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诵一段佛偈,愿你在这五浊世间,找到清凉净土 |
||
|
||
■ 偈,是一首记录佛法的诗 佛经中有三藏十二部,就是把佛陀所说的法,按“散文、诗歌、故事、论文”等十二个体裁分门别类,而偈颂便相当于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佛法,传唱四方。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增一阿含经》 这首耳熟能详的偈子,是阿难对迦叶尊者“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的回答;也是鸟巢禅师对白居易“如何是佛法大意”的回复。 其实早在阿难之前,便有七位佛都讲过这句偈子,意思是佛法的真正精神,是要修行人通过断恶修善,回归清净的自性。 佛教把清净的心比作“水”,行恶如撒盐入水,行善如撒糖入水,是苦涩的咸还是甘润的甜,恰如人饮水,唯有自知,是不用向外玄求或证明的,关键还在于“自净其意”。 ■ 偈,是一曲礼佛的赞歌 在古印度,人们特别喜欢写那些能唱出来的文章,所以当时人们觐见国王,就有歌咏、赞叹的仪式。而佛经中大量的偈颂歌赞,便效法这种形式,作为礼佛、颂佛的唱辞。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佛本行集经》卷四 这首偈子的作词、作曲者便是佛陀。在久远劫前,一位童子在洞窟中遇到了举身放光的弗沙佛,他心生欢喜,合十礼佛七日夜,并用上面这首偈子赞叹弗沙佛。 因为赞佛的善缘,童子比起较早发愿的弥勒菩萨,提早了九劫的时间证悟成佛,佛号释迦牟尼。 ■ 偈,是一段对佛法的重温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 ——《妙法莲华经》 这一段是无尽意菩萨把佛陀所说的观世音菩萨的功德用偈子的方式再讲一遍。 这是因为佛陀每次讲法时,总有人中途被精妙的佛法所吸引。为了方便这些“插班生”也能听到前面错过的内容,同时也为了加深大家的记忆,佛菩萨便会作偈来复述,这是佛菩萨的慈悲与智慧。 ■ 偈,是佛菩萨度众的慈舟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 绍隆佛种,发无上意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华严经》 这首偈子非常动人,因为它要求我们在发心皈依的时候,还要能做到“当愿众生”,意思是我们不仅为了让自己从生死爱河中解脱而皈依,也要为解脱众生而努力。 曾经就有一位国王向僧人询问是否可以带业往生,僧人便向他开示:如果把一块石头放在水面上,它会沉下去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如果我把它安置在船上,它非但不会沉,还能与其他石头一同被带至远方。这里的船是指皈依,而一首首偈子同样也可作为渡人的慈舟。 ■ 偈,是禅师的会心一笑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凭么会,方得契如如 ——洞山良价 这首偈子是曹洞宗祖师,洞山良价禅师所作的开悟偈。那天,他涉水过河,看到河中自己的倒影随着流水明灭起伏,恍然大悟—— 原来如果从心外求法,只会越走越远。如今我一人独行,影子处处与我相随,它是依附我而存在的,可以说影子是我的一个象征。但影子终究是虚幻的,它会随光线的变化忽隐忽显、忽长忽短,所以我并不是它。 同理,佛教中所谓的“人人都有佛性”,那个佛性就是恒长不变的真我;而那个由环境塑造的、平时自认为是“我”的东西,也不过就是一个虚幻的影子罢了。 偈,是一段段诗行,也是一节节绳索,它把佛法的经义、佛菩萨的拳拳赤心,大德们拈花一笑的灿然光辉都编织在一起,成为自度度他的慈舟,载着修行者们去往广阔天地。 由是,已故的著名作家 林清玄先生在书中写到—— 惟愿,有人读了这些偈 能与佛菩萨感通 找到自己的般若与菩提 惟愿,有人读了这些偈 能生起信愿,超越自我 开启真实的慈悲与智慧 惟愿,凡读了这些偈的人 都能成为赤心片片的人 在五浊世间找到清凉的净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