩子的脑袋,孩子便心满意足地又跑去玩了。如果妈妈走了神,没有及时回应,孩子便会使出他能想到的所有把戏,哭闹、撒娇、发脾气、装可爱……直到确认得到妈妈的爱与关注为止。

这些需求中最主要的,就是归属感。在孩子们努力追求归属感的过程中,他们很快便发现,如果想要得到关爱,最好的办法就是证明自己具有特殊的价值。他们便会做出一些行为来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父母关爱的。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不管他们有没有特殊价值,父母其实一直在关爱他们。

这种行为模式一直持续到成年人,小的时候,我们需要父母的爱和关注,成年后,我们需要社会更多人的关爱和尊重,为了获得爱和尊重,我们会追求事业、金钱、地位、名声,来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被尊重的。站在这个角度看人类,我们其实都还只是个孩子。

儒家真是很慈悲,他发现人类需要被爱,便去爱世人,这就是“仁”;他发现人类需要被关注、被尊重,便去尊敬世人,这就是“礼”。“曲礼曰:勿不敬。”儒家提倡仁与礼,其实就像我们慈爱的父母,尽量来满足我们这些孩子的需要。

(二)真诚的虚伪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色思温,貌思恭”,脸色是否温和,容貌是否谦恭。只有当我们内心真诚地关心对方,我们的脸色才会温和;只有当我们内心真诚地尊重对方,我们的态度才会恭敬。

不过,这是很难做到的。

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我们的脸色确实很温和,不过那是装出来的,不是出自内心真诚地关心对方,而是想让对方觉得我很关心他,从而获得对方的感激和关爱;我们的态度确实很恭敬,不过那也是装出来的,不是出自内心真诚地尊重对方,而是想让对方知道我很尊重他,从而赢得对方的尊重。

有一次到内蒙,一位认识不久的朋友很热情地接待我。晚上,他很热情地向我介绍呼市的风味小吃。我为了回应他的热情,便装着兴致勃勃地提议去喝奶茶。其实刚吃过晚饭,已经没有太大的胃口喝奶茶,几碗下来,肚子已然撑了。但看到朋友那么热情,只好多喝几碗,脸上还要痛苦地装出微笑。但是忽然我发现,他的脸上偶尔也露出不自然的微笑,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两个都想支持对方假装的这份敬意。于是,我果断地终止了这场“演出”。我感觉自己轻松地呼出一口气,而朋友也显得轻松多了,而交谈却更加轻松融洽。

我们认为必须要这么做,才能让对方觉得我们很关爱他、尊重他,于是我们很真诚地在演一出出虚伪的戏剧。很不幸地,这种“真诚的虚伪”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千年以降,我们民族被培养成一个被西方人所不齿的“虚伪的民族”。

儒家的思想真的是这样子的吗?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孔子当年所批评的虚伪的“色温”、“貌恭”,反倒被后人理解为儒家思想的精华,也真实匪夷所思了。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一个人要真诚地面对自己,真诚地表达自己,不自我欺骗,也不欺骗他人,这才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可惜我们却一直“真诚”地欺骗自己,“真诚”地欺骗他人,生活在“真诚的虚伪”之中。

(三)爱与需要

为什么我们会生活在“真诚的虚伪”之中呢?

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看清楚内心世界,不懂得区分什么是爱,什么是需要,而把需要错认为是爱。

什么是需要呢?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为了得到对方的认可和尊重,而表现出关爱和尊重对方,这种关爱与尊重其实是有条件的,有目的的,其立足点还是自我,所以是不真诚的,在本质上是自己的需要。当我们向他人表达这种“爱”的时候,其实是在表达“我需要你。”这种装出来的关爱是“虚假的爱”。

什么是爱呢?爱是无条件的。我们并不是为了得到对方的认可与尊重,而是真正地对对方感兴趣,而自然地流露出关爱与尊重。其立足点是对方,是真诚的。在这个真诚地表达自我的过程中,自己得到极大的喜悦,对方也得到了真诚的关爱与尊重,从而得到极大的满足。这种关爱是“真实的爱”。

