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从相对论与量子力学谈谈世界的真实性(中)


   日期:2015/9/1 8: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十一、新的视角看世界

  从世界是个幻象的角度来破解量子迷雾,其实并不是一家之言。当今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大众科学人文类杂志《新发现》,在2005年12月号的一期中刊载了一篇《世界真的存在吗?》的文章。该文以这样的一段话开始:

  “我们应该修改物理学教材了!”2005年8月,在德国康斯坦茨湖畔一所大学的最高建筑的顶楼,美国物理学家克里斯托弗.福熙(Christopher

  Fuchs)用这样一个大胆的提议作为其组织的系列研讨会的开场白。康斯坦茨大学出资邀请了50多位美国、加拿大、英国以及意大利、法国和澳大利亚的理论学家和哲学家来参加这一为期一周的会议。他们都是微观物质运动规律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其中的一些学者极具威望,但他们也毫不犹豫的推翻了自己曾经持有的观点。作为门外汉,我们无法深入理解研讨会期间专家们彻夜争论的深奥的数学问题。不过,他们讨论都是围绕着这样一个观点展开的:物理学为我们描绘的世界也许并不是真实的物质世界,而很可能只是一个巨大的幻象!

  无独有偶,在《环球科学》杂志2006年1月的创刊号上,刊载了一篇名为《世界是一张全息图》的文章,此文的原始论文是著名物理学家雅各布·贝肯斯坦(Jacob D. Bekenstein)所写。其文章主旨是,我们看似真实的宇宙,很有可能只是一种幻象。所有的物理现象,最终都可以用信息的概念来描述,正如我们看三维电影一般,电影的所有内容都可以以信息的方式记录和存储,而我们的宇宙,本质上就是一种具有全息结构的四维幻象。

  这样的观点,并不是几个物理学家或者哲学家的突发奇想,目前发展得越来越成熟的超弦理论认为,所谓的实体粒子是根本不存在的,粒子只不过是一些细微的“弦”的振动所形成的幻象。而这种细微的“弦”,并不能用我们实体意义的弦来理解。这种“弦”没有结构,而没有结构的“弦”我们可以认为根本不存在。那么,超弦理论中描述的“弦”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事实上,科学家们并没有对“弦”本身有过研究和计算,科学家们研究和计算的只不过是一种运动模式,这种运动模式与弦的模式最接近,所以命名为“弦”。好比我们用波函数可以描述水波、声波、电波的运动,但“波”本身却并不是一种实体的存在,仅仅是一种现象而已。超弦理论中的“弦”也是同样的道理,从本质上看,现象界的一切都没有实在性。

  伦敦大学的物理学家大卫.波姆(David Bohm)后来从全息的角度对阿斯派克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波姆认为,所谓的粒子分离只是一种幻觉,在深层次上,宇宙其实是一体的。类似这样的观点,正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认同。著名的系统哲学家、广义进化论专家欧文.拉兹洛在他的《微漪之塘》一书中写道:宇宙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宇宙范围内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非局域关联。因此,现在人们可以直觉到宇宙中进化和存在的所有事物和过程的共同波函数——即“宇宙波函数”。正如原子结构中的电子和核子通过原子的微观波函数而相互关联;有机体结构中的分子、细胞和器官通过有机体的宏观波函数而相互关联一样,行星、恒星和天体系统似乎也通过宇宙波函数而相互关联。这就是指,通过真空的信息与尺度是无关的;在宇宙的宏观尺度上与在微观和介观尺度上完全相同。

  如果现象世界只是一种幻象,这种幻象世界最有可能是完全由信息来描述的全息世界。我们知道,利用数字信息可以建构出虚拟的世界,VR技术正是利用数字信息建构出仿真的虚拟世界。如果我们的现象世界也是一种虚拟的幻象,是一种全息的世界,那么信息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为了更好的理解这样的世界是怎样的,我们有必要对信息这个概念进行细致的分析。

  十二、信息的本质与熵增原理

  所谓信息,通俗的理解就是消息、讯息、资讯。这样的理解没有问题,但对我们探寻信息的本质没有多大帮助。不过如果我们想要找一个关于信息的标准定义,会发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可以说,目前国际上并没有对信息是什么有标准和公认的定义。我们可以先参考几个比较权威的定义:

  《韦氏字典》(美国):信息是用以通信的事实,是在观察中得到的数据、新闻和知识。

  信息论创始人香侬(C.E.Sannon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数学家)认为:"信息是不确定量的减少","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对信息论作出特殊贡献的美国数学家维纳(N·Wiener)说过:"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和控制外部世界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

  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就是信息。"

  美国Whatis权威网站定义:信息的含义与接收方上下文有关。一些信息可以被转化成数据,并传递到下一个接受者。

  法国物理学家布里渊(L·Brillouin)认为:"信息是原材料,知识是思维对信息的加工的产物。"

  《Fortran 程序设计》(谭浩强):简单地说,信息是表现事物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这种形式应当是能够被人类和动物感觉器官(或仪器)所接受的。确切地说,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通过物质载体所发生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信号中所包含的一切可传递和交换的知识内容。

  还有人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我们可以发现,对信息的定义可谓五花八门,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可以得到自己的定义。如果我们想要探寻信息的本质含义,以上的定义中,除了信息论创始人香侬的定义外,其它大多数定义都没有什么帮助。

  但是香侬的定义不是很好理解,什么叫做“不确定量的减少”?“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是个什么概念?要理解这些问题的实质,我们必须首先明白“信息”这个词在香侬的信息论中是个怎样的概念。

