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无量寿经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八十九

  日期:2011/7/16 14:51:18   阅读:    繁體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八十九集)  2010/7/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8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九十九面,倒数第七行,也就是这一面的第二段:

  「尊者舍利弗。梵语舍利,译为鹙鹭。梵语弗,译为子,故曰鹙子。因母得名」。这先介绍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在佛法里面代表智慧第一,一般大小乘经常常看到他。舍利弗跟大目犍连,大目犍连代表神通第一,佛说的一切经里面都有智慧、都有神通,神通是通达明了。「舍利」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鹙鹭,鸟的名字,我们中国人叫鹭鸶。梵语「弗」这个字翻成中国意思是子,所以舍利弗这个名号翻成中国意思,就是鹙子,鹙鹭的儿子,因母得名。「其母身形端正,眼净如鹙鹭,乃名鹙子」。这把他得名的来由,他母亲长得非常好,非常端正、庄严,特别是眼睛,眼睛非常明亮就像鹙鹭一样,人家就称她作鹙鹭,他的儿子就叫鹙子,「谓是鹙鹭之子。又名珠子,亦表其母眼净如珠。又名身子,表母身端正」。这是名字的来源跟他妈妈有关系,他妈妈的相貌非常端庄。「舍利弗在佛声闻弟子中,智慧第一」。下面有一段小故事,这里顺便提一提,「在母胎时,能令母得妙辩,胜于乃舅俱絺罗」,这个人以后也证阿罗汉。这段故事《楞严经》里面提到,这是他的母舅俱絺罗尊者辩才无碍,他的姊姊就是舍利弗的母亲,每一场辩论都输给她的弟弟,她弟弟确实很厉害。可是她怀孕怀了舍利弗之后,突然这辩才就大幅度的提升,跟俱絺罗辩论,俱絺罗常常都败给她。所以他就想:这个大概不是姊姊的辩才,你怀孕怀的这个小孩一定是非常有智慧的人。他就给他姊姊说,以后果然没错,这个小孩真的是智慧第一。

  你看里面说出他的行谊,「八岁登座」,登座讲经是小沙弥,小沙弥讲经,阿罗汉都在旁边听。「十六出国,议论无双。七日之内,遍达佛法」。这个遍达佛法,在此地意思里头含的大彻大悟,十六岁这还是个少年,已经遍达佛法。所以凡夫成佛真的是一念之间,在中国禅宗六祖惠能,遍达佛法是在二十四岁,舍利弗十六岁。世尊在大乘经里面,也把他的身分暴露,他是古佛再来,跟目犍连这两位都已经成佛,是到这个世间来示现的,示现为释迦牟尼佛的声闻弟子。这是法身大士们、诸佛如来,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他们这是一帮人来的,叫「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佛法里这些觉悟的人,他们没有好高骛远的念头,没有妒嫉障碍,释迦牟尼佛他的法缘成熟,到这个世间来以佛的身分出现,他出现一个人能不能度得了众生?这时候度不了。一定要很多人跟他配合,来帮助他,什么人帮助他?一定得内行的,外行的人帮不上忙。这些人绝大多数是诸佛如来,少数法身菩萨,法身菩萨都是地上菩萨。

  这就是《华严经》上说的四十一个位次,他们是最上层的十地菩萨,不是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叫三贤,三贤菩萨无始无明的习气还浓。十地菩萨很薄了,距离究竟圆满的果位妙觉位愈来愈近,这些人。我们明了,经上说得很详细,初住菩萨示现在六道、在十法界,就有能力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六道里面示现佛身普度众生。释迦牟尼佛示现佛身,六祖惠能大师示现比丘身,舍利弗尊者在这个地方也是示现比丘身。这个我们要知道,我们要学习,要有个很欢喜的心,清净心、平等心成人之美,人家做一桩好事需要跑龙套的,需要服务的,看到没有人,我们就得去。还有示现为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外护,这一群人不是凡人。

