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生活中的修行(上)


   日期:2012/3/3 13: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生活中的修行(上) - 《净土》杂志 - 《净土》杂志

图/世界地质奇观:中国庐山

编者按:《生活中的修行》一文是朱景东老师的一篇长文,由于版面原因,2011年第6期《净土》杂志以《君子九思与生活中的修行》为题刊载,并作了删节,现将原文发表在博客上,供读者分享

一、  从“国王的三个问题”说起

    俄国的托尔斯泰有一篇很有名的短篇小说,叫做《国王的三个问题》,内容大致如下:

    有一位年轻的国王,刚刚登基,他想到三个问题:如果他能够在最恰当的时间做他应该做的事(最恰当的时机);知道应该与哪些人交往,不应该与哪些人交往(最重要的人);尤其是,如果他总是知道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事),那么他就永不会犯错误,可以做一个伟大的国王。

   于是,他便张榜向全国的人宣布,谁能够告诉他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就拜其为师,并提供很高的奖赏。很多人前来应试,但都不能使国王满意。

   最后,他决定去请教一位住在深山里以智慧闻名的隐士。为了表示尊重,国王穿上朴素的服装,并且在山脚就下马,把侍卫留在后面,自己一个人前去。

   来到一个小屋前,看到一个老人正在挖菜园。国王走上前去,恭敬地行礼,并请教那三个问题。老人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继续铲土。老人年事已高,铲土的时候,沉重地喘着气。

   年轻的国王看到这个情形,说:“请把铲子给我吧,我来挖一会。”“谢谢。”老人说着把铲子交给国王,然后坐在地上。

    时间慢慢过去,太阳已经开始落到树后,国王再次恭敬地向老人请教:“老人家,我来找您是要得到问题的答案。如果您无法给我答案,不妨明白地告诉我。”正在这时,他们看到一个陌生人跑过来,这人双手捂着自己的肚子,血从他的指头之间流出来,忽然栽倒在地,昏死过去。

   国王和老人急忙把受伤的人抬进小屋,包扎伤口,悉心照料,一直忙活到大半夜。国王累极了,就靠在门坎旁休息。睁开眼睛时,已是第二天早晨,他发现那个受伤的陌生人正以奇怪的眼神盯着他。

    陌生人以一种微弱的声音说,“您不认识我,但我认识您。我们两家是世仇,您曾杀死我的哥哥,抢夺我家族的财产。我知道您单独来找隐士,所以决定在您返回的途中杀您。但是一天过去了,您却没有回来。我离开埋伏的地方去寻找您,却遇见您的武士。他们认出我,打伤了我。我本想杀您,而您却救了我的命。经历这一番生死,我也看明白了,我们两个家族和解吧!”国王很高兴能有这样的结果,他可不想每天被仇敌谋杀。

   下山之前,国王最后一次希望老人回答他的问题。老人说:“你的问题已经得到答案了。”

   “我的问题如何得到解答呢?”国王奇怪地问。

    老人说:“你昨天如果没有同情我年老体弱,帮我挖菜园,而是自己一个人转回去,就会在路上碰到你的仇人,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最重要的时间就是你帮我挖菜园的时候;我就是最重要的人;而最重要的事就是帮助年迈的我。”

    “然后,当那个人跑向我们时,最重要的时间是你照顾他的时候;如果你没有照顾他,他就会死去,你们两个家族就会更加仇恨,因此他又是最重要的人;而你去照料他是最重要的事。”

    “因此,最重要的时间永远是当下——此时此刻,它之所以最重要,是因为唯有当下,我们才能自由支配,过去和未来是我们无法自由掌控的;而最重要的人,是此时此刻跟你在一起的人;(当你独处的时候,最重要的人便是你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则是帮助眼前的这个人,使他从烦恼痛苦中解脱,使他快乐。因此,要专注于做好当下的事,并随时随地善待身边的人,因为人只是为了这个目的而来到这个世界的。”

    越南一行禅师曾高度评价托尔斯泰的这篇小说,说其中揭示的人生智慧不亚于任何神圣的经文。

    我们经常会谈到为社会服务、为人类服务,为世界的和平尽力,发愿对一切众生慈悲;然而我们却常常会忘记,身边的人正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帮助。

    一个朋友谈到他面临的困境,他正在静坐,观修慈悲心,观想着把一切众生的痛苦吸入体内,然后把自己的功德、喜悦供养给一切众生,全身充满了慈爱、喜悦的觉受。正在这时,妻子在门外喊他,请他帮忙打扫一下房间,他生气地回答:“在我修行的时候,请不要打扰好吗?!”