  在信息论中,一条信息,包含有一定大小的信息量,信息量的单位叫“比特”。一本五十万字的中文书,信息量约为250万比特。把这样一本书转成电子文档,并经过压缩处理,保存在电脑里,就是一个约为350KB的文件。信息量越大,所占用的电脑硬盘资源就越大。然而,所谓的信息量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世界杯的比赛中,进入决赛阶段的32支球队,理论上谁都有可能问鼎冠军,假如我错过了看世界杯,赛后我问一个知道比赛结果的观众“哪支球队是冠军”? 他不愿意直接告诉我, 而要让我猜,并且我每猜一次,他要收一元钱才肯告诉我是否猜对了,那么我需要付给他多少钱才能知道谁是冠军呢? 我可以把球队编上号,从 1 到 32号, 然后提问:“冠军的球队在 1-16 号中吗?” 假如他告诉我猜对了,我会接着问:“冠军在 1-8 号中吗?” 假如他告诉我猜错了, 我自然知道冠军队在 9-16 号中。 这样只需要五次, 我就能知道哪支球队是冠军。所以,谁是世界杯冠军这条消息的信息量只值五块钱。用香侬的说法就是,得到答案所需的信息量是五比特。当我所做的判定越多,猜对准确答案的可能性越大,同时对“谁是冠军”这个问题的不确定性越少。因此,香侬说信息是“不确定量的减少”,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我们发现,所谓“比特”,就是我们判定或分别的次数,而信息量,就是我们需要判定或分别次数的多少。对于计算机的二进制系统来说,作出一次“0”或者“1”的判定,就是一个比特的信息量。反映在电路上,有时是电路“开”、“关”的区别,有时是电压高低或有无的不同状态,有时可以是三极管的通断。这些判定,本质上来说都是两种不同状态的区别或分别。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的本质就是分别。没有分别,就无所谓信息,而需要分别和判定的次数越多,则表示信息量越大。

  信息的本质是分别,而佛家说现象世界就是我们因一念无明,产生分别执著而生成。现象世界因分别而有,现象世界的本质不就是“信息世界”吗?正是如此,现象世界是由我们的分别执著心而起,其本质上没有任何实在性,就像我们所作的一个梦,梦里的世界看起来与现实世界一样真实,我们一样可以感受到快乐和痛苦,但我们知道,梦里的世界本质是空,完全是我们自心的显现。同样的,现象世界也是我们真如自性的显现,其本质和我们的梦境一样,是完全的“空”。仅仅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虚妄分别,现象世界才得以生成,现象世界其实就是我们无明分别而成的“信息世界”。正因为现象世界这种“信息”的本质,我们完全可以从信息的角度来描述整个现象世界。

  我们可以尝试从佛学的角度来理解著名的熵增原理。

  物理学上有三种熵。克劳修斯最早从热力学的角度论述了熵增原理,即,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总是增加的。克劳修斯熵是热力学的概念,因此克劳修斯的熵增原理可以表述为:在一个绝热系统中,热量总是自发的从高温物体传导到低温物体。后来波耳兹曼从统计学的角度重新定义了熵,从统计学角度,熵增原理则可以表述为:在一个孤立系统中,系统总是自发的向可能性更大的方向发展。或者说,系统发展的趋势总是由有序向无序转化。这种表述也很好理解,一件精美的瓷器,做起来很费工夫,可以要破坏它却是轻而易举。一间房子,如果没有人居住和维护,很容易破败。世间的一切现象都符合这种自发的由有序向无序转化的趋势。

  第三种熵就是香侬所提出的信息熵,信息熵的含义比前两种熵的含义更广。从信息熵可以推导出波耳兹曼熵,从波耳兹曼熵又可以推导出克劳修斯熵。因此,我们只需对更本质的信息熵进行探讨,另两种熵只不过是信息熵的一般表述而已。

  熵增原理在信息学里的表述叫做最大信息熵原理。此原理的通俗表述是:任何一种现象,在非主观的情况下,总是倾向于朝不确定性最大的方向发展。或者说,一般情况下,现象的发生和变化总是朝可能性最大的方向发展。举个例子,我们掷骰子,得到一点还是六点的机会应该是均等的,都是1/6,掷的次数越多,点数越会按这样的概率发生。假如我们发现,随着掷骰子次数的增加,得到六点的概率大增,比如增加到1/2,我们说,这违反了最大信息熵原理。因为根据最大信息熵原理,掷骰子所得的点数应该朝不确定性最大的方向,也就是1/6的概率发展,而不是往1/2的概率的方向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判定有人作弊。

  前面我们说过,信息在本质上就是分别,信息量越大,表示分别或者判定的次数越大。根据最大信息熵原理,任何现象总是朝向不确定性最大的方向,也就是信息量最大的方向发展。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最大信息熵原理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从佛家的角度来看,这点非常好理解。现象世界本来就是因无明分别所成,现象世界存在的根本前提就是我们自己的分别念。我们自己察觉不到在深层次的分别——生灭,但现象世界正是由这种细微的分别识所形成的幻象。只要我们还有现象世界的幻象,就说明我们的分别识还在不停的分别之中。因此,无止尽的分别就是这个现象世界形成的必然原因,现象世界也必然因此带有因不断的分别而导致的某种属性。不断的分别,从信息学的角度看,就是信息量不断的增加,反映在现象界,就是现象总是朝不确定性最大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最大信息熵原理,也是熵增原理的根本原因。

  最大信息熵原理是比物理学熵增原理更基本的原理,实际上,许多物理过程都可以从信息的角度加以描述,而这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这个现象世界本质就是一个“全息的世界”。

  十三、全息的世界

  说到全息,大家并不会陌生,防伪商标上就经常采用激光全息技术。全息照片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给我们带来栩栩如生的三维立体的感觉。普通的照片,我们只能感知到平面的信息,但是在一张全息照片上,我们还能够感知到“深度”的信息。如果我们采用不同的角度观察一张全息图片,不同的“深度”就会显现出来。正是这种“深度”感,使我们产生了三维立体的感觉。这种立体感,当然是一种错觉,但是,这种全息技术,为什么会产生立体的效果呢?

