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玄奘法师佛经翻译有何规则?为何有些词没翻译?  |                                                                                                                
  ||
| 
	     |   
  ||
     佛经五种情况下不翻译,是指由唐代玄奘法师所提出的翻译理论。其具体指在将梵文译成汉文时,遇五种情形不进行意译,而保留其原音,即进行音译。   五种不翻的理论具体是指:   01 秘密故   甚深微妙而不可思议的佛之秘密语不翻。如,《般若心经》最后一节的“羯谛 羯谛 波罗羯谛 波罗僧羯谛 菩提萨婆诃”的真言、陀罗尼等词类。   02 含多义故   如“薄伽梵”因兼具以下六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亦有翻译为世尊的情况)——而不翻。   03 此无故   如“净净树”,中夏实无此木。本地(中国)没有的事物,不翻。再如印度的“阎浮提”、“乾闼婆”、“迦楼罗”等事物,为中国所无,保留原音。   04 顺古故   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乃因释摩腾以来常存梵音。只好沿用以前既存的翻译方法。再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而自从东汉以来,历代译经者皆采用此音译,故保留前人规式。   05 生善故   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为让人对要翻译的事物存尊重之心,而音译。如“般若”、“释迦牟尼”、“菩提萨埵”等,不译为“智慧”、“能仁”、“道心众生”等,因为前者能令人生尊重之念,而后者则易被人轻视。   文章选自中国佛学院广行法师编著《走近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