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蔡礼旭:见未真,这个“真”要看到心地才能更清楚、更明白 |
||
|
||
我假如拿着麦克风到深圳的街头去喊,这个就扬恶了。因为我们今天大家都在弘扬文化,都在办教育,假如我们对社会这些状况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怎么改善?所以扬恶,第一个,从讲话的人的心态。他看到那个人有恶了,赶紧要去讲,为什么?本来就看人家不顺眼,好来个落井下石。扬恶,这个是瞋恚心扬恶,看人不顺眼。还有是傲慢心扬恶,平常看他挺风光的,早就想把他压下去了,哎哟,有错了,赶紧批他一顿。傲慢心。贪心扬恶也有,哎呀,他的风采比我多了,赶紧压压他,名闻利养的心扬恶,讲人家的不好。嫉妒心扬恶,都有可能。心地上的问题。 而假如我们是扬弘扬文化的人的恶,他可能已经在台上了,听他讲课的人很多,结果我们大肆去宣扬,“哎呀,你都不知道,他以前怎样怎样”,讲一讲,所有的人,“真的,好恐怖啊”,全部丧失信心了。把人家学习正法、传统文化的缘给断掉了,那这个影响面就大了。所以这个都要很冷静。 之前也跟大家说,“曾子杀人了”,听了几次,可能这个信心都会动摇。所以我们今天在听别人讲恶的时候,要有判断力,讲话要有智慧,听话也要有智慧。“谗言慎莫听,听之祸殃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但是这些道理都不能执着,什么时候能进退得当、能判断清楚、能通权达变,都要回到根本的心地、心态,才容易分辨出来。 比方有一个人过来跟你讲,“他最近好像有点状况”,然后你回头跟他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样对不对?你说,“对啊,他要来讲别人不对了”。他跟你探讨这个人不对的目的在哪里?学都不能学到相上去啊,不然学到最后了,所有的人都很压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什么情况都不反应。等出状况了,“哎,怎么都没人讲?”“不见世间过”。那不就学呆了吗?所以现在的团体里面出现什么情况?都不讲人了,都做滥好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说,滥好人、乡愿,不行。为什么?滥好人就是是非善恶人家从他的反应都判断不出来。他骂人了,也好。就感觉到底怎么样叫“善相劝,德皆建”不知道。 所以《了凡四训》里面讲到善恶,一开始那故事特别有味道。读书人跑去问中峰禅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读书人说,打人、骂人是恶,礼敬人、赞叹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不一定。最后给他开解:今天,“利人者公,利己者私”,是为了利益他,打人、骂人是要把他打醒,是善;“利己者私”,赞叹他是为了跟他关系搞得更好,有所目的的,这个恭敬人、赞叹人都是恶,私心,贪名闻利养。不从心地上看,很难把事情看清楚。所以这个“见未真”,这个“真”要看到心地才能更清楚、更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