  有关全息的原理在1947年就已由英国物理学家丹尼斯伽柏提出了,科学家本人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在用激光进行全息影像拍摄时,用一束激光直接照射所摄影的物体,经物体反射或透射后,投影在感光板上。另一束激光则直接投影于感光板,两束激光在感光板上形成干涉图案。从全息照片上的干涉条纹上我们看不到物体的成像,必须使用一束激光来准确瞄准全息片,这样,在全息底片上就能够看到所摄影物体的立体图像了。一个叫班顿的人后来又发现了更为简便的使用白光还原影像的方法,从而使这项技术逐渐走向实用阶段。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第一次使用白色光全息片贴在封面时,销售量由一千万份增加到再版后的一千六百万份。这一技术后由美国传到欧洲和其它国家,广泛用于信用卡等防伪技术,激光全息摄影技术也随之风靡全世界。

  全息图像还有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可以称为“部分包含整体”。也就是说,在全息底片中的任何一点,都包含了整幅图片所有的信息。如果我们不小心把一张全息底片摔碎了,没有关系,在每一个小碎片上,仍然会完整的再现原来的那幅图片,关于图片的信息,一点也没有损坏。全息影像的这种奇妙特性,似乎在暗示我们,这个世界也许并不是机械的、物理性的世界,这个世界有可能以一种特别的规则来运行。

  其实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经常可以体会到这种“部分包含整体”的全息特性。一块磁铁,无论我们怎么细分,任何一个磁铁的部分都会有南北极的区分。在微观领域的电子绕核运动,与行星的公转何其相似。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实际上都带有整个生物体的全部信息,体细胞的克隆技术,正是基于这个原理才能够实现。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人体与宇宙的这种全息性,在中医针灸技术中,有一种耳针疗法,这种疗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在耳朵的相应位置中,一一对应了身体的各个部分,因此对耳朵相应点的针刺,能够治愈身体相应的疾病。这种耳针疗法经过千年的实践检验,被认为是安全而有效的,是中医技术中的一个宝贵遗产,也是我们这个宇宙全息性的一种体现。不仅是耳的穴位有全息的特征,手的掌骨、眼睛的虹膜等等都有全息的特征,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脑部的全息特征。

  在脑部研究的领域中,史坦福大学的著名脑神经学家卡尔.普里布拉姆(Karl Pribram)也完全相信现实世界的全息本质。普里布拉姆是通过研究大脑的记忆机制,最终认为大脑是一种全息结构。

  近几十年来,许多研究显示,记忆的储存不是单独地限于特定的区域,而是分散于整个脑部。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一连串历史性的实验中,脑部科学家卡尔.拉什力(KarlLashley)发现,不管老鼠脑部的什么部位被割除,都不会影响它的记忆,仍旧能表现手术前所学到的复杂技能。唯一的问题是当时没有人能提出一套理论来解释这种奇怪的“整体存在于每一部份”的记忆储存本质。到了上世纪的六零年代,普里布拉姆接触到全息摄影的观念,才发现了脑神经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的解释。普里布拉姆相信记忆不是记录在脑神经细胞中,或一群细胞中,而是以神经脉冲的图案横跨整个脑部,就像激光干涉的图案遍布整个全息摄影的底片上。换句话说,普里布拉姆相信头脑本身就是一个全像摄影机。

  普里布拉姆的理论也解释了人类头脑如何能在那么小的空间中储藏那么多的记忆。曾经有人估计人类头脑在人的一生中能够记忆约一百亿比特的资料(大约是五套大英百科全书)。相似的,除了其它功能之外,全息摄影也具有惊人的资料储存容量——只要改变两道激光照射底片的角度,就可以在同一张底片上记录许多不同的影像。有人示范过,在一公分立方的方块底片上可以储存一百亿比特的资料。

  有大量的证据显示,记忆机制采用的是全息式原理。事实上,普里布拉姆的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脑神经学家的支持。阿根廷籍的意大利脑神经研究者祖卡拉里(Hugo

  Zucarelli)最近把全息式模型应用到听觉的世界中。他迷惑于人脑在即使只有一只耳朵有听觉的情况下,也能够不用转头就侦测出声音的来源方向。祖卡拉里发现全息式原理可以解释这种能力。

  普里布拉姆相信我们的脑部根据外在波动的输入,以数学方式建立出“坚硬”的现实。这种想法也得到许多实验上的支持。实验发现,我们感官对于波动的敏感度要比我们先前所认为的远为强烈。例如,研究者发现我们的视觉对声波也很敏感,我们的嗅觉是与我们现在称为oamic的波动有关,甚至我们体内的细胞也对很广大范围的波动敏感。事实上,人体的不同的感觉器官之间并不是完全隔绝的,在2008年8月20日新华网上的一则科技新闻中,介绍了美国、法国科研人员的一份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大脑负责视与听的两套系统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这个最新发现其实并不算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列子

  仲民篇》中就说:“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

  意思是说,在心意的作用下,各种感觉是互通的。既然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所有的感知觉系统都只不过是对各种波动——宇宙波函数的一种解读。通过这种解读,使我们有了颜色、声音、坚硬、柔软等等“现实”的感觉。正如两束激光的波动干涉会产生全息性一样,宇宙波函数的各种波动互相干涉,于是在我们的意识中就被解读成了现实世界。然而这种通过对波动解读而形成的“现实世界”,本质上与三维全息影像没有区别,都只是我们意识中的幻象而已。

  物理学家波姆与脑神经学家普里布拉姆的合成理论,被称为全息式模型理论(holographic paradigm)。虽然一些科学家持怀疑态度,但这个理论风靡了世界。一群人数逐渐增加的研究者相信,这也许是科学到目前为止,关于现实最准确的模型。

  这个全息模型理论,有一个非常现代和专业化的称谓,然而从佛家的角度来看,只不过是佛家理论的一个现代版本而已。《楞严经》中的“于一毫端,现十方宝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是典型的宇宙全息理论。而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一一微尘中,各现无边刹海;刹海之中,复有微尘;彼诸微尘内,复有刹海;如是重重,不可穷尽”这样的描述,不正是现实世界是全息影像的生动描述吗?

