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佛教和香


   日期:2012/4/28 9: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和香

    对于不能用眼看的不可思议的“香”,我们的先辈们,在生活的历史中,一边不断地分辨着其好坏,一边随之产生了一个相关的文化。

  在欧洲,有“香水”文化,而在东方,则产生了和佛教礼仪有着深深关系的“香道”文化。它寻求着与众不同的香,伴随着时代的前进发展而来。

  和佛教同时流传到日本的“香”,是“焚香”,即从烧香这一佛教礼仪开始。《日本书记》记载在公元七世纪,有“烧香发愿”乞雨等等。更有:“沉水香”、“旃檀香”等名香的记载,那些记载大都是关于依“焚香”将气息不好的去掉,用能够清净身心,特别是能够清净意识的香,在佛前薰香而做的“烧香供养”。从奈良时代开始到明治时期发生的排佛毁僧为止,在烧香供佛的同时,宫中都会举行“焚香之礼”,香是宫中活动不可缺少的供物。

  从佛经中寻找“烧香供养”的记述,《陀罗尼集经》第三卷,有供佛的二十一种供养。其中列举了五种:“香水、烧香、杂香、燃灯、饭食”。记述了供灯、供花、供香是供佛的基本内容。《金光明经》卷二《四天王品第六》及《大智度论》中就烧香的功德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些都是佛教基本形式的记述。而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与用香供佛有密切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中阴”思想的信仰。我们在此世间受生时叫“生有”,保持生命的过程叫“本有”,死的一瞬间叫“死有”。然后,由“死有”到下一个“受生”之间的四十九天叫“中有”,也被称为“中阴”,传说在这四十九天之间连续焚香为好。因此,烧香供佛之事,作为一种习惯而被我们掌握。

  与此关联最为密切的《法华经法师品第十》中列举了十种供物供养佛、法、僧三宝:“花、香、璎珞、抹香、涂香、烧香、绘盖、幢幡、衣服、伎乐、乃至合掌恭敬。“应该注意的是,在佛教礼仪中的“香”不只是烧香的形式,还有“抹香、涂香”等不同的用法。

  现在,如果要列举其基本内容的话,能分为以下五种:

  1.将香放进水里,作为閾伽香水的香叫“香水”

  2.用于涂抹身体的香叫“涂香”

  3.用嘴含的香叫“含香”

  4.薰的香叫“烧香”

  5.一般用途的香叫“线香”

  以上五种香形状不同,其原料为伽罗、沉香、白檀香、丁字香、郁金香、龙脑香混合制成。

  其次,修行的僧人独自一人在佛前修法时,归根到底和“香”有什么关系呢?在佛教,特别是密教的修法上(极多),我们在此引用天台宗、真言宗的例子来看看。

  修行僧在着净衣之前,到放着丁子香的浴盆里洗浴,净身后穿上净衣面向道场。他嘴含丁子香,身体、衣服以涂香全部洁净。然后,以“洒水”淋湿散杖,全部洁净。在道场的入口处,有名为“香象”的象形香炉薰着香,修行僧跨过这个香炉,进入道场。道场中央有一个修法坛,有名为“火舍”的香卢薰着名香,旁边的香炉分别烧着五种香。在这个地方,再次用涂香器,洒水器清净身、口、意。然后,他再进入修行阶段。在修法的过程中,以中央的火舍为中心,左右相对地顺序放着閾伽水、涂香、花曼、烧香、饭香、明灯以为分别供养,一次的修法中,用各种器具进行的香供养,以名香烧四次,和其他的供养,包括香水供养,合计共有十次。

  如此,在寺院里举行的和“香”有关的“行法”中,也是用各种各样的佛具,举行与之相伴的各种各样的修法。

  去寺院参拜,在佛前,特别是殿堂前安置着大型香炉,大量的参拜者各自在插香、烧香,在香烟弥漫袅袅上升中,可见人们专心祈祷的身姿。这时,也能看见用手接着香气抚摩头、肩、身体的人们。香能驱恶除病,清洁身体,是一种极其平民化的习惯。

  总之,宗教,特别是佛教和香相连的心被下面这首香偈充满:

  “愿我身清净如香炉,愿我心如智慧火,念念戒定真香,恭奉十方三世诸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五明学佛网:佛教       )  

 仁焕法师:实践人间佛教 

 李向平教授:别让佛教沦为私人化的功德信仰 

 李向平教授:生态佛学论——佛教信仰的环保理念 

 李向平教授:中国当代佛教的社会建设功能——佛教信仰及其认 

 李向平教授:人间佛教实践与中国公民社会 

 李向平教授:佛教社会”如何可能?——中国佛教公共形象的社 

 仁焕法师:佛教不是迷信 

 李向平教授:中国当代佛教经济的“社会性”刍议 

 沈海燕教授:“人间佛教”的实践者——论真禅法师的思想及其 

 陈兵教授: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严耀中教授:综说中国佛教断肉食蔬之意义 

 严耀中教授:佛教的现实关怀与僧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