当我们错把需要当成爱的时候,我们就生活在“真诚的虚伪”之中;当我们真诚地面对自己,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了“真实的爱”,也就是“仁”,“色思温,貌思恭”也就自自然然地做到了。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桩事情,当我们需要对方的爱和尊重的时候,我们其实得不到真正的爱和尊重,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那是假的,我们自己隔离了爱和尊重,这大概就叫“求不得苦”吧。而当我们停止向对方索取爱和尊重的时候,却会惊讶地发现,我们一直生活在爱和尊重之中,我们就有能力真正地爱自己、尊重自己,也就有了能力爱别人、尊重别人。

我们真正明白了“仁”与“礼”,爱与尊重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流动起来。世界便自然充满了爱与尊重。

五、言语与做事的原则

“言思忠,事思敬”,言语是否诚恳,办事是否认真。这就进入了待人接物的第三个阶段——行动。行动,无非是两个行为,一个是怎么说,一个是怎么做。言语是否诚恳,办事是否认真。我们现在的人,言语真的能做到诚恳吗?办事真的能做到认真专注吗?

(一)“言思忠”从不妄语开始

人与人的交流沟通,主要通过语言。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同时,也是用来自欺欺人的工具。

“言思忠”的意思,是要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不要自欺欺人。“忠”字从中从心,心要不偏不倚,合乎中道才叫“忠”。诚意正心的工夫做到一定程度,才能合乎“忠”。这个比较难。比较容易的下手处,可以从不妄语开始。

不妄语包涵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不欺骗他人,二是不欺骗自己。而不欺骗自己尤为重要,因为欺骗自己的人一定会欺骗他人。

所谓不欺骗自己,就是如实地面对自己,如实地表达自己,对自己的念头要观照清楚,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被自己的念头所欺骗。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被自己的念头所欺骗,而不自知。

这是朋友告诉我的真实的故事。他太太和两个闺蜜进城购物,晚上九点多还未返回。她们到家之前,我的朋友有点担心,便打电话问候一下。另外一位的老公也打电话询问。没想到第二位密友吃醋了,别人的老公都打电话关心自己的老婆,唯有自己的老公不打电话问候,太不关心人了!太不尊重人了!便开始发脾气,准备回家和老公大吵一架。她气哼哼地回到家后,发现家里没人,才忽然想起来老公早上曾经告诉他,要到外地出差两天,她当时忙着做饭,没有注意。这时,才知道冤枉了老公,满腔的怒气顿时烟消云散。才发现自己从一开始就被自己的想法欺骗了,活在了幻觉当中而不自知。

怎么样才能不被自己的想法所欺骗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培养觉照力,做格物致知的工夫。

我有一次到上海,从火车站坐出租车到下榻的宾馆。司机是一位50多岁的上海人,出租车开出一刻钟左右,司机忽然对我说:“这个时间段,走这个路线比较堵车,不如换一条路线。”我顿时警觉起来,是要宰客吗!马上有一种冲动,想要指责司机。幸好佛菩萨加持自己,还有一点觉照力,即时觉照到是自己的疑心升起来了,司机真实的意图我此时并不知道,我只是在怀疑他要宰客。差点被自己的疑心所欺骗!看清楚自己的念头后,我很自然地告诉司机:“我不认识路,您是老司机,有经验,听您的,您只要把我送到宾馆就行!”没想到老司机很感动,他说他开车很多年了,自己的一番好心往往被人误解,很少听到这么信任他的话,更多的是怀疑和指责。一路上我们交谈的很开心,成了好朋友。

不欺骗自己还包括要勇于表达真实的自己,包括自己的想法、情绪、需要等等,这是儒家所提倡的“直道”。

不欺骗他人,内涵比较明显,此不赘述。

(二)     善意沟通的四个要素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总结出非暴力沟通模式,归纳出善意沟通的四个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一方面要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去批评、指责;另一方面要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先看如何诚实地表达自己。

譬如,每次你看到老公或孩子满地乱丢臭袜子,就会唠叨他们,惹得他们烦,你也烦。而善意沟通的方式就是:

第一句(观察):当我看到你把袜子又丢在地上(要述说事实,任何人都不可以反驳的事实。比方说,乱丢,就是一个批判,不是事实,也许人家觉得袜子本来就该放地上的!!)