  我们每一个生命,有可能就像一个全息影像解读器,或者说,是一个“整体”中的小小“碎片”。我们每一个“碎片”都完整的再现了所有的信息。然而,从究竟上说,所谓“碎片”,也只不过是一种分离的幻象,这也是佛家思想中最不可思议的地方。

  十四、关于宇宙波函数的大疑问

  前面论述了那么多,还有一个很大的疑问没有解决,即所谓的宇宙波函数,或者规律,到底是什么?这个波函数是怎么形成的?宏观自然界的形态千姿百态,面貌各异,所谓的波函数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

  以前面网络游戏思想实验的例子来说明。我们目前所有的网络游戏系统分成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个独立的部分。服务器位于网络游戏运营商处,负责运行主程序。而客户端就是我们个人所用的电脑。我们通过客户端发出指令,主程序根据规则对各个客户端的指令反馈回相应信息,在客户端的玩家看来,就是在与另一个玩家在交流互动,网络游戏因此得以运行。

  那么我们再看思想实验中的网络游戏,服务器仍然位于游戏运营商处,但是客户终端却不是普通的PC机而是由人的大脑来代替。现代科学证明,人的大脑功能堪比一台超级计算机。比如,IBM公司集中大量人力物力,投入了数亿的资金,研制出的超级电脑“深蓝”,但是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可以奕和甚至战胜“深蓝”,这正是人脑是个超级计算机的实例;再比如,奥运会的一个优秀的射箭比赛选手,可以精准的命中几十米外的靶心。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如果要用计算机来模拟,必须要考虑力量、风向、弧度、角度等等不确定性的因素,这将是一个庞大的计算过程。但是人脑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相关运算。人脑的运算规则以及信息记忆能力,对于科学家来说仍然是个迷。然而对佛家来说,这只不过是真如无限潜能在现象界的体现而已。

  既然大脑可以作为终端使用,为什么不可以作为服务器来使用呢?实际上,从佛学来看,人的意识所起的作用就是和一台运行游戏主程序的超级计算机系统的作用是一样的。我们所看到的现象世界,就是意识运行主程序所得到的结果。意识只不过是真如在现象界作用的体现。真如有无限的潜能,但是由于我们执著于现象界的幻象,意识的潜能也就受到相应的限制,如果我们能够认清并领悟到所谓的现象世界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幻象的话,我们就能够回归自己本来的面目。

  真如本体是真我,但我们却都因为执著于各种感觉,误认为依感觉而存在的,具有色身的我是真我。却从来没想过,这个色身,只不过是程序在真如中的幻象而已。执著于这个假我,于是产生了主客二元对立。产生这样的对立,也很正常,现象世界如此多姿多彩,我们身体的感觉如此细腻真实,这一切怎么可能只是程序的投影?如果是程序的话,是什么样复杂的程序才能有这样的效果呢?又是谁设计了这样的程序呢?

  自然界有着自己的亘古不变的运行规律,春夏秋冬、花开花落,西方文明长久以来一直以一种决定论和机械论的观点来看待这个世界,在牛顿时代,拉普拉斯曾设想有一个小妖,只要将宇宙中任何一个物体当前的参数告诉它,它就能够知道关于这个物体在过去和未来任何时候的状况。但是自普里戈金提出耗散结构理论以来,人们终于认识到,自然有时是有序的,但有时又是混沌的,从混沌到有序是一个随机的过程。自然界没有什么决定因素。

  随机性对于科学家是个噩梦,谁都不喜欢这个概念。让我们想想,自然的进化规则如果和赌博机的原理一样,科学家不就成了赌徒了吗?

  十五、神奇的分形

  要把科学家从这种局面中解救出来,我们必须要先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分形。

  分形理论是当今世界十分风靡和活跃的新理论、新学科。分形的概念是美籍数学家曼德布罗特(B.B.Mandelbort)首先提出的。1967年他在美国权威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的著名论文。海岸线作为曲线,其特征是极不规则、极不光滑的,呈现极其蜿蜒复杂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认为是一种随机的变化。我们不能从形状和结构上区分这部分海岸与那部分海岸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这种几乎同样程度的不规则性和复杂性,说明海岸线在形貌上是自相似的,也就是局部形态和整体形态的相似。在没有建筑物或其他东西作为参照物时,在空中拍摄的100公里长的海岸线与放大了的10公里长海岸线的两张照片,看上去会十分相似。事实上,具有自相似性的形态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连绵的山川、飘浮的云朵、岩石的断裂口、布朗粒子运动的轨迹、树冠、花菜、大脑皮层、星系等等,事实上,现在人们可以利用分形函数在电脑上制作出与自然景观极为相似的图片。

  我们可以发现,海岸线的随机蜿蜒曲折的变化,其实可以用一种确定的数学函数来描述,也就是说,随机性并不是不可捉摸的!曼德布罗特在《分形——自然的几何学》中介绍说,有一种描述真实世界随机分形的模式叫做凝聚扩散(DLA)随机生成形式。可以产生像树一样的令人迷惑的错综复杂的形态。为看到它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取一非常大的国际象棋棋盘,在棋盘中心置一皇后,她是不允许移动的。兵,允许它在棋盘上四个方向中的任何一个方向移动,从棋盘边缘上的随便什么起始点起步,按指示完成随机的,或醉酒者那样的走步。每一步的方向是从四个相等几率的方向中选定的。当一个兵到达紧靠原始皇后的一个方格,它自己就变成新的皇后,也就不能进一步移动了。最终,一个树枝状的,而不是网状的皇后群体逐渐形成,被称为“威顿-桑特DLA族”。完全没有料到,大规模计算机模拟已经证明DLA族是分形;它们差不多是自相似的。它的很少的部分和很大的部分被缩小以后的形式极其相似。

  DLA能模拟灰烬的形成,水在岩石中的渗漏,固体裂纹的扩展和闪电的迸发。模拟液体湍流、天气、或昆虫群体的动力学方程式是非线性的,具有典型的决定论混沌性质。但如果对这些方程做迭代——检验它们在超长时间演变时的解——我们发现,许多数学性质,特别是在做计算图示时,显示了其自身是自相似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分形函数就是宇宙波函数的基本形式。那么,我们的无明分别识是怎样产生了分形函数的呢?