    如果你不能为你的妻子或丈夫、孩子、父母服务,你要怎么服务社会?如果你没办法让自己的孩子快乐,你又怎能期望为别人带来快乐?所以,修行真的是要脚踏实地,要缩小范围,回到当下,回到自己,回到家庭,回到亲友,回到同事,回到自己所住的社区。

    我们要如何活在当下,在此时此刻与身边的人一起活在当下,帮他们减轻痛苦,让他们生活的更快乐一点。我们要怎么做?

    答案是:我们必须要修持正念,把正念贯彻到生活中去。

    托尔斯泰给的原则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我们若要付诸实践,就得藉助正念的方法去寻找这条生活中的修行之路。幸运的是,孔子在2500年前,已经清楚地指点我们,在生活中修行有九个要点。

二、  九思:在生活中修行的九个要点

 

    《论语﹒季氏第十六》有一章,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常常做九个方面的反省:眼睛是否看得明白,耳朵是否听得清楚,脸色是否温和,容貌是否谦恭,言语是否诚恳,办事是否认真专注,有疑惑是否向人请教,发脾气是否考虑后果,见有所得考虑是否适宜。”

    儒家的学问,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一个完整的修学体系。这一章很重要,可以当成儒家修行的一个口诀,这是孔子讲真东西了,把修行的口诀都告诉了大家。“君子有九思”,这就详细地谈到了入世修行的九个要点。

    儒家是入世的修行。所谓入世修行,即是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业,无非是在待人接物上,磨炼自己的心性。这里很关键的一点,它是要求,随时随地、每时每刻保持觉照,这就是“格物致知”的工夫,也是“明明德”的下手工夫。

    每时每刻保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觉照,用佛教的话说就叫保持正念。一般我们讲,保持正念都是把觉照力放在自己一个人身上,观照自己的内心,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儒家是在待人接物上修行,不仅要觉知自己,同时要觉知到他人,这个难度就更大。

    在待人接物当中,如何保持你的觉照力?这里,孔子就提到了九个要点,它有一定的次序,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境”,第二个阶段是“表态”,第三个阶段是“行动”。

    李炳南老居士在《论语讲要》上,列出图表,说明这个次第:

下面略作说明。

三、对境——你真的看到了吗?

第一个阶段是“对境”。境,就是相对于主体的客体。待人接物,无非是人与人、人与事物的互动。在这个互动过程中,“视思明”,你的眼睛是否看得明白;“听思聪”,耳朵是否听得清楚。

做过一点修养工夫的人就会知道,眼睛在看,但不一定看得明白;耳朵在听,但不一定听得清楚。往往是,你只看见了你想看的东西,你只听见了你想听的东西。大家常说眼见为实,其实眼见的也不一定是实,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带了一副隐形的“有色眼镜”。

我曾经在很多讲座上放过一段几分钟的录像,内容是白衣球队和黑衣球队在练习传球。我请大家注意录像中白衣球队一共传了几次球。大家聚精会神地看完录像,很多人都能准确无误地告诉我白衣球队前后共传了次球。这时我微笑着问大家:有没有人看见黑猩猩?什么?除了黑衣球员、白衣球员,还有一只大猩猩?每个班上都有超过60%的人没有发现!大家纷纷猜测那一定是躲在某个角落里的一个猩猩图标,大家太专心数人数,没注意到这些细枝末节。可是我说那是一只跟人一样大的猩猩,还张牙舞爪地跳舞呢。这怎么可能!大家不相信自己居然会缺乏观察力到这种地步?于是重放一遍录像。这回,不用数白衣球员,也不用数黑衣球员,什么都不用做,只是看录像。果然,录像放到一半时,一个人装扮成一只黑猩猩闯进来,在画面中央手舞足蹈,足足有一分钟才离开。这回所有人都看得清清楚楚!