  「本经说此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惟大智者始能深信不疑。故列上首,仅次憍陈如」。他的排名排在第二,世尊在这一会说什么法?世出世间无上微妙法,这个法门。为什么?能令烦恼习气没有断的众生一生成佛,这真叫难信。烦恼习气一品都没有断怎么能即身成佛?难信谁难信?声闻、缘觉、菩萨不相信。所以他们要走弯路,弯路是竖出;这条路是横出,六道里面就出去了。你想想看竖出多难?你要通过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这四禅八定。你还得要通过四圣法界你才能出去,四圣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断得干干净净,才能超越十法界。这个事要多少时间,多长时间?佛经上常讲无量劫。实际上时间不是一个定法,佛说的法是圆融的,无量劫,可以说是运气不好的人那真的要无量劫。无量劫怎么个说法?六道里人道是枢纽的一个点,转变的一个点,成佛一定得到人道来。六道里面没听说佛在哪一道示现以佛身说法的,没有,六道众生都有感,佛都有应,但是不会以佛身出现,只有在人间,人间这是个枢纽。

  人造作种种业,人造善业果报在三善道,为什么到三善道?去消他的福报。福不是好事情,世间人认为这是美事、好事,修道人知道不是好事。造作一切不善业呢?三恶道去消他的不善业。所以你就晓得,人间、天上,六道轮回说穿了不过是消业而已,那你要是不造业六道就没有了,你就永远出离六道,这真的,一点不假。不造《华严经》上说的执着,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见思烦恼就断了,六道就没有了。六道没有了,四圣法界现前,还是四个层次,最低的声闻阿罗汉,那个地方全都是阿罗汉,往上去辟支佛,再往上去菩萨,再上去佛,这个佛是十法界的佛。四圣法界在净土里面称它作方便有余土,六道是凡圣同居土,超越十法界那才是实报庄严土。这土从哪里来的?全是自己心变现出来,这要记住。四土、十法界全是心现识变,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真的不是假的。自己变现自己去受用,连阿鼻地狱也是自己变现的,你的心行不善就变现那个境界,你到那里面去受苦,这自作自受。

  所以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明了意念的关系太大了,起心动念不能有恶念,恶念叫做烦恼,不可以生烦恼,生烦恼它有果报,不是生了没事。纵然我们身口没做,才动个念头,念头已经结业,不需要身口,起心动念你已经造业。阿赖耶里面就有这个业习种子,遇到缘,果报就现前。所以一品烦恼没断怎么能成佛?哪有这个道理?连须陀洹都得不到,怎么能成佛?真的,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烦恼没断,这个烦恼指见思烦恼没断。生到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萨。这是阿弥陀佛第二十愿里头讲的,阿弥陀佛不会说假话。阿惟越致是什么样的菩萨?三不退的菩萨。我们知道位不退,刚刚证得位不退是须陀洹,所以须陀洹是圣人。虽然是小小圣,才把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他就证位不退。这位不退是什么?他不会退到凡夫,他不会堕三恶道。虽然没有出六道轮回,他已经保证不堕三途,天上人间七次往返,无论有没有佛出现在世间,他都能证得阿罗汉果,都能证果。也就是说他虽然没有超越六道轮回,他是圣人,他不是凡人,位不退。行不退是菩萨,菩萨发菩提心,行就不退了,不发菩提心会退转,菩提心不容易发。最高的位次是念不退,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勇猛精进,这是谁?法身菩萨,超越十法界了。

  我们在大乘教里面看到这种事实真相,这才晓得这个法门真难信。真难信我们信了,我们信了这个概念是不是真的?这信有等级的,你看我们一般人讲迷信、正信、真信,这就三个等级。迷信的人多,看到别人信,我们也信,这个净土经论里到底讲的什么,不知道,不知道这叫迷信。你真正把经教搞清楚、搞明白了这叫正信,正信还不是真信,虽然搞明白、搞清楚还不想去,对这个世间还很留恋,这不是真信,不能说是你迷信,你真搞清楚、搞明白。什么时候你能把对六道,对天上人间情执统统放下了,那你是真信,只有真信的人一生才能成就,为什么?他肯定往生。你要问说他为什么能肯定往生?他对这个世间毫无牵挂,就这么个道理。没有人障碍你,自己障碍自己。你对这个世间为什么还贪恋?说实在话,习气!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所说的习性,本性本善,习性不善。这个习性是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养成的,不是一生,生生世世很麻烦。所以要有勇猛心,才能把这桩事情断掉,一刀两断。对西方极乐世界真有认识,一丝毫怀疑都没有,决心先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

