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菩提甘露148:中华民族推崇的传统道德 |
||
|
||
从前匈奴王的儿子们闹分裂,匈奴王就把他们召集起来,给他们每个人一支箭,让他们从中折断。 每个王子都很轻易的做到了。 匈奴王又给每个儿子一束箭,让他们折断,结果谁都做不到。 匈奴王告诉他们,现在你们兄弟不和,每个人就象一支箭,很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 如果你们兄弟团结,则如一束箭,没有人能够战胜你们,这就是“和”的力量。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 贵和,一向是我们中华民族推崇的传统道德。 君子品行和善,看似温顺,然而内心刚毅。 君子虽然谦和,却有自己的信念,所以不会随波逐流。 孔子还说:“君子和而不流”(《礼记•中庸》),大意是君子对待别人宽和但不盲从。 古人把有较高品德修养的人称为君子,对君子给予很大的尊敬,但也有相应的要求。 谈到“和”,人们很容易想到孟子的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这是孟子谈论战争时说的话。 所谓“人和”,就是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还谈到“与民同乐”的上下和谐的为政理念,他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圣明的君主总是与民众同甘共苦,心中装着天下百姓,这样才会受到民众的拥戴。 对于人际交往中如何做到和气、和睦,古人也留下许多精辟之语。“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君子的交情虽淡,但长久亲切;小人的交情虽甜,但很容易断绝。 可见,在古人看来,君子之交是不带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就象水一样清澈透明。 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对于别人的好事,要极力支持和赞誉;对于别人的坏事,不要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要宽厚待人,与人为善。 春秋时的管仲和鲍叔牙是好友,二人共同经商。管仲曾多分财物给自己,鲍叔牙从不计较,知道他这样做是因为家庭贫困。 打仗时管仲当过逃兵,鲍叔牙也不取笑他,知道他这样做是因为有高堂老母需要赡养。 管仲为此深受感动,对人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牙的宽厚大度使得管鲍之交成为千古美谈。 古人主张“克明俊德”,也就是强调要以才智和道德服人。 《尚书•尧典》描述的是尧、舜时期天下太平的景象。 那时候,上下和睦,百姓安居乐业,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儒家的理想社会。 而这一社会的形成,有赖于“和”。 拯救今天的社会,只有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了两桩事情,一个是孔孟学说,一个是大乘佛法。 孩子教了之后,我们自己做榜样给他看,他慢慢学会了,他也发心一世不求功名富贵来传道。 宝,老祖宗留下来的,是留给后世每个子孙的,不是专留给帝王将相的,它是留给全民的。 今天我们知道,老祖宗留下来这个要周遍全世界,整个地球上的人都有分。 所以决定不能破坏,破坏的罪过太重太重了,真的是阿鼻地狱。 祖宗留下来的确实都是经典,经史子集都是经典,都不是普通的典籍,跟宗教里面的典籍我们要等量齐观。 信仰宗教的人对经典尊重,我们希望对中国古圣先贤留下来的,就像宗教经典一样珍重它,一样尊敬它,认真努力来学习。 学习要用真诚心,要用恭敬心。 印祖常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说得一点都不错,没有恭敬心,佛菩萨来教你也得不到利益,所以学习的态度要具足。 今天我们处的这个世间,跟他老人家在世(三年前),动乱的频率又上升了,没有减少。 想到为古圣继绝学,这个使命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不要客气,真正把它接受过来,把它扛起来,我们真干。 没有人愿意做,我们来做,做人家不愿意做的工作,好事情,祖宗加持我们,诸佛菩萨、一切善神都保佑我们,我们有这个信心。 好,细讲,要细讲。 我们几个同学,还好你们很年轻,遇到了,终於搞明白,我这一生要干什么。 这一生为什么?救中国传统文化,救就是救后代亿万众生。 感慨万千。 今天我们中国人有几个人醒过来?看到民族这样的一桩大事情,就是我们的文化到了存亡的边缘,我们这一代不救,下一代人想救也救不了。 换句话说,机会就在我们这一代,我们这一代人要刻苦、要耐劳,要学习古人牺牲自己把道传下去。 这是中国传统大道的根基,根本的根本,值得这样做,我们不做,没人做了。 我们做得是非常辛苦,像许慎,过去这些人,这些前贤,段玉裁这些人,绝不为自己升官发财,把这个牺牲掉,把这个东西传给后世。 他这一生穷苦,我们知道来生的福报,黄念祖老居士说的,不得了又不得了,来生大福报。 你救中国传统文化,那是多么大的事业,这个世间上还有什么样的大事业能跟它相比?找不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