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修行不要企图非凡


   日期:2012/2/7 13: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没有进步,是我们修行脱离生活,常常会把佛菩萨认为他方世界,是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所以我们对着他方世界看不到佛菩萨产生向上仰望的心。实际上对日常生活当中具体的人或事,我们的心态,我们的眼光是往下看的,每个人的心态往下看,无形当中每个人犹如生活在空中,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现实生活当中,自然产生障碍,出现问题。

  顶果法王说:每天从细微的小处着手,不要奢望神奇的辉煌, 看穿这些虚荣的把戏,仔细观察自己的心吧。没有投入修行,或是表面的修行,这是镜子上的雾气,维持不了多久。皈依三宝并不意味着生活从此安全无忧,是你决心无惧地面对生命中一切的开始。佛教徒一词的意思是“内道者”,即向内观照、从本心而非本心之外找真理的人。
  
  平常心,是什么样的心呢?就是青菜豆腐常吃不厌,布衣粗服常穿不恶的心,是嗔恚惊怖常受不苦、世乐俗趣常有不迷的心。平常心,就是当吃饭时,就吃饭;当睡觉时,就睡觉;当欢喜时,就随喜;应该说话时,就直言无讳;应该做的事,就圆满达成;应该听话时,就依教奉行。也就是以真实的、平等的、平常的心来待人,应该怎样的心,就表现怎样的心。如何在平常当中修行呢?祖师讲“生处能熟,熟处能生”。“生处能熟”就是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比如对一件不会做的事情,我们努力去做,渐渐就熟练了。修行对于我们来讲本来也是没有经验的,经过不断熏习,慢慢熟悉了。等到我们事情会做了,佛法也熟悉了,就又要“熟处能生”。这是什么意思呢?就如同儒家讲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对于每天接触到的佛法,都要把它当成是第一次遇到一样,都是最新的。不能认为过去听过的佛法,我已经知道了,不愿意再听了。哪怕你听过,做过一百遍,一千遍,都要把它当成第一次做事情一样,才能够生巧,否则就是不用心。
  
  《禅林宝训》中,白云禅师阅经书不下几百遍。每次开卷再读,一定有新的收获。我们若能像禅师这般勤奋,一定能通达佛法。我们闻思也是一样,只听一遍教言很难全都记得住。第二,即使你全都记住了,你还必须能够把教言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而这就要求你必须通过反复闻思加深理解。虽然我们接受了很多的教法,可能把一本书看了上百遍,但每次看还是能得到更多的领悟。随着你智慧的增长,对同一个教法会有更高一层次的领悟。可以这样来比喻:还是个婴儿的时候听到一个法,到了青年时期又听同样的法,到成年以后再听同样这个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对这个法的领会肯定会越来越深。这个过程很难用语言准确地解释,但毫无疑问,听闻次数越多,加以深思及禅定,我们的领悟必然会加深。

  过去有一位出家人,在寺院里担任典座(即煮饭、烧菜),从二十岁的青年一直做到五十岁的老人,整整做了三十年之久。有一次,道源禅师到寺里参访,问他:
  
  “您在寺里做什么工作?”
  
  “我是典座,煮饭炒菜呀!”
  
  “哦,做多久了?”
  
  “三十年了!
  
  “啊,三十年都做典座,没有参禅打坐,没有看经念佛吗?”   

  “是喽!”
  
  “怎么三十年只做典座,不做别的呢?这不是太浪费了吗?”
  
  “禅师!您有所不知,这典座也不容易,里面的道理很多的!”
  
  “哦?典座就典座,不过烧饭做菜罢了,这里面还能有多少道理?”
  
  “唉,说给您听吗?这就像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下去,这道理我说不完,您也听不懂啊!”
  
  道源禅师执意问到底:“为什么呢?”
  
  那位老师父只是笑着答:“三十年的心得,一粥一饭,一花一叶都在日用平常中领略,在升火洗菜间受用了。您没有亲身体验,我怎么说都没有用呀!您怎么能说得出水的冷暖?您如何能了解火的寒炽呢?”   

  这位出家人,烧饭煮菜三十年,真是“寒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他能在净水洗、烈火烧中安然自在度过了三十年,就是因为有一片平常心,不争名利,不贪有无,像慈航法师说的:“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在长期的熏修当中,我们的进步往往不是一种直线上升的模式,而是曲线发展的,也就是有时低落,有时昂扬,反反复复,在此过程中慢慢进步。就像骑自行车一样,我们一般不会总是骑在平直的路上,常常有上坡、有下坡、有平路。当然可能大部分是平路,也就像我们的学修生活,大部分时候平平常常、平平淡淡、平平凡凡。昂扬时不要停止学修,低落时不要放弃学修,不论顺利还是挫折,都待之以平常心,平稳学修,才是真正功夫。
  
  修行其实很简单,就是修正错误的行为及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也就是“转”;“生处转熟,熟处转生”,就是将原来生疏的善法,转为熟悉的;而原来熟悉的恶法,转为生疏的。“生处”:我们过去没有修过的东西,如打坐、听佛法、看经、持戒……,乃至六波罗蜜。所以,今生做起来很不自在,现在知道了这些善法,就要把握今生的因缘,加功用行,这就是“生处转熟”。
  
  所以,希RA堪布给我们总结说:不要用神秘的眼光看待修行,不要企图非凡,这是上师要传达给我们的第一个信息,可我们往往要在吃尽苦头之后,才会明白这个道理。所谓”平常心是道“。上师建议我们持咒、磕头、修加行,原因之一就是让我们逐渐放下各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消退好高骛远的冲动,在平实中体会修行的滋味。你看《金刚经》里第一段写道:佛陀与弟子在舍卫城外的树林里静坐,到了吃饭的钟点,便穿好衣服,拿上碗去城里挨家挨户乞食,回来吃完饭,叠好外衣,收起碗,把脚洗洗干净,拍拍坐垫,继续静坐。圆满无上正等觉、堪受人天供养的佛陀,过的就是这样平实的生活。等几百万遍心咒念完、十万个大头磕完,尽管你可能还是观想不清佛菩萨的形象和坛城的细节,但是你的心安静多了,不再成天玩弄“即身成佛”、“大圆满”、“大手印”之类的概念,也不再野心勃勃,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修行对你来说,是次第而行,是平凡而具体、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像吃饭、睡觉那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修行       非凡)(五明学佛网:修行       非凡)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在家修行怎么用功 

 傅味琴居士:修行要明理 

 傅味琴居士:不改变习气,修行修不起来,证果证道就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