  亲近干什么?一个目标,在阿弥陀佛会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到极乐世界去干这个的。彻悟,那你在西方极乐世界,你就生实报庄严土。可是极乐世界这个地方很奇妙,它四土没有障碍,四土融会在一起,这是不可思议的地方。我们的释迦世尊他也有四土,他四土空间维次不一样,他住在实报土,实报土里面的法身菩萨知道我们存在,我们不知道他在哪里,这就是有障碍,不但理事的障碍,事事都是障碍。可是在实报土里面完全突破了,方便土里面理事无碍,事事有碍,到实报土一切障碍都没有了。我们这一生当中有这样殊胜的缘分,就说明过去生中善根深厚,如果不是很深厚的善根,你怎么会遇到这个法门?学佛的人太多,几个人遇到这个法门?遇到的时候他认不认识?他了不了解?认识了、了解它,真了解没有不发心的。发一念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叫做无上菩提心,这个话是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讲的。印光大师看到这句话,佩服到五体投地,不是再来人说不出来。菩提心我们晓得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具足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一念真心向往净土,这个五种统统具足了。所以他的名字在此地说明,不是大智慧,对这个法门怎么能深信不疑?名列第二。第一当然更重要,前面我们学过,第一是憍陈如尊者,憍陈如尊者代表世尊第一弟子,他是在鹿野苑,释迦牟尼佛刚刚出来说法,在鹿野苑度五比丘,他第一个证阿罗汉。说明这个法门是第一成佛,不是证阿罗汉,第一成佛,所以把他的名字摆在第一。

  我们再看第三位,「尊者大目犍连,即《阿弥陀经》中摩诃目犍连」。摩诃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大,摩诃就是大的意思,「目犍连是姓,译为」,这就是目犍连这句梵语,翻译成中国文它的意思是「赞诵」,赞诵的意思,这个意思平常说得少。而说「采菽,莱菔根等」,这个才是梵文的本意,这是说他这个族群名称的来由。菽是豆类,莱菔就是我们一般讲的萝卜,这个族群我们就晓得他是农民,从这个意思来看,现在我们说的菜农,种菜的,种菜的农民。「其族出家人多,故于尊者姓氏冠以大字,曰大采菽(大目犍连)以拣别之」。在古往今来农民是很辛苦的,都不会很富裕,我们中国人讲靠天吃饭,人肯定是老实、纯朴。人到世间来,出现在这个世间从事这个工作,在一生行业当中,他造的不善业少,善业慢慢在累积。这个善业是什么?种植这些农作物供养社会一切大众,默默的在耘耕。人有这个习气,动物也有这个习气,他只想把庄稼种植好,每天都想这桩事情。所以这个行业,可能他有好几世都从事这个行业,人家他没有想到改行,可能客观环境也不许可。所以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就能够理解了。出家的人多,肯定出家修行成就殊胜,大家看到了一定很羡慕,有几个成就就会激发很多人来学习。所以尊者这个名称,就在目犍连上加个大字区别,这大目犍连是对他的尊称。

  「其名为拘律陀,父为相国」,我们知道那个时候中国没有统一,周朝时候周朝八百诸侯都是小部落。印度亦复如是,释迦牟尼佛的父亲是国王,迦毘罗卫国的国王,这个国在现在尼泊尔的境内,古迹都还存在。到印度朝圣,很多人一定会到那里去看看,释迦牟尼佛出生的地方。那个国不大,大概比现在一个县还小,像我们现在一个乡、一个镇,在那个时候就是一个小国。大目犍连的父亲做过相国,也就是国王的助手,像现在总理的身分一样。「从拘律陀树神祈求得子,因以名之」,他从树神求儿子,结果真的生了一个儿子,所以就用拘律陀做名字。「于佛弟子,神通第一」,在佛的弟子当中他是神通第一,佛弟子里头有神通,他常常展现神通。可是释迦牟尼佛在经教里告诉我们,不以神通做佛事。为什么?如果以神通做佛事,就会有冒充佛菩萨这个事情发生,妖魔鬼怪都有神通。佛以讲经教学,他们就没法子,佛以戒律讲经教学,用这个方法来教化众生,这是世间的正法,邪门外道他做不到。