第二句(感受):我觉得很不舒服(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第三句(需要):因为我很不喜欢家里看起来凌乱(把自己不舒服的感受归咎到自己身上,而不是说对方引起的。因为我不喜欢凌乱,我才不喜欢你把袜子丢地上,否则我一点也不在乎的,不是吗?)

第四句(请求):可以请你捡起来吗?或是以后你可以把袜子放到洗衣袋里面吗?(提出一个可行的要求,对方可以照着做的合理要求。)

再看如何关切地倾听他人。

还是举前面珍珍同学与妈妈的沟通。

第一句(观察):妈妈,当您听到我在自己身上练习针灸。

第二句(感受):您感到很担心,是吗?

第三句(需要):妈妈,您在担心什么呢?(妈妈愣了一下,说:“我就是担心你身体不好啊,万一扎坏了怎么办?”)

第四句(请求):所以,您告诫我不准在自己身上练针,您是担心我的健康。其实您不用担心的,我们都是严格按照要求做的,老师在旁边看着,一点危险也没有……”(我向她解释了我们的练习过程,她默然不语了,我想她是同意了,只是不好意思说。)

这种沟通方法很有效,可以化解很多纠纷。但是,必须要有高度的觉照力,实修格物致知一段时间的以后,才能使得出来这个工夫。

以上所言,是“言思忠”的内容。

(二)“事思敬”从专注开始

我们现在做事,普遍就是心不在焉、毛手毛脚的。很难体会到敬的感觉。

什么是敬呢?宋儒程灏程明道先生说:“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这一句话值得反复体会,你存一个要把字写好的心,那就已经不是敬了。这一点大家要仔细体会,练过书法的人更容易明白,当你存一个要把字写好的想法时,身上会感到紧张,会害怕写不好,处于这种状态,就很难正常发挥。相反,当你没有要把字写好的想法时,写字只是写字,你会很放松,很容易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反倒可以超水平发挥。

那么我们可以举一反三。洗碗的时候,能不能做到,洗碗只是洗碗。我们不是吧?我们洗碗是想快快把碗洗干净。洗干净是目标,有了这个目标,心就已经不是敬了。如果洗碗只是洗碗,把心就安住在洗碗上,而不是为了把碗洗干净。当你洗碗只是洗碗的时候,这个敬就能体现出来了。把心放在当下,自自然然的碗就能洗得干净。因为他就没有存把碗洗干净的心。这就是儒家讲的敬。这个也要从工夫当中去体会。当你存一个心,存一个目的,就已经背离敬了。

那么我们做事,要培养敬的精神,可以从培养专注的觉照力开始。当我们把心放在当下的事上,专注地去做的时候,很快便会体验到一种深深的喜悦。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称之为“劳动的喜悦”。

一位旅日的朋友讲到他在日本搬家,所观察到的事情。那些搬家工都是小伙子,穿着整洁的制服,搬家前要恭恭敬敬地对房子鞠躬,对所搬的家具鞠躬,然后细心地把家具用布包好。搬到新居后,还要对房子鞠躬,对放好的家具鞠躬,卫生也打扫得干干净净。从始至终毕恭毕敬,就像举行宗教仪式似的。朋友好奇地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们说这是公司培训的流程;那也没必要这么认真啊!朋友问道。这些年轻的工人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很乐意这样做,这样做我们可以体验到快乐!”

这是“事思敬”所带来的利益。可惜的是,现代人的劳动观念已经发生极大的改变,很少有人认为工作是快乐的,社会上普遍认为,劳动是为了挣钱不得不做的事情,没有快乐可言。只有休闲才能带来快乐,所以大家都在想方设法用最少的劳动赚取最大的报酬,都在争取每周的工作时间再少一点。当然,这样一来,也就很少有人能够体验到“劳动的喜悦”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生活       修行)(五明学佛网:生活       修行)  

 普献法师:健康生活过一天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在家修行怎么用功 

 傅味琴居士:修行要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