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益西彭措堪布:心是业之源


   日期:2011/12/30 8: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 万行之源

每个人所造的业不外乎身体的造作、语言的交流、思想的活动这三个方面。而身口一切的行为又都是受着一念的驱使去造作的。离开了这现前的一念心,身口如同无情之物,怎么会有行住坐卧、出言吐语的活动呢?所以身口是造业的工具,意识才是造业的作者。就象樵夫用斧头砍柴,我们一般只会说是樵夫砍柴而不会说是斧头砍柴一样。

 

一个人饿了想充饥,就会设法去购买食物、淘洗、生火、烹饪,最后享用饮食,其间所作的身口行为都由这充饥饱腹的动机所驱使。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无不是起意之后而行动的。想去买菜,立即起身出门;欲吃新鲜蔬菜,就去菜场;欲去菜场,就循着路线行走;为了省钱,又与菜农讨价还价……如此等等,整个过程中有不可计数的动机指挥着身口进行不可计数的行动。个人如此,一个群体的活动也不例外。比如一个公司全体员工都有获取利润的相同动机,所以上至公司总裁制定决策、安排事宜,中至各部门各施其职,或技术开发,或经营推销,或后勤供给,下至每个人的日常工作,都受着这共同心愿的推动而运行。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的业是个体业的综合,既然身口意由心驱动,所以人心实际是世界的轴心,是人心推动了整个世界的运转。

再放眼观察整个宇宙的一切器情万物,则全是这现前一念心所流现。经云:“罪福二轮,苦乐二果,皆三业所造,一心所感。若一念心嗔恚、邪YIN,即地狱业;悭贪不施,即饿鬼业;愚痴暗蔽,即畜牲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证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夫心净则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禀质。非从天降,岂属地生?只在最初一念所致。离却心源,更无别体。”

二 祸福之根

上述身口意一切业都源于一念,而这一念心动机的差别决定着业的本质是善、是恶,还是无记。

如有三人都去绕塔,一位是为了忆念佛的功德,另一位是想趁机窃取塔中的宝物,第三位是盲目地随着人群转绕。他们三位都作了绕塔的身业,而这身业本来是中性的,没有善恶的自性,它之所以成为善、恶、好、坏,全是人心使然。上面三人因为行为的动机有贤善、恶劣、无记三种,所以他们所造的业就成为善业、恶业、无记业。

又如,为了教育孩子,纠正其缺点,父母会严厉地呵斥孩子,但这是发自内心的慈悲,希望他好,所以是善业;相反有人为了谋求自己的私利,以恭敬的言行讨好上司,以期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是自私的动机,所以这些行为反而是恶业。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树根为药芽亦药,根为毒芽何用说,唯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所以从贪嗔痴所引生的一切身语意行为都是不善业;而从无贪无嗔无痴所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善业。

既然一切安乐与痛苦,都由善恶业所感召,而善恶业又源当下一念心的发动。所以祸福的根源就在于当下一念。《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六祖大师说:“一切祸福,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人在一念未生之时,就象湛然的虚空一般,善恶还没有形成。只由一念的发动,趋向于好事即是善,趋向于坏事即是恶。开始不过起一念、行一事,但日积月累,串习一久,就有了善人、恶人的区分。所以得祸得福,全都取决于最初的一念。古代,儒家教人“(每)日三省吾身”、非礼勿思、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视,也正是源于此理。如果我们能够时刻把持自心,不令非法的邪念产生,倘若恶心生起,及时将其消灭,转成善心,这样行持久而久之,善恶自己作得了主,未来的命运便把握在自己当下“心”的手中。

宋代赵康靖公,为了净化自己的心念,日常放置瓶、豆二物,默察内心,如果起一善念,就投一白豆,起一恶念,就投一黑豆。起初黑豆很多,逐渐地善心串习力增强,恶心自然减少,最后善恶二念都忘,瓶豆也弃而不用。他的内心也因此磨砺得清净莹澈了。

明朝杨翥,官拜尚书,一天梦游园林之中,吃了两个李子,醒来之后自责道:“是我平日义利不明,才会梦中做此!”为此,他断食数日以自警省。

昔有一八岁沙弥妙颜,已得罗汉神通,一日飞入王宫,王后想要抱他。妙颜阻止说:“不应靠近沙门。”王后说:“你年幼如我儿一般,虽然以身抱你,又有何不可?”妙颜答道:“你所说的,虽符人之常情,但情从微起,犹如星星之火,能焚万里之野。又如涓涓之水,能穿泰山之石。事事都由细微之处渐渐发展而来,以少致多,以小成大。所以智者均远嫌避疑、防微杜渐。”

人若能在此一念之微上省察,励力将此心源打扫得清净光明,虽处暗室之中,也无愧于天地鬼神,如是积功累德,孳孳为善,自然所向都是光明之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益西彭措堪布       心念)(五明学佛网:益西彭措堪布       心念)  

 普献法师:心念影响健康 

 杨云唐居士:观音耳根法门与运心念佛 

 净界法师:印祖: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 

 如瑞法师:把握心念 

 仁焕法师:用感恩心念佛不断 

 仁焕法师:以感恩心念佛 

 圣旭法师:专心念佛必受益 

 其它法师:用感恩心念佛(觉行大和尚)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散乱心念佛可以往生吗? 

 宽运法师:心念不空过 念佛不离心 

 元音老人: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六章 净宗心要 6 散心 

 余池明居士:印光大师十念记数念佛法及与其它摄心念佛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