  《智度论》里有这么几句话,「如舍利弗于智慧中第一,目犍连神足第一」。神足,我们中国人一般讲,通灵、感应这一类的,在六种神通里面,神足通是最高的,他能飞行、他能变化。中国人看《西游记》,看孙悟空,孙悟空就示现的神通,不过他那个通很小,你看书上写的,他只有七十二变。七十二不应该是数字,如果是数字的话,那他的能力就非常有限,如果说表法那就讲得通,神通广大,真的是自在无碍。目犍连在佛弟子当中,有这个能力。「又舍利弗是佛右面弟子,目犍连是佛左面弟子」。右边是智慧,左边是神通,智慧跟神通合起来就圆满,教化众生的能力真叫自在无碍了。「尊者神通甚广,例如举一城释种,上升梵天」。这桩事情,是琉璃王灭释迦族,世尊当然也是很悲痛,但是没有行动。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知道这个因果,过去造作不善的因,这一生一定要受这个果报,不能避免的。目犍连不知道,这个因一定是很久了,一般讲阿罗汉能知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他这个事情肯定在五百世之前,阿罗汉的神通力量达不到。佛晓得,佛很清楚,佛劝导族人躲避。所以目犍连当时就救了五百人,放在他的钵里面,把这个钵送到大梵天,大梵天是初禅,放在那个地方避难,等这个事情过去。而释迦族呢?听释迦牟尼佛话的,逃出来一部分,这一部分就逃到西藏。因为尼泊尔在喜玛拉雅亚山的南面,越过山那边就是西藏,他们逃到西藏去之后,以后就再没回去,所以释迦族这一族的人还有一支在现在的后藏。这桩事情是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的。目犍连救的这些人送到大梵天,释迦牟尼佛跟他讲:你去看看,看看那个钵里的人现在怎样?他一看,完全化成血水,没有一个活的。佛就告诉他,定业,佛都没有能力转。

  这些示现也都是告诉我们,真学佛的人,我们在这个世间点点滴滴,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统统是诸佛如来在示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是决定正确。这个示现是什么?你杀别人,人家肯定要杀你,他怨恨没有解除,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释迦牟尼佛劝族人一定是劝他不要抵抗,不要再有怨恨,这个帐到此地就结了,以后不再敌对了,这是决定正确。几个人有这样的智慧,看到敌人来侵犯,不抵抗?只有佛法知道。战争必有因,哪有没有前因的战争?不可能的事情。我们知道过去造作的罪业,战争当中被杀了,不杀人,被人杀了你生天,你不堕三途;杀人的那个人他有罪,他将来堕三途。你看看他堕三途,把你送到天上。这个事情佛看得清楚,阿罗汉、菩萨他们看得清楚,逃不了,杀人要还命,欠债要还钱逃不了,欠债欢欢喜喜还他。还他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时候他跟你借钱,借去不还你了,可能是什么?前世你向他借钱,借了之后你不还他,他也同样的方式拿回去。怎么样?欢欢喜喜,不要再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是欠他的,给他,不是欠他的,来世他要还给你了。那我们要不要?不要。为什么?如果要,你还得搞轮回,你不搞轮回,你们两个碰不到,这个结解不了。你愿不愿意再搞轮回?再不愿意搞轮回,现在到极乐世界作佛去,那就一笔勾消。是欠他的还给他,不是欠他的不要了,送给他,这个好!什么都不要计较,万缘放下,咱们极乐世界才去得了;只要有一桩,丝毫牵挂就不行。所以今天我们在这个世间上,无论什么人跟我们怎么样,叫我们的时候统统要接受,不要有一点意见,什么都好,什么都点头。这是什么?这是我们走西方成佛大道。点点事情还要跟人计较的话,一天十万声佛号也靠不住,到时候你去不了。最后一念还得跟人计较,那怎么行?学佛我们说有进步,什么叫进步?一切都不计较,什么都看得惯,什么都好这是进步,这是一个例子。