  当我们说到分形的时候,头脑里往往设想出一个复杂的数学表达式。然而,所谓的分形,只不过是一种简单的迭代过程。计算机通过这种简单和重复的迭代过程,就可以在我们的屏幕中产生和我们现实世界几乎相同的景物,如山川、河流、树木、白云、星系等等。我们的真如具有无限的潜能和无限的维度,比一台PC机不知强多少亿万倍,我们现象界的所有景物,不正是真如运行分形函数的结果吗?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不仅是具体的三维空间的景物存在分形结构,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分形结构,比如股市和资本市场的波动、公共组织机构、古时的朝代更替、气候演变,以至于音乐也与分形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我们审视这一切现象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相关和密切,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有着深刻的内涵的。而我们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审视,更是可以合理的得出结论:分形结构就是囊括宇宙间一切现象的基本结构,而分形结构形成的原因就是人类无明分别识不断执著幻象进而产生迭代的结果!

  十六、感觉与感应的问题

  自从意识执著于虚幻的“自我”并参与到现象世界中后,便被现象世界的规律所束缚,执著念越强,我们意识离本体越远,我们本有的能力也越来越弱。我们人类的意识,若是不执著于感官世界,就会突破分别觉的层次,意识将离本体更接近,能力也会更强。其实人的心灵是可以直接相通的,只是我们平时太依赖于眼、耳、鼻、舌、身等外在的感觉,思维也固化成单一的逻辑思维,这种逻辑思维充满理性,可是却阻隔了心灵之间基于直觉的交流。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可以体会一点这种直觉的交流。比如恋人间可能会经常不约而同想到给对方电话,有些人对发生在远距离的亲人的事故会有异样的感觉。双胞胎之间的感应最为明显,比如远距离协同发病,这些都被确凿的医学病案证实,一些研究机构也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

  据《双胞胎心电感应》记载:8岁大的理查德·波尔斯被研究人员关在一个隔音的房间里,并在他的面前放了一桶冰水。按照要求,理查德将手臂伸进冰水里。在另一个房间,在视线和听力范围之外,他的同卵双生的兄弟达米安身体的反应竟然跟随着理查德的感觉而变化。当理查德受凉水的刺激作用引起急剧吸气,可以看到达米安呼吸频率监测器上突然出现亮点。研究人员进行的另一个试验是让理查德打开一个硬纸板盒子,突然一条巨型橡胶蛇朝他向上跳起,这时,立刻清晰看到达米安的脉搏变化。该书中还指出存在三种特殊的心灵感应:母亲和新生婴儿之间的心电感应,狗和主人之间的心电感应以及同卵双胞胎之间的心电感应。

  双胞胎之间的心电感应现象其实非常常见,但在科学上一直对此现象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如果我们暂时摒弃固有的知见,这种现象其实很容易理解。

  前面我们介绍过,人的思维会以脑电波的形式体现出来,这就说明,人的思维,与一定的脑电波相对应。从量子实验中我们知道,对微观粒子而言,不存在距离的概念,粒子仅仅通过各种“场”来起作用。从全息式模型理论的角度来看,所谓“粒子”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粒子不过是不同波动相干涉所产生的幻象而已。而所谓的“场”,正是不同波动之间所形成的“干涉图”,我们的意识对此“干涉图”进行解读,就形成了现象世界的幻象。正如我们去看一张激光全息的底片,只能看到两束激光的干涉图案,但如果我们用另一束激光照射这张底片,我们就能看到一幅栩栩如生的三维图景。三维图景的实质是幻相,同样的,我们现实图景也是一场幻相,只不过这场幻象要比我们看到的全息三维图景要生动和真实得多。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所有的现象只不过是“波动的海洋”。而我们的思想意识就是“波动的浪花”。所以,当同样频率、振幅的波动一起产生时,自然会有“共振现象”发生,这就是“心电感应”产生的机理。

  我们的感觉系统其实是很粗放的,19世纪30年代西方心理学家韦柏首次对人的感知觉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得出了以其名字命名的韦柏定理。该定理说:人的知觉系统最小可感知的量与接受到的刺激量无关,但最小可感量与前一次刺激量的比值为一常数。其中可感量是指前后两次刺激量的差值。我把该常数称为知觉系统的可感度。根据韦柏的研究,视觉的可感度值为1/60,是所有知觉系统中最为灵敏的,也就是说,假如我们正接受到的光强刺激量为60个单位,那么,当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刺激量我们还能感觉到,但是如果增加或减少半个单位的刺激量我们就感觉不到了。这已经超出了我们视觉的可感度了。韦柏还得出了其他几种知觉的可感度,触觉的可感度为1/30,听觉为1/10,嗅觉为1/4,味觉为1/3。也就是说我们味觉的可辨别能力最弱。

  对比韦柏的可感度,会发现与之前在论述相对论时所得到的结论有某种相似性。假如我们把时间、空间、运动等概念也作为可感的度量之一,那么这些度量的变化同样也是与前一次的状况相比较而言的变化,与其它因素无关。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空间、运动变化以及冷暖、香甜、美丑等等量度概念。这些量度与任何其它人没有关系,只与自身的状况有关。可以说,每个人只活在自己的天地里,只活在自己的宇宙中,虽然我们很想让别人分享我们的感受,但终究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或许这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真正含义。

  西方人擅长理性分析的思维方式令人钦佩,不过他们这种分析建立在并不稳固的基础之上,所以得出的结论就有一些局限性。西方人认为知觉是建立在生理系统之上,而每个人的生理系统是一样的,所以认为知觉的分析也具有普遍性。但从佛学的观点看,每一个人就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个人的感知觉能力是与自己的意识相关,而不是与生理系统相关。随着对意识的训练,感知觉的能力也会随之改变,也就是说,可感度是可以因人而异的。这点其实非常好理解,钢琴调音师比普通人对音高的敏感度更高,而品酒师的味觉敏感度也非常人可比。是他们天生的生理异常吗?当然不是,他们只不过是在意识上对自己领域的关注比常人多一些而已。也许这样的关注度提高会导致一些生理的变化,比如味蕾细胞的增多。但我们不能下结论说是生理的变化导致知觉的变化,这两种变化可以是一体两面,挖掘这种变化更深层次的原因才是正道。

