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日期:2011/12/4 13: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佛,是生命从迷惑走向觉醒的旅程。这个旅程究竟由几个阶段构成?每个阶段应该做些什么?如果对旅程经历的各个站点不明确,就可能在前进过程中出现偏差,去道远矣。

  有的人很勤奋,每天都在读书,但翻来覆去都是读一本小学课本。读上十年之后,他会达到什么水平?不要说读上十年,就是读上三十年,仍然还是小学水平。可能比一般的小学生出色些,但不会因此变成研究生的水平。另外,还有些人本身是小学水平,却拿着研究生的课本来读,怎么能读懂呢?最多也不过是自己以为的懂。

  “懂”这个概念其实很有弹性。每个人的懂,都是根据自己现有的水准在判断。古人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少年读书,就像透过缝隙瞥见月亮,连月亮本身都看不完整。及至中年,就像站在庭院赏月,那是透过屋顶看到的,是局部而非完整的天空。到了晚年,有了种种人生阅历之后再来读书,就像站在高台观月,一望无际,尽收眼底。

  学佛也是这样。以我个人经历来说,现在讲的很多内容,比如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戒定慧三学等,刚学佛时已经大概知道了。但几十年学下来,还是绕不开这些基本概念。你会发现,确实就像古德所说的那样——“佛法无多子”。除了这些根本,还有什么呢?三藏十二部典籍,也无非是由这些核心演绎而来,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这些核心进行诠释。

  但你对这些内容理解到什么程度,在各个修学阶段是完全不一样的。刚开始学,可能只了解到三五分,随着不断深入,可能会了解到十分,然后是二十分、五十分、六十分。而真正的透彻,则须证得圣道乃至成就佛果方可,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所以,这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是无法一蹴而就的。

  可问题是,多数人都有自以为是的特点。当我们看到五分的时候,就以为自己懂了;看到十分的时候,就以为自己完全懂了。但这是一个什么意义上的懂?如果继续学下去,你会发现,曾经以为的懂是非常肤浅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深度的懂。这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对任何一个法义,都不要觉得自己现在的认识已经完整了,已经到位了,这样才有继续进步的可能。

    如果继续学下去,你会发现,曾经以为的懂是非常肤浅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深度的懂。

    学无止境~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智者永远知道自己不知道,而愚者永远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学习,是有次第的;理解,亦是如此。学习就要不断地重复,温故而知新,每个阶段因不同的情绪、心态、感受,对人或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会相差甚远。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易讲‘我懂了’,因懂的程度深浅不一,只能说大概、基本、有些懂,不能说满话。甚至有时候,只是知道,却以为懂了,以至于常常出现道理都‘懂’,但是做不到的无奈之举。修学,无尽无间,体悟,无上正等正觉对任何一个法义,都不要觉得自己现在的认识已经完整了,已经到位了,这样才有继续进步的可能。万里之行从脚下开始 
真诚、认真、老实得少为足,是要不得的。人的感官能力有限,感受不到的占大部分,认知的路途,是非常漫长。自以为是,以偏概全,会导致很多问题。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五明学佛网:学佛       )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果煜法师: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沈家桢居士:学佛缘由 

 沈家桢居士:沈家桢自述学佛经过 

 陈兵教授:论出家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