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怎样走出“时代焦虑”?


   日期:2012/1/2 9: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 袁跃兴

    近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中国进入“全民焦虑”时期》的新闻,对目前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中“焦虑”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进行了报道。报道引起广泛的关注。面对当下社会正在普遍流行的“焦虑”情绪,甚至有人说 “焦虑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一条伤痕,它刻在很多人心上”——越发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分析“焦虑”情绪的个体和社会原因,我们更需要走出这种“时代焦虑”。

  焦虑,可说是我们人类常见的一种心理情绪、精神状态,也是人类文学常常表现的一个文学母题。如今,社会转型期急剧的变化和竞争,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外部刺激和挑战,各种不确定性的物质和精神压力源,以及“入园难”“看病难”“就业难”“买房难”“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等问题,给社会大众带来了种种精神不安、心理冲突,这是一种很典型的社会焦虑。

  我们知道,人主要的生命和精神的动力,是竭力要理解生存的意义,这是人的本质。但是,我们不可能给自己的生活强加上某种意义,也不能指望别人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我们必须去发现和寻找生活所固有的意义。既然我们探求意义的生命意志受到挫伤,那么,重新寻找和发现生存的意义,便成为我们摆脱焦虑的困扰,走出心理冲突的一个重要的抉择。

  如何发现和寻找生存或者生活的意义?作为我们,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对自己在生活中的责任要有明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心,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这种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这是一个不断前进,永无止境的进程,而非我们一朝所能达到的状态。人不会满足自我平衡、内心和谐和没有任何压力的状态。只有当人富有责任感地去对待困难、处理问题时,他才是最满足、最幸福的,他的生活也才最有意义。

  存在的焦虑,实际是表现为对我们生活、我们价值的一种否定。平息这种焦虑,就是挺身反抗存在的焦虑这种处境,对它说“不”,这个“不”,也是我们重新创造生活的一种肯定,是对我们价值的一种肯定。当一个人为追求价值而不断进步时,他的生活也是有意义的。

  那么,哪些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人生需要不断追求的价值?一个人为社会的利益而工作时,就是创造价值。在谈到对社会的创造性贡献时,我们总认为这是指艺术、音乐、文学这类工作,其实,我们如果把日常的工作当成表达创造性价值的媒介,而不是当成花时间去挣钱,就会发现生存的一种充实而又激奋的方面。我们去追求体验的价值,这与对爱情、愉悦、好奇、知识、大自然、艺术以及对历史的体验和欣赏有关。

    观察生活的真、善、美,去更多地体验热情和激奋的心绪,会使我们感悟到生活的深蕴和意义。态度的价值,告诉我们持怎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只要可能,人们都是避苦趋乐的,但假如我们面对的是无法逃避的问题甚或困难,我们就应该使它们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推动力量,而且,只要有自己的目标,我们就有力量承受而不被压垮。无忧无虑的生活固然不坏,但痛苦的人生却可以使我们的人格变得深邃而成熟……

  焦虑,已成为一种“社会病”。消除焦虑,关系到我们的精神健康、人格健全,关系到我们的生活意义、人生幸福,更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我们必须从“时代焦虑”中走出来,轻装上阵,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焦虑       社会)(五明学佛网:焦虑       社会)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佛法在社会上有什么用处(讲演 

 其它法师:七十二条铁证—出家人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的贡献( 

 陈兵教授:佛教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 

 其它:构建和谐社会:佛教的理论资源与实践借鉴(李利安) 

 惟觉法师:宗教与社会发展之展望 

 王雷泉教授:社会变迁与都市佛教的前景——以上海佛教为例 

 王雷泉教授:佛教在新时代的社会化和组织化 

 王雷泉教授:“热中有冷”与“热中有乱”——如何看待当前社 

 李志夫教授:三皈依与现代社会伦理 

 李志夫教授:从佛教之伦理精神对中国当代社会之反省 

 周贵华博士:“批判佛教”的佛教批判与社会文化批判 

 楼宇烈教授:佛教与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