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南怀瑾:闻风而起,学做圣贤


   日期:2015/12/17 10: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仁道就是人道,合而言之就是道。人道以心为中心,孟子本篇“尽心”就是道,就是佛家说的明心见性,这就是道。

  诚心正心,修身养性,本是建立高尚人格最初步的修养,是基础;初步基础打好以后,才谈得到修行。至于圣人境界,还要在修行以后,经历很长的一段路程,才能够达到。例如一般人讲“修行”二字,这个行字就是随时随地反观自照,修正自己生理和心理的行为,行就是功德,大乘菩萨就是走这个路子。

  儒家、佛家都要如此,便是“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这两句话,只有世界上的几位教主们、大圣人们才可以当得起。如孔子、老子、释迦牟尼都当得起,奋然而顶天立地站起来,前无古人,而且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其精神志业,充沛于宇宙,万古常新。如佛法所说的“无见顶相”,就是“奋乎百世之上”的精神,太高太高了,看不到顶,人格就要修养到这样高。于是,千秋万代,接受这种文化的洗礼,人格的熏陶,每个人都闻风而起,站起来去学做圣人。

  孟子说,如果不是圣人,能够做得到这个境界吗?那些受了圣人教化影响的人,百年之后,人人都能奋发向上。“而况于亲炙之者乎”,何况曾经亲自受圣人的熏陶、教育的人呢。孟子这句话很妙,似乎隐约间是指他自己。孟子虽然没有“亲炙”过孔子,可也是子思的学生,等于是再传的弟子。

  孟子“而况于亲炙之者乎”这句话,连着上文看,就是说,在圣人风范的影响之下,远在百世以后的人,尚且没有不站起来的;更何况亲自受过这种教育的人,一定有他独立不移的超越人格,可以站起来。

  因此,他为圣人之道的“仁”字下定义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什么是仁?从孔子的学生开始,大家找了半天,后世的人,大都根据韩愈“博爱之谓仁”那句话,以为仁就是博爱,这是误解。韩愈是研究墨子的专家,墨子主张“兼爱”,所以韩愈袭用墨子“兼爱”变成“博爱之谓仁”,其实这并不是孔子的本意。孟子这里解释得很清楚,仁道就是人道,合而言之就是道。人道以心为中心,孟子本篇“尽心”就是道,就是佛家说的明心见性,这就是道。尽其心,就是道,仁就是这个道。

  所谓道,也就是行,仁道就是仁见诸行为。于是孟子说到孔子的行为:“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孔子去周游列国,要离开父母之国,是不得已,当然很难,天天说要走,却迟迟的没有走,拖延了很久才走成。因为对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文化风尚,有无限的感情,人的感情自然是如此。但是孔子离开齐国时,是离开别人的国家,一不对就即刻走,甚至米洗好要煮饭了,不但不等到吃了饭走,甚至捞起了洗湿的米就走,不做片刻逗留,这是离开他国之道。在人家的国土上,合则留,不合则去,这种精神是应该崇敬和效法的。尤其现代青年,出国的时候,如果对自己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碰到于国家民族有关的问题,乃至人家的政策有不合理处,就要秉持此一精神。所以无论如何,还是自己祖宗之国、父母之邦好,不能忘记。

  这一段话前面已经讲过,现在又放在这里,一则是孟子将要离开齐国了;其次也是告诉我们圣人的风范,对自己祖宗之国、父母之邦的崇高情感,可示范于天下后人。

  ---选自南怀瑾先生《孟子与尽心篇》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圣贤       修身养性)(五明学佛网:圣贤       修身养性)  

 明海法师:圣贤的面目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六章 乐见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六章 乐见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第六章 乐见圣贤 问 

 蔡礼旭老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蔡礼旭老师:把握时间学习圣贤教诲 

 传喜法师:亲近圣贤承法脉 弘传正法利有情 

 传喜法师:西子湖畔话圣贤 

 传喜法师:松石尚懂圣贤义 今人何必输古人 

 传喜法师:心向圣贤 

 传喜法师:亲近圣贤承法脉 弘传正法利有情 

 传喜法师:亲近圣贤承法脉 弘传正法利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