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23  |                                                                                                                
  ||
| 
	     |   
  ||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小王」,是别于前面所讲的梵天、帝释、毗沙门等的诸天王,这是人间的王,所以称为「小王」,又可称为「粟散王」。   「粟散王」,是说小王之多,多如粟散,或是小王统领的国土,名粟散国,因为与天部的大宇宙相比较,其小犹如大地上散的一粟,其王即名叫「粟散王」。   对于天部的王称天王,人间的王称人王。在人王之中,大国的王又称大王,小国的王称小王。或是大王又称父王,小王又称太子。总之无论是大王、小王,总是支配人民者。   首楞严经说:「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这就是现那些统治者,支配者的国王,以大勇猛,大智慧来教化人民之义。照这个意思说来,古来的圣主明君,都可说是观音的现身,所以有人赞叹圣明君主说是观世音菩萨的现身:   敬礼救世观世音,   传灯东方粟散王,   驾从西方来诞生,   演说妙法度众生。   如果说小王是圣主明君,像印度的阿育王,中国的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顺治帝,都是佛教忠实的护法者,都可看作是观世音的现身。如果说小王是太子之义,正如中国的梁之昭明太子,日本的圣德太子,弘扬佛法,不遗余力,亦可谓观音菩萨的化现。   在心地观经上说,国的支配者,必须具有十德,这十德是说的:   一、能照 以智慧眼,照世界故。   二、庄严 以大福智,庄严国故。   三、与乐 与人民以安泰故。   四、伏怨 降伏一切怨敌故。   五、离怖 能除灾难,离恐怖故。   六、任贤 集诸贤人,分任国事故。   七、使人民安住于国土故。   八、以法管理世间故。   九、业主  诸业归之国王故。   十、一切人民以王为主故。   必须以这个十德化民,方可称为观世音的示现。   「长者身」,现在很多的地主,富翁,都称为长者,其实地主富翁,并不是真正的长者。真正的长者,必须也要具有十德。在这十德之中,属于身体的有五德,属于心理的有五德,兹就翻译名义集,依次举之:   身德:   姓贵、位高、大富、威猛、年耆。   心德:   智深、行净、礼备、上叹、下归。   一、姓贵  名声门第,显扬四方。   二、位高  位阶功勋,均皆崇高。   三、大富  资金产业,礼富众多。   四、威猛  具足威严,人皆敬畏。   五、年耆  年满五十,耆德不群。   六、智深  智虑过人,深谋远算。   七、行净  品行清净,可为模范。   八、礼备  礼义具备,无一不周。   九、上叹  信用德望,上皆赞叹。   十、下归  下辈之人,望德归服。   「居士」,梵语「迦罗越」,普通的习惯上,称在俗的佛教信徒为居士。祖庭事苑上说,居士必要具有四德:   一、不求仕官。   二、寡欲蕴德。   三、财居大富。   四、守道自娱。   十诵律说:   「居士者,除王,王臣,及婆罗门,余在家白衣,是名居士」。   首楞严经上说: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又在同经讲到关于其次的「宰官」,有这样说: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宰官」,是掌管政治的官,可以把他看为一切的官吏。就是应以官吏身得度的,即现官吏身而来济度之义。   古代中国有九品的官职,都是奉法理民的,这都可称为宰官。所以上从大臣,下至村长,也无不是宰官。一切的宰官,自己如果以为是观音的化身,则这一国就能大治了。   「婆罗门」,是印度四姓中最上的一姓,婆罗门教徒,亦称做僧侣。   印度有四姓的阶级:   一、婆罗门(僧侣)   二、刹帝利(帝王军人)   三、吠舍(商人)   四、首陀罗(农人)   这四姓阶级的区别,很不平等。既不可相互通婚,也不可享受同等权利,贵贱分得甚为惊人!   佛教完全废除这些不平的阶级差别,在全印度,四姓中无论何姓,进入佛教,一律称为释氏。可是,观世音菩萨,若有人应以婆罗门身得度的,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佛教以外的宗教修行者或传道者,在适当需要济度的时候,即现其身而为济度。有这种包容异教徒的态度,可见佛教和观世音菩萨的伟大!即是以儒者身或牧师身得度的,观世音菩萨亦可现儒者或牧师而为说法。   婆罗门梵语是Brahmana,译为「净行」。这是净行高贵,舍于恶法之人。他们博学多闻,在四姓中,是属最上的僧侣学者阶级。自称从上古梵天之口所生,是最高种族,其权威在刹帝利之上,认为是传诸天诸神的圣意。种族一生严守教规,到壮年,都要学通四吠陀,十八大经的经论。年至四十,恐家嗣断绝,归家娶妻,生子继嗣。年至五十,入山修道。此婆罗门,唯五天竺有,其他诸国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