  下面又说第二个例子,「外道移山,制之不动」。山能不能移?可以移山填海,现在用机械,从前真的用法术能做到。现在量子力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意念如果真正是集中在一点,那个力量不可思议,在理论上讲境随心转。所以地球上有灾难,我们居住的这些人,一个人力量不够,集体意识力量就大了。多少人?能够有几十个人,能够有一百人,那个力量就非常可观。我们看到一个实际的例子,日本江本胜博士,琵琶湖一个海湾,大概有二十多年这个海湾很肮脏,气味很难闻。他找了一百多个人,就用这个方法祈祷,祈祷就是意念的集中,找一个老和尚领导大家,那个祈祷的文很简单,「湖水干净了,我爱你」,你看就这么一个简单一句话。让大家把念头统统放下,心里只想着这个念头,口里面只说这句话,湖水干净了,一百多人,「湖水干净了,我爱你」,一句接一句去讲,念头意念集中一个小时,做了一个小时。果然三天之后这个海湾的水真的干净,气味没有了,日本的媒体、电视都去报导。保持了半年,半年又恢复,又脏了。我告诉他,我说最好你两个月到那里去做一次祷告,这个海湾大概可以长年保持不会脏乱,不会有这些臭味。所以祷告管用!我们佛门里面这些经忏佛事,包括我们提倡的这个三时系念,都是属于这一类,但是这一类治标不治本。治本必须要把我们的意念转过来,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这是治本,治本才有能量化解地球上许多的灾难。治本需要教育,伦理、道德、因果、宗教教育可以做得到。目犍连能够用他的法术制之,让那个山不动,外道移山移不动,目犍连在镇压住。下面讲「及降服毒龙等等,难以具述」。他的神通事迹很多,龙口里面吐的毒气伤害人,他有能力降伏牠,这举出许许多多神通的例子。佛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弟子?在教化众生有些时候要用得上,佛自己不现神通,佛的神通比目犍连大多了,不现,让他去示现。让这一切大众,从佛弟子身上,了解自己本身具备的能量是没有限制的,那是自性的本能,自性的性德。

  再看第三位,「尊者迦叶,迦叶姓也,此译为龟或饮光,名毕波罗,亦树名」,也是树的名字,「因父母祷于该树神而生,故用以为名」。这个人是代表宗门的传法人,佛的法,大别是两个支派,一个是宗门,一个是教下,迦叶传禅宗,阿难传教下。四十九年教学用这两种方法,上上根人,佛教他学禅;上中下根,佛教他学教,当时有这么两种根性。上上根人,我们今天讲是天才的学生,悟性特高,真的叫一闻千悟,这学生很好教,像大迦叶这一类的,这一闻千悟。上中下三根,就像我们现在学校读书一样,从小学、中学、大学循序渐进。你看佛一生讲经,大彻大悟的时候,第一部经讲的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经在定中讲的。我们世间人看不到,世间人看到释迦牟尼佛在毕钵罗树下,就是现在讲的菩提树,树下打坐入定了,经上讲二七日,也有经上讲三七日,佛在树下入定。谁知道他在那里讲《华严经》?所以今天南传小乘,他不承认有大乘,他说大乘非佛说。他们认为大乘佛法谁造的?龙树菩萨,《华严经》是龙树菩萨讲的,不是佛说的。

  佛灭度后六百年,印度出现龙树,佛在经上有预言,有偈子有预言,这时候出现龙树这个人,初地菩萨。确实是聪明,三个月当中一切法就通达,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法,他三个月就学完了。于是傲慢心就起来,觉得在全印度,现在讲全世界,没有人能够超过自己的。于是大龙菩萨,大龙是等觉菩萨,就把他接到龙宫里面去。到龙宫里面看到《大方广佛华严经》,释迦牟尼佛初成道的时候,二七日中在定中讲的。分量多少?「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他一看就傻了,那个傲慢习气马上就没有了,他学的东西太少了。为什么?定中里面,时间跟空间都没有了,所以一念可以展为无量劫,无量劫可以浓缩成一念。龙树菩萨参观,再看看中本《华严》,还不是人间能接受的,分量太大,再看下本,中本好比是精华篇,下本那就目录提要。他看到这个,这个行,十万偈四十品,他就把这一部传到人间来。人家很厉害,这一遍看下去之后,全部能记住,所以是由他转述的。当然他没有在原来经文上加一个字,他能够背诵,《华严经》是他传的。所以南传佛教不承认,说这是龙树菩萨自己造的,冒充释迦牟尼佛的名义在流通。

