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见置法师:菩萨在哪里


   日期:2014/11/9 10: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部分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在事业、婚姻、感情或学业上不顺遂时,就会想“求菩萨保佑”。而在道场中,也常常听到法师称居士为“菩萨”。“菩萨”,究竟在哪里?

菩萨,为“菩提萨埵”之简称,意为“觉有情”,谓既能自觉,又能觉悟一切有情。何谓“觉”?指这念能知、能听的心,不被外境迷惑,知道一切万法虚妄,心始终清楚明白、能作主。同时,发大慈悲心,除了转化自己的烦恼,并广修六度万行,以自利利他之行,圆满一切功德。所以,“菩萨”不是男相,也不是女相;但是,是男相也是女相。“菩萨”不只是一种形相,更是一种时时想到利益他人的心念,《六祖坛经》云:“慈悲化为菩萨。”多放下自己,多想到他人、多为别人付出,我们心中的菩萨就会出现。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菩萨行?以“四摄法──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来摄受众生,使一切众生欢喜接受教化,进而信乐佛法。

在“布施摄”方面,如《杂宝藏经》云:“佛说有七种施,不损财物,获大果报。”慈眼视人,见人得利随喜赞叹,而不眼红、不嫉妒,是“眼施”。面孔和蔼,常保持微笑,是“面施”。说话真诚、婉转柔和、有条不紊、精简扼要,经常赞叹,不说是非,是“言施”。以身作则,帮助他人,是“身施”。凡事心存恭敬、不藐视他人;凡事心存慈愍、不幸灾乐祸;凡事心存和乐、不厌烦暴躁;凡事心存诚恳,不虚情假意,是“心施”。让座给父母师长、老弱妇孺,乃至能放下自己的立场,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是“座施”。能倾听他人的烦恼而不烦躁,不听是非,乃至不分别音声的好坏,是“耳施”。

经常赞叹他人,即“爱语摄”。在他人需要帮忙时,义不容辞,就是“利行摄”。乃至关心他人,接引有缘人亲近三宝,即是“同事摄”。

从四摄法,更进一步,广修六度。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持戒”。面对流言毁谤,仍心平气和,是“忍辱”。即使时间很短,仍抽空用功或静坐片刻,或诵经念佛,是“精进”。虽事情繁多,仍积极、不慌乱地处理,不妄下结论,是“禅定”。在面对人事的时候,知道因果,甘心甘受;了达缘起性空,心不住境;深信本具的佛性,慈悲包容,这就是“般若”。

向菩萨求得的,总不及自己当菩萨的法喜。《六祖坛经》云:“慈悲即观音,平直即弥勒。”发起愿心,以慈悲喜舍救拔众生,以智慧善巧随机示教,以六度行持饶益有情。“菩萨”就在我们清净的身口意中,就在能知能觉的这念心中──时时想到他人、为他人着想。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见置法师       菩萨)(五明学佛网:见置法师       菩萨)  

 仁焕法师:五大菩萨精神 

 严耀中教授:中国佛教世俗化的一个标识――关于唐宋文献中“ 

 吕有祥教授:略说弥勒菩萨中国化及其精神内涵 

 感恩菩萨满了我的愿,我帮丈夫求了个好岗位 

 韩廷杰教授:普贤菩萨与峨眉山 

 华方田教授:关于峨眉山普贤菩萨信仰的哲学诠释 

 仁焕法师:什么是菩萨和鬼 

 观世音菩萨真地帮我接走了胎儿 

 仁焕法师:如何与天地佛菩萨沟通 

 林克智居士:生活中的佛教 地藏菩萨是我们的榜样 

 仁焕法师:有求必应的佛菩萨 

 李尚全教授:“敦煌菩萨”竺法护的生平及其佛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