  正是由于人的感觉系统是粗放的,所以我们不可能基于感觉系统自造一个与现实世界精细程度相同的虚拟世界,这也正是前文中提到的霍金的外星人控制说、网络游戏的思想实验、《黑客帝国》场景以及“缸中之脑”实验不可能实现的真正原因。所有的这些实验,都是基于一个假设,即我们所感知的的世界,就是人的神经系统感受刺激的结果。现在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现实世界不是由感官系统的刺激引起,而是由细微得多的分别识所引起。我们设想,若这个世界仅仅是由感觉系统制造,那么以感觉系统的灵敏度来说,我们只要开发出显微镜就可以看透世界的本质了。而且,基于生理基础的那些思想实验,存在着一个无限循环的怪圈。比如霍金的外星人控制说,我们如果是外星人用计算机在控制着,那么外星人本身也可能被更高级别的智能生物所控制,而这样的推论将没完没了。

  我们每个人无时不刻不被各种感觉所控制着,饿了、渴了、累了、痛了,我们觉得难受,各种感觉形成的欲望得到满足,我们就觉得快乐,反之则觉得痛苦和烦恼。各种各样的感觉不断写入我们的潜意识,也就是末那识,我们的思想行为被潜意识支配,使我们已经无法停止对感觉的依赖。

  如果我们反躬自省就会发现,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哪里有什么本来面目呢?一朵鲜艳的红玫瑰,它的红色是它的本来面目吗?我们并不能这么自负的认为它本来就是红色的,在一个色盲的人的眼里,它可能是黄色的,在一只蜜蜂的眼里,它可能是灰色的。在别的动物眼里,可能又是另外一种颜色,那么谁对谁错?我们凭什么说色盲人和蜜蜂看到的就是错误的呢?难道就因为我们是人,或者正常人的人数多吗?假如世界上有一半的人都是色盲,那么又是谁对谁错呢?

  十七、错觉的原理

  各种感知觉不仅有着不确定性,而且还会欺骗我们自己。

  西方人对感知觉的研究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了,最典型的要算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他认为人之所以能看见,是因为外物中的粒子流射到眼睛里的结果。这和现代的光子反射说有几分相似。现代西方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基本也是建立在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下。这种思维模式,自然不可能揭示出感知觉的真相,外部事物如何在大脑中成像,这对于西方研究者仍然是迷雾一团。我们从对错觉机制的研究这方面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西方心理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错觉,比如我们通常看天边的月亮要比看在天顶时的月亮要大,其实月亮的大小从来不曾改变。

  穆勒-莱耶错觉,我们比较上下线段的长度,会感觉下面的线段要比上面的要长一些,然而实际上两条线段是一样长。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觉呢?西方心理学家无法对此类现象作出完整而自洽的解释。而我们运用一些佛学知识,可以轻而易举的解释所有错觉现象形成的机制,不仅包括视觉错觉,还包括听觉、触觉、味觉以及运动错觉等等。

  分别性和执著性是我们无明心念的两种基本特性,这两种特性贯穿于我们的分别识、分别念和分别觉三个层次。也就是说,我们的心念不管处于哪个层次都会伴随着这两种特性。无明分别使我们感知到幻化的世界,而执著心使我们被感觉紧紧的束缚。所以我们可以从心念或意识的这两个特性来破解错觉产生的根源。

  在穆勒-莱耶错觉图中,根据无明心念的分别性,我们会首先对最明显可分别的上下两部分进行分别,很明显下图总长度要比上图长,因此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得到一个“更长”的结果,这个结果因我们意识中固有的执著性,滞留在我们的意念中。当我们根据提示来判断两条线段的长度时,意念中“更长”的这个结果就会干扰我们的判断,因此我们的意识就将得出下面线段比上面线段“更长”的结论。

  再看佐尔拉错觉图,我们看这幅图时,很自然的会得出结论说图中的斜线不是平行的。但实际上,这些斜线是彼此互相平行的。既然明明是平行线,我们为什么会把它误认为不是平行线呢?目前在心理学领域,没有一种解释能够合乎逻辑的说明白这种现象,我们利用人们认知过程中,意识所固有的分别性和执著性这两点出发,则很容易解释错觉形成的原因。

  当我们看到这幅图时,我们的意识首先会分别该图案中最易分别的特征,或者说是最显著的特征。在此图中,平行线与多条短干扰线的方向差异是该图形最显著的特征。意识首先对这一特征进行识别。与垂直干扰线相交的直线会被识别成由垂直干扰线向两线之间夹角的锐角方向(逆时针方向)倾斜而成,这一识别结果(即“逆时针方向倾斜”)因意识的执著性而滞留在意念中,多条垂直干扰线的作用是进一步强化了意识的这一识别结果。同样,与水平干扰线相交的直线也会被意识识别成由水平干扰线向两线之间夹角的锐角方向(顺时针方向)倾斜而成。这一识别结果(即“顺时针方向倾斜”)也因执著性被滞留于意念中,多条水平干扰线的作用是进一步强化了意识的这一识别结果。当知觉对相邻两条平行线进行识别时,前一次的识别结果就会对这一次的识别结果产生影响,即产生两条平行线分别向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倾斜的错觉。这就是佐尔拉错觉发生的机制。

  利用同样的原理,我们可以很好的解释各种错觉形成的机制,不仅可以解释视错觉,听觉、嗅觉、幻觉等错觉都可以用以上原理进行合乎逻辑的解释。(若有兴趣,可参考《关于知觉特性的深入分析以及对错觉机制的新解》一文)。

