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菩提甘露158:种福田从播种到收获的四个步骤  |                                                                                                                
  ||
| 
	     |   
  ||
     你想把种子放在好的土壤里,就把钱给父母亲。   观察你的母亲,父亲需要什么。或者是帮助过你家的人,所有你在学校遇到过的老师们,还有教给你工作方面技巧的师傅们。以及家里的亲戚们,这些都是种种子非常好的地方。   种种子好的地方有以下3种人   (1)曾经给过你帮助的人(恩田)   (2)处在紧急状况的人(悲田)   (3)正在帮助许多人的人(福田)   我们要怀着真诚助人的心进行给予,收获更多的钱后,我会把更多的钱给更多的人。   当你给予金钱,收获更多的钱后,你必须拿出一部分进行再投资,不断地种新的种子,农夫都知道收获的粮食不能全部吃光,要留种子播种。   在佛教徒里有一个专用术语叫随喜自己的功德。   福报的多寡,以宿业为主因,今生的努力奋斗为辅助条件。   所谓的竞争,其实也不是胜过了别人,而是实现了自己的福报。   若只在外缘上下功夫,明争暗斗、斤斤计较,能够获得的也只是小利,真正的大福报是由广大心量、勤行布施而来,要多在自己的发心上下功夫。   如何积累福报呢?孝亲尊师、扶危救困、助人为乐、恭敬三宝。   佛法教我们修福修慧的正确方法。   福报不是从外在争取而来的,而是由广行布施而来。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福禄不是求来的,是修来的,但行善业,福报不求自来。   生活宽裕是善果,受用它并不是错,但要注意不可为此而生贪恋、骄慢、放逸之念。   要知道,今生的福报是过去修行而来,享受福报犹如提取存款,因此一方面要惜福,另一方面要继续行善积福。   佛陀在经典当中一再的强调:少欲知足是安乐的根源。   佛陀在经典上说:「多欲为苦;少欲知足,身心安乐。」   中国文化最高的就是《易经》。   《易经》的根本思想,它提出一个重要的论点说:「祸福相依」,就是人生有它福乐的一面,也有它灾难的一面,这是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得到的,而这二个东西是经常存在的,祸中有福、福中有祸,所以福报不能享尽,《易经》的思想是这样子的。   就是说一个人会痛苦,基本上的因素就是:我们对人生有一种错误的期待,我们总希望人生应该要十全十美,我的身体应该要健康、外表要庄严、别人对我都非常的好,各种的人事因缘都风平浪静。   我们一个人少欲知足,就是你有智慧的观察:其实人生带一点缺陷,这个人生才能够正常而持久。   诸位要知道,我们前生造了善业,但是也造了罪业,我们必须让罪业有释放的管道。   这句话你要听懂,你就知道为什么要少欲知足。   就是说,你一定要让罪业有释放的管道;你把罪业释放的管道全部塞住,那不吉祥的事情就即将会出现,乐极就会生悲!   你要能这样子想,你很自然的就少欲知足,不追求圆满,这个地方有缺陷是正常的,人生本来就有缺陷,迟早要去了解这个真相。   知道祸福相依,带有一点缺陷,这个人生才是真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