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独尊湛现:修行的方式必须要一门深入,不可杂修  |                                                                                                                
  ||
| 
	     |   
  ||
     阿弥陀佛,诸位同学,大家好。   在修学的过程中:   第一,对尘世间的一切事相都不要去有所执着。   第二,无论是相信哪个教派有所诚意可以,不能痴迷。     学习佛法也是如此,更不能“痴迷”,佛曾告诉大家要以义故。   大家要听明白,痴迷与真诚的意义是有所不同的。   真诚或虔诚这个心态是说明清楚明了的表现,取舍有度。   痴迷就不同了,是一个病态愚痴、思维麻木的表现,没有任何的方向感,失去了知觉性。   所以说大家在学佛修行中更不能痴迷。用痴迷的方式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有所成绩的。最关键的是智慧的成就。     有的人说,师父我修行得很努力,世间的事情我都放下了,不执着了,现在就是一心向佛,学习佛法。   这一天也很累,今天诵这个经,明天又换另一个经,过几天再学另一个咒等等,学佛修行在没有证悟之前,必须要一门深入。     无论你选择了哪部经典,只要适合自己的,最好是让善知识来帮助我们的选择。   然后一门深入即可,千万不要杂修。一部经典,一句佛号,完全足够我们出离轮回的本钱。   我们要了解经教里面的教义,这个是非常重要,所有的经教同义不同语。诸法平等,无有高下。     所有的三藏十二部经教里面所讲的都是“心”法。让我们众生如何“安心”。   就是说怎么样能把我们内心的妄想,分别,执着的心态得以安住,静止。就是这么点事。   既然是让我们把妄念静止下来,就是一句佛号就已足够。所以说诵经的目的就是用来,让我们大家明了怎样“安心”。     为什么要安心呢?   究竟这颗心是什么?   这都是佛曾在经典向我们大家来说明的。   我们修学的人,必须要通过学习经典的程序来对“心”,有所了解。     我们佛法中所称为的“心”,可不是身体中的那个器官,不是那个心脏的心。   这个“心”,是无所不能,也就是说宇宙中的一切,都是这颗“心”在起到作用。   这个心,也不是心,是名为心。     就是说这个心它不是有任何的形状,它没有任何的形状。它只是自然界中所存在的这个能量。在佛法中称呼它为心,心性,如来,空性,性海,等等不同的名字。   在《心经》里面与《金刚经》里面,明确地说明了它的作用及它的体相特征。   我们修学的人们必须要从经典开始入手学习,深入经教,了解自心,找到属于永恒的自我。     说是找到,其实不是找,说见无所见,找无可找,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万相的本体是空性,它是无相的,怎么见到,怎么去找?   只能用两种方式合一:   第一,学习佛法,去经教里面先大致去,对心性的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另一个方面想办法,把我们的思想意识静止下来,因为我们的心性是静态,要想接近那个如如不动的心性,就得把自己的心态静止下来,与如如不动的空性融合为一。     这样才能够称为找到或见到。就是这样子的,皆为当下一念间。   阿弥陀佛,释桑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