  分别心是执著心的前提,若没有分别心,也就谈不上去执著什么。执著心总是随着无明分别心的出现而如影随形。但执著心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执著程度有一个逐渐加强的过程,若执著心还未到达一定的程度,我们就不会被一些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下面这个有趣的案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英国心理学家和知觉专家里查德·L·格雷戈里曾研究过一个先天失明,在52岁时通过手术复明的案例,格雷戈里称这位幸运的先生为SB先生,当格雷戈里让SB先生看一些错觉时,他没有受这些错觉的误导。比如,他没有把赫林氏图形错觉(hering illusion)中的直线看成曲线,也没有把上图的佐尔拉平行线看成偏斜线。

  对此现象,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位SB先生,在刚刚复明阶段,意识对视觉所感知到的现象还停留在分别阶段,执著心还较弱,所以自然没有产生相应的错觉。可以设想,SB先生在复明一段时间后,再看同一幅错觉图,就会产生和常人产生一样的错觉。这种情况,就如同婴儿的学习成长期一样。我们在婴儿时期,主要学习如何分别各种事物和现象。而家长们总是鼓励小孩子对事物作出的正确认知,这种鼓励是一个小孩正常成长的必由之路,即使没有别人的鼓励,小孩也会通过学习和感受进行自我鼓励。正确认知的结果因与生俱来的执著性不断加强,这就是学习的过程。随着小孩一点点的成长,认知过程变得越来越熟练,这也就意味着对认知结果的执著心越来越强。

  对认知结果的执著心越强,对下一次认知的干扰就越大。这也是人们往往倾向于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判断一些新鲜事物的原因。所谓经验,即是以往许多认知结果的累积,这些认知结果,一方面在我们进行相同领域的学习时,使我们的反应更快,使我们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这些认知结果也会干扰我们的思维和判断,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变缓,判断出错。2007年12月4日出版的《现代生物学》杂志期刊上刊载了日本学者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表明,猩猩的瞬间记忆能力高于人类大学生的水平,而且年纪越小的猩猩,瞬间记忆能力越强。这项研究所做的实验很简单,分别让猩猩和大学生再认屏幕中瞬间闪过的数字的位置。数字出现的时间越短暂,猩猩的优势表现得越明显。这是因为,猩猩的思维没有受到受到数字本身含义的干扰和影响,因此再认结果准确,而大学生的思维对数字本身的含义有一种执著性,因此干扰了正常的辨认,使再认过程受到干扰。与猩猩的情况类似,人类幼儿期的瞬间记忆能力也要优于成年时期,这正是执著性干扰成人思维和判断的结果。

  十八、为道与为学

  当我们还在幼儿时期,执著心比较弱,由于对感觉系统的依赖不强,各种感觉还没有在潜意识中开始制造感觉的囚笼。这时,人类的超感能力却很容易体现出来。美国心理学家乔治·莱因设计了一种测试超感能力的方法,利用25张背面是黑色的卡片,每张卡片的正面都有不同的图形:比如十字、五角星、圆圈或者一列数点。研究人员随机抽取卡片,要求被试人员猜测。按照概率计算,普通人猜对的概率为1/5,而拥有超能力的人可以全部猜中。2006年俄罗斯医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对1500名年龄从3岁到5岁的孩子进行了这样的测试,结果显示,孩子们猜中的准确率要远远高于普通人的平均水平。更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年龄越小,准确率就越高。2007年7月美国的《心理科学》期刊也刊登了意大利心理学家卢卡教授的研究,他通过一些实验发现,13个月大的婴儿具有读懂成人意念的能力。

  对成人与婴幼儿脑电波的比较中,我们和很容易发现不同点。成人的思维敏捷而活跃,脑电波表现为较高频率的α波(读作阿尔法波)或β波(读作贝塔波),幼儿中则没有这样的波形出现。幼儿的脑电波主要表现为频率很慢的δ波(读作德尔塔波),这种波形,成人只有在深层的睡眠状态中才可能出现。可以看出,幼儿的思维,也就是心念的分别活动非常缓慢。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熟悉感官世界的规则,我们能够正确的分别事物了,思维也越来越活跃,而相应的我们的执著心也就越来越强,心灵本有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弱。佛家洞悉这一切奥秘,所以所有的修行方法归根结底都是告诉人们不要执著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谓六根清净,不是说什么都不听、不看也不想,而是指不要执著于外在的现象世界。六祖慧能禅师提倡无念法门,并解释所谓无念,就是“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又说,“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六祖朴素的话语,直指修行的根本。

  老子同样深知此理,在道德经中,多处劝导世人不要执著于感官的享受。在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段话的意思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中,具体阐明了“为道”与“为学”的差异。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意识是说,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则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去做的。老子在这里所推崇的“无为而为”,与六祖所提倡的“无念行”,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教人们不要执着于感官的享受,不要受现象世界的羁绊,如果能做到“于相而离相”,那么离“道”就近了。因此老子非常推崇回归到没有虚妄分别心的婴儿时期。在第十章中,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在第五十五章中又说:“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这些话都表明,老子主张的为道,就是要返璞归真,回归挚诚的本心。

  十九、无中生有,真空不空

  当我们将现代宇宙科学理论与佛、道思想进行一些对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三者有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归纳起来可以叫做“无中生有,真空不空”。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详细描绘了宇宙从一个零体积的奇点通过大爆炸逐渐演变成现在的这种状况的过程。大爆炸理论并不是科学家无端的臆测,而是对一些宇宙现象综合分析后的合理推测。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首先观测到一些星体谱线的红移现象,而这种现象的最直接解释就是:所有的星体都在远离我们而去。也就是说,宇宙处在不断的膨胀过程中。这种现象,其实也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言之一。不过爱因斯坦本人并不喜欢这个结论,于是引进了一个宇宙常数项,用来保持宇宙的稳定性。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对经典宏观世界的偏爱。