  大小乘隔阂一千多年,都不服,大乘瞧不起小乘,小乘说大乘不如法,假的不是真的。我们讲六和敬这就不和,大小乘就不和,都是释迦牟尼佛传的,你看看后世的子孙不和。实际上如果统统都学,问题就能解决了;不要画个界限,不肯学习,这就错了。如果都肯学习就能融通。南传小乘是比较执着,我是早年,好像是第二次还是第三次到吉隆坡,遇到一个小乘的法师,在南洋还很有名气,他跑来问我,他是责怪释迦牟尼佛,很不服气。我说:为什么?他说「佛说了,他没有度尽众生他不成佛,我现在还没成佛,他怎么先成佛了?」问我这么一个难题。我说「佛当时在世是度尽了众生,真的度尽了,你也被他度了。」他愣住了,「我怎么?」「你今天口口声声说佛,你阿赖耶识里有佛,你知不知道?佛度众生到这个世间来,不是讲得很清楚吗?度根熟的众生,你没熟。」好像种树一样,种一棵桃树,我提了篮子到树上去摘桃子,我摘什么?当然先熟的,熟的我先摘它,没熟的再过两天。我说「你还没熟,再过二、三世就熟了,你就被摘走,不是不度你,你没熟。为什么没熟?看你心浮气躁不服气,就晓得你没熟,熟了佛就来度你。」这都是真话,佛度众生确实如此,根熟的帮助你成佛,没成熟的帮助你成熟,没有善根的帮助你种善根,分好多层次。一次来了,都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真的一个不漏。现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不相信佛的,排斥佛教的,你说佛有没有度他?统统得度了。为什么?他脑子里有个佛字,他口里能说得出佛,那就是得度,佛的种子种在他阿赖耶里头。毁谤佛、陷害佛,将来统统要得度,这是大乘经上常说的。

  底下引《法华文句》说,《法华文句》是智者大师作的。「其先代学道」,这是讲迦叶尊者他的先人,他的祖先学道,「灵龟负仙图以应,从德命族,故云龟氏。」这是有这么一桩事情,所以祖宗把他们这一族称为迦叶,迦叶是梵语。「又云饮光,因于毘婆尸佛时」,这个时间早了,过去七佛里面的第一个。世尊在毘婆尸佛那个时候是菩萨,已经有相当成就。我们在佛经上读到的,菩萨在成佛之前,一定要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相好。这不是着相,相好是属于福报,成佛是智慧,智慧圆满,福报没有圆满不行,你度众生的时候有障碍。如果福报很圆满,人看人人喜欢你,愿意跟你接触,你就容易度他。如果一看你讨厌你,离你远远的,你就度不了他。所以相好是接引众生的一种方便,你看看这种示现,没有别的,示现教我们不能不修福,福慧圆满才叫佛。有慧没福不行,有福没慧也不行,一定要福慧圆满,表这个意思。

  迦叶尊者在那个时候,在毘婆尸佛的时候「为冶金师」。这就是我们现在人讲的做首饰的,现在开黄金首饰这一类。我们在香港马路上常常看到「周大福」,那是个卖首饰的,是做这些金银首饰的一个工业。他是做冶金师,「与一贫女,共以黄金庄严佛像」。这是用黄金庄严佛像,属于贴金,以金箔来贴金。「自尔以来,九十一劫,身如黄金,光色晃耀,掩蔽余色,故名饮光」。从那个以来,九十一劫他得的果报。你看你以黄金供养佛,这个供养佛是什么?是装饰佛像,在佛像上面贴金。现在在泰国就很流行,泰国的佛像,寺庙的供在外面,旁边有卖金箔的,有很多人去买,买了自己去贴,这个都有典故的。所以他得的果报身金色,得这个果报,金色的它有光,光色晃耀,这光很强,把其它的色都掩蔽,都盖住,所以叫饮光,饮就像吞,「光吞诸色,即饮光义」。

  迦叶在此地最重要的,是代表禅净不二。释迦牟尼佛在《大集经》里面有一句话说,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修什么?这修的是无上深妙禅,释迦牟尼佛说的念佛是无上深妙禅。禅的终极目标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念佛的终极目标也是这个,只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在阿弥陀佛会下证得究竟圆满。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娑婆世界修行障缘太多,这障碍太多,我们上中下三根都没有办法,化解不了这些障难、障缘。到极乐世界那边没有障碍,那边天天跟着阿弥陀佛在一起,你所接触到的都是诸佛如来、诸上善人。这个上善我们知道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所接触到的全是这些人。怎么知道全是的?自己也是的,生到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虽然他烦恼没断,没断的时候阿弥陀佛智慧威神加持他,他的智慧、神通、道力跟阿惟越致菩萨没有两样,就这个意思。这是难信之法!

