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37】


   日期:2015/8/31 8: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361、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是什么?何为学佛人日用所当遵守之洪猷?

  如子忆母,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如子忆母,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一切人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学佛人日用所当遵守之洪猷。自行如是,化他亦然。倘舍此而欲越分立功,纵有小益,必伏大祸。且勿谓为老僧迂谈,则幸甚幸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77页 致崔德振居士书)

  362、“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具体怎么做?

  摄耳谛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听。大声、小声、心中默念,均如是听。

  念佛之法,各随机宜,不可执定。然于一切法中,择其最要者,莫过于摄耳谛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听。大声、小声、心中默念,均如是听。默念时,心中犹有声相,非无声也。《大势至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能摄耳谛听,即都摄六根之法。以心念属意根,口念属舌根,耳听则眼不他视,鼻不他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摄六根而念,则杂念渐息,以至于无,故名净念。净念能常相继不间断,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异名。吾人随分随力念,虽未能即得三昧,当与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则或致起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现生已入圣位之人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23页 复徐志一居士书)

  363、“都摄六根”的下手处是什么?

  摄耳谛听,志心谛听,久久便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念佛之要,在于都摄六根。当念佛时,摄耳谛听,即是都摄六根之下手处。能志心谛听,与不听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悬殊。此法无论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得益,有利无弊,宜令一切人皆依此修。(《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95页 与张静江居士书)

  念佛下手,最要莫过于听。听则心沉而一,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23页 复常逢春居士书七)

  364、怎样才能摄心归一?为什么不可定求瑞相?

  欲得摄心归一,需生死心切,恳切至诚,著实从心中念,切勿滑口读过。或依《文钞》十念记数之法,自可易于归一也。若不以心归一为事,常想见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

  欲得摄心归一,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第二要恳切至诚,第三要著实从心中念,勿只滑口读过。若再不能归一,当依《文钞》十念记数之法,自可易于归一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322页 复朱德大居士书)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无知识人,每每小看。汝已持名,而心不归一,以业障深故。念时,要心存敬畏,念起于心,声出于口,音要入耳,要使句句听清楚。从朝至暮,无用心事,则常念。大声、小声、心中默念,都要听。以心一起念,便有声相。自己之耳,听自己心里之声,乃极明了事。早晚立一功课,或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即念赞佛偈,念佛或一千、八百、五百,随各人工夫立。若忙极,则用晨朝十念法念。除早晚功课外,行、住、坐、卧都要念。只求心归于一,不必定求瑞相。以心若归一,自与心浮散时不同。若不以心归一为事,常想见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至诚恳切听,决不至起魔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念佛最妙之法。(《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401页 复吴希道居士书)

  365、为什么说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

  因为听之一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

  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以故不可令不知教理、不明性体之人,修观想等法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478页 复刘惠民居士书)

  366、念佛时如何消灭妄念?

  欲消灭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

  欲消灭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则妄想自渐渐消灭矣。即默念,也要听。以心一起念,即有声。自己的耳,听自己心里的声,仍然明明了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听,即耳根。心念、口念、耳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21页 复修净师书)

  367、为什么念佛时反觉妄想多多?

  念佛知有妄,是念佛之好处。不念佛时,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知妄想多多,故精进念佛,方谓真念佛人。

  又不念佛时,妄想虽多,无由而知,非不念时无妄想也。譬如屋中虚空,纵极好的眼,也看不见有灰尘。若窗缝中照来一线之太阳光,则见光中之灰尘,飞上飞下,了无止息。而光未到处,仍然不见有灰尘。是知念佛时,觉得有妄想,还是念佛的好处。不念佛时,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85页 复又真师觉三居士书)

  念佛知有妄,是念佛之好处。若不念佛,汝何由知如是之多妄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78页 复温光熹居士书一)

  368、念佛人应如何以身示法?怎样才能令念佛不间断?

  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常思己过,不论人非。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一句佛号,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

  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61页 复叶福备居士书一)

  369、念佛的秘诀是什么?

  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竭诚尽敬,妙妙妙妙。知此者,更不须再问人矣。

  十余年前与吴璧华书末云:“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楞严经》势至圆通章末后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无选择者,遍用根尘识大以念佛也。念佛仗佛力了生死,禅仗自力了生死。今人能悟者,尚不可多见,况证四果(藏教)及七信(圆教)乎(四果七信,方了生死)?都摄六根,入手在听。无论大声念、小声念、不开口心中默念,均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诀也。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知此二者,更不须再问人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28页复明性大师书)

  370、什么是随念随听之法?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即随念随听之一法也。随念随听,比随息好。恐汝不善用,则但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即已。

  当念佛时,或声或默,均须摄耳谛听,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过。大势至菩萨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即此随念随听之一法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818页 净土法会课仪跋)

  念佛以志诚为主,若志诚,则不会大散。当用随念随听之法。掐珠不过为防懈怠,掐之有碍,则不必掐。随念随听,比随息好。当云随息,不可云数息。光《文钞》随念随听之法,恐汝不善用,则但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即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59页 复周寿超居士书)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