  从相对论可以得出宇宙“无中生有”的结论,从量子理论又可以得出宇宙“真空不空”的结论。

  量子物理学家们根据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推测,真空潜藏着无限大的能量。这种能量被称之为真空零点能。基于真空零点能的卡西米尔效应已得到实验证实,更深入的研究已成为物理学界一项非常前沿的课题。真空零点能的发现意味着真空并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可以随时迸发出一些“物质”,如正负电子对,这样的电子对如果相遇,则会互相湮灭,消失得无影无踪。从科学的角度看,由各种粒子组成的物质世界,很有可能是从真空的“无”中产生出来的。

  如果我们熟悉老子的思想,对这样的观念将不会有陌生感。老子《道德经》中,对这种“无中生有”的思想有着详细的论述。如:“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对“无”的状态也有详细描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可以看出,老子同样认为“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虚无,而是有“其中有精”,并且“其精甚真”。这和现代科学的结论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但是如果我们只考察道家与科学中说到的“无”,往往难于理解,我们无法想象所谓的“无”是一种什么概念,而“无”中的能量又是如何而来?老子也许知道,但是却没有进一步的阐述。

  我们从佛学角度来分析,这一切都很容易理解了。在佛学中,现象世界的“有”,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如梦幻泡影,本质上只不过是真如因无明所起的幻象而已。所以是“空”或者“无”,但“空”中有蕴含着“妙有”,此“妙有”既是我们的真如自性,若没有真如自性的作用,现象的“有”不可能凭空而生。量子真空零点能就是真如自性无限潜能在现象界的一种显现。

  从科学家对真空中挠场性质的研究,可以佐证我们的这种看法。

  挠场是基于涡旋现象产生的一些效应的描述,涡旋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从微观的基本粒子自旋、超导体中的涡旋点阵,到宏观的等离子体加速、电化学点腐蚀、龙卷风、银河系、类星体、黑洞等都存在涡旋现象,整个宇宙通过涡旋而联系在一起。而这些涡旋所产生的一些效应,需要引进一种新的场来研究,这种场就是挠场。到目前为止关于挠场的文章大概有一万多篇,前苏联学者的研究工作占了很大比重。文献中指出,尽管挠场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引入,但从最基本的层次上,都可以纳入对物理真空这一概念的新的理解上。挠场具有许多特性,包括超光速性、全息性、记忆和滞后效应等。但是目前科学家只是了解挠场具有如此的效应,但却不知道其中的机理。

  我们从佛学角度来看,所有这些挠场的特性,正是真如本体无限潜能在分别心各层次的显现。也就是无明心念的功能。时间、空间、宇宙、物质、光速等等本身就是因无明妄想所产生的幻象,当我们执著幻象时,我们称之为无明心念。现象与无明心念是合一的,本是一体两面。正由于这个原因,心念的变化在现象界就会体现出全息性。而在宇宙空间时间中的任何变化,都是无明心念的反应,这种反应瞬间传遍整个宇宙现象界。所以又体现出超光速性。又由于无明心念的执著本性,任何变化都被执著而产生滞后效应。这种滞后效应在分别觉层次的体现就是我们产生前述错觉现象的机制。同时这种滞后效应也是意识记忆现象的基础。

  科学家对真空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自身真如空性的研究。然而从现象层面去研究,永远不可能得到真实的状况。柏拉图说过一个影子的寓言:许多人住在一个巨大的山洞里,身上套着枷锁,无法任意动弹,只能面对洞壁。他们身后有个火堆,在他们与火堆中间,许多物体来来去去。火光将这些物体的身影投射在沿壁上,落在他们眼前。这些人错把影子当做物的真相,岁月就这么静静流逝。

  科学界对于现象的研究,类似于柏拉图洞中囚犯对影子的研究,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了解到现象的规律,但我们不可能通过现象的研究得到事实的真相。对于洞中的囚犯,只要他们转过身来,就可以看到事实的真相。而对于执著现象界的人们来说,同样需要一种“华丽的转身”,才能摆脱感觉的桎梏。

  二十、协同进化

  如果我们愿意尝试用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社会、自然以及人生,会发现许多谜团在新的视角下可以得到自然而然的解答。下面,我们将从一个新的角度对自然的进化规则进行探讨。

  人从何而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些关乎生命起源的问题一直是人们最渴望得到解答的问题之一。而科学家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对这些问题答案的探寻。当今的主流科学界,普遍承认生命是由进化而来,进化的规则由达尔文进化论的适者生存原则为主导。但达尔文的进化论还远远称不上是一种完善的理论,对进化论的质疑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达尔文进化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相关重要进化阶段的化石证据严重缺失;无法解释一些物种大爆发现象;一些复杂器官,如眼睛的形成,很难用普通的自然选择机制来解释。进化论者如果固步自封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而目前盛行的协同进化理论已经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

  协同进化论与普通进化论看问题的着眼点不同。在普通进化论中,一个物种往往被孤立地看待,环境以及其它相关物种被视为一成不变的背景。而协同进化论则强调不同的物种间在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共同进化。运用协同进化的观点,普通进化论所面临的难题都可以得到相应的说明。如协同进化论认为,随着环境的变化,一些物种协同快速进化进而产生物种爆发现象是可能的,而这种短时间内的物种爆发也是化石缺失的原因。协同进化的动力同样是生物之间的竞争,但这种竞争所引发的结果却不是达尔文进化论中的机械进化观所描述的那样,而是生物物种间以整体的形式进行进化。

  这种整体的进化观,以另一种形式在计算机中得到了再现。一些专家在计算机中模拟了大自然的竞争规则和环境,得出了令人感兴趣的结果。在计算机中模拟出的自然界可以称为是逻辑世界,因为这样的世界是依靠逻辑规则而建立,逻辑世界是怎样运行的呢?我们以其中最著名的Tierra世界(T世界)来说明。

  来源:东林法音《净土》杂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量子       妄想)(五明学佛网:量子       妄想)  

 正净法师:如何对治妄念妄想 

 高月明居士:量子佛学出版说明 

 乘一法师:楞严八十分义 五阴妄想分第七十九 

 涤华禅师:什么是妄想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