看不见的大猩猩”是心理学史上最知名的实验之一,在实验中,大约有超过一半的人没有看见大猩猩。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即使最明显的信息也会被我们漏掉,这是由于我们的注意力本身具有“先天的缺陷”,注意力本身只能观察到局部,而不能观察到整体。这不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实验吗?我们自以为明察秋毫,但往往只能看见我们想看见的东西,听见我们想听见的声音,而没有看见、没有听见事实的真相。

这不是很“可怕”的一桩事情吗?所以,孔子这里讲的“视思明,听思聪”可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在看的时候,往往有偏见有局限,听的时候,也有偏见有局限。那么我们能不能意识到这个偏见局限的“有色眼镜”呢,就显得很重要了。我们之所以会看不清楚、听不清楚外部世界,是因为我们没有看清楚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当我们在看、在听的时候,要注意观心,观看我们的内心有没有贪心、嗔心、慢心、疑心等等,这些都是“有色眼镜”,导致我们看不清楚,听不清楚。

最有名的一个例子,是“疑人盗斧”的故事。说有一个人 ,家里丢了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盗了他的斧子。他就仔细观察邻居,越观察,邻居越像个小偷,怎么观察都像个小偷。过了三天呢,他从自己的床底下,发现了斧子,原来是自己不小心,把斧子放在床底下去了,才知道冤枉了邻居。这时候再看邻居,怎么看也不像个小偷哎。这就是疑心在起误导作用。所以我们要注意,一个人要能做到:看就是看,听就是听,这样你做事情才能准确,与人沟通才能有效。为什么人与人会有矛盾、冲突,就是因为有误解,他说的话你没有听明白,那就有误解。

再举一个例子,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与人交流沟通过程中,因为没有听清楚对方讲些什么,而造成彼此的不愉快。

这是一位叫珍珍的大学生,她本人的真实记录:

有一次,我跟妈妈打电话时,她问我最近在学什么,我说在学针灸。她说:“绝对不能在你自己身上试”。我一听就很生气,因为我们练针灸必须在自己身上试,不在自己身上试就去扎患者,是很不负责的行为。我说:“我们必须在自己身上试,这是老师要求的!”妈妈说:“那也不行,万一扎坏了你,怎么办?”我说:“不会的,我们专门学这个的,怎么会扎坏呢?”妈妈说:“就是不行,可不能拿你自己做实验,本来好好的,别没事再给扎出病来。”她已经是命令的口气了,我没法再说下去,很委屈。我常常感到,跟父母是没法讲道理的。虽然我是学医的,这是我的专业,但是他们根本听不进我的话。

我为这个事纠结了几周,觉得妈妈不可理喻,总是干涉我,而且不相信我。后来,我突然想到了“需要”,妈妈的需要是什么呢?我不知道她需要的是什么,我只知道她很担心我。下一次打电话时,当她告诫我不准在自己身上练针时,我突然不生气了,只是很平静地听着。我问道:“妈妈,你在担心什么呢?”妈妈愣了一下,说:“我就是担心你身体不好啊,万一扎坏了怎么办?”我这次突然明白了她的担忧,原来她不是要故意干涉我,而是真的担心我的健康。于是我回答:“其实你不用担心的,我们都是严格按照要求做的,老师在旁边看着,一点危险也没有……”我向她解释了我们的练习过程,她默然不语了,我想她是同意了,只是不好意思说。

珍珍同学第一次与妈妈交流时,是带着有色眼镜的,所以她会认为妈妈不讲道理、故意干涉她,于是就很郁闷;第二次交流时,是很诚恳地倾听,想要了解妈妈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了解妈妈的需要,于是她发现了妈妈对她的关爱。

上面的几个例子告诉我们,看清楚、听明白是何等的重要!那么,怎么才能看清楚、听明白呢?这就要做格物致知的工夫,随时保持觉照,内心里面要很宁静,不要带有偏见,不要带有情绪。如果我们带着有色眼镜,带着偏见,那我们就会看不清楚,听不清楚。

格物致知的具体方法,后面会详细向大家介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生活       修行)(五明学佛网:生活       修行)  

 普献法师:健康生活过一天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在家修行怎么用功 

 傅味琴居士:修行要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