  下面还没介绍完,「尊者,头陀行第一」,这个意思很重要。「头陀者,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抖擞」,或者叫做「淘汰」,抖擞是什么?我们身上有灰尘的时候,抖一抖灰尘就抖掉,所以也是有淘汰的意思。「以十二行淘汰尘劳烦恼」,他这个十二行是苦行,实在讲大迦叶尊者出生是富贵人家,在社会上很高的地位,是豪富人家子弟他来修苦行,来代表苦行。也就是佛在灭度的时候,教我们「以苦为师,以戒为师」,迦叶尊者是好榜样。十二行者,这个地方说他这十二行,第一个「住阿兰若」,阿兰若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寂静处」,这个阿翻作无,兰若是个清净的地方,就是没有吵闹的地方,不会有外面环境干扰这个叫兰若。在古时候大概噪音最大的,因为佛所活动地方都是在城外,他不在都市,都是在山林河边,这些地方都是佛常常游化之处。所以在农村里面,农业社会养牲口,牛叫的声音最大,他以这个为标准。他们所住的地方,农村里牛叫的声音听不到,这就很安静,以这个为标准,这住兰若。第二「常行乞食」,这是他们生活的方式,每天到外面乞食。第三「次第乞」,这平等的乞法,这一家布施供养你的这些饭,不一定它是一钵,有人只供养一点点,像一调羹供养这点,那你决定不够,到第二家去乞,第二家还不够,到第三家,佛允许你托七家。七家不够,不可以到第八家,到第八家你就有贪心。如果说一家、两家你够了,你就不能到第三家。这是乞食的规矩,要守这个规矩,次第乞是平等。

  第四「日中一食」,每天到外面乞食只有一次,托钵。第五「节量食」,所以佛法真正是平等法,佛法乞食,这托了一钵饭,是不是托来就吃?一面走一面吃那就很不雅观,那人家就确实是轻视你。托,托完之后回到僧团,譬如在树林下面就统统集合在一起,把饭混合在一块,然后自己需要多少拿多少,节量食。所以真的,中国古人讲「一钵千家饭」,那不是假的。你看看僧团里头常住,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加释迦牟尼佛一千二百五十六人,统统出去托钵,真的是千家饭,回来的时候会合在一起,利和同均。你托的这钵饭不错,这个托得差一点,你看会合在一块,做到利和同均,六和敬的僧团。第六「过中不饮浆」,这个不能用午时,他这个午时不适当。过中是日中,要是午时,在我们中国十一点到一点都是午时。而且每天日中的时间都不一样,要差几分钟,差三分钟还是四分钟,每天都有差距。在从前用日晷来量太阳的影子,看什么时候日中。现在呢?现在天文台有发行的日历,天文日历,每天都记载得很清楚,今天日中是几点几分几秒。过中不饮浆,可以饮水,不饮浆,浆是什么?有沉淀的,像牛奶,我们中国人讲豆浆,这一类东西有沉淀的。糖水可以,糖水不沉淀,蜂蜜跟水调起来它不沉淀,这个可以。过中一切会沉淀东西都不吃。

  第七「着粪扫衣」,粪扫衣是什么?人家衣服穿破了不要了,丢弃掉,你把它捡起来,捡起来它一定还有可以用的,把它拆开,破的、不能用的剪掉不要它,可以用的把它留起来,将来留的有那么大的分量,再把它一块块缝起来,这就现在的袈裟。小块的,你看缝二十五条衣,大块的缝七条衣、五条衣。所以衣缝起来之后要去染色,不染色就很难看,它质料不一样、颜色不一样,染一染就相同就行了,染成咖啡色的叫染色衣。第八「但三衣」,印度那个地方是热带,它没有四季,它只有一季,所以三衣就够了。晚上在树下打坐,这个三衣可以做被子盖保暖,白天出去托钵的时候,托钵这是重要的一门功课,所以要穿礼服,三衣都要穿在身上。平常在团体里面,听经搭七条衣就可以了,工作的时候五条衣就够了,一件五条衣就够了,所以五条衣叫工作衣、工作服。第九「冢间坐」,冢是坟墓,到什么地方去坐禅?到坟墓旁边,让你常常想到死,可以帮助你放下万缘,放下贪瞋痴慢,他选择这些地方坐。第十「树下宿」,晚上休息的时候在树下。第十一「露地坐」,在地面上坐。第十二「但坐不卧」,这是佛门里面所讲的不倒单,休息的时候是坐,打坐,没有躺下来睡觉的。

  「以斯苦行,扫除尘累,澄净身心。迦叶年老,不舍头陀。佛悯其衰,劝命休息。迦叶头陀如故」。到年老的时候,佛劝他不必修这样的苦行,可是迦叶依然不改,一生修苦行给同学们做好榜样,大家看到他都会提起精神,认真努力去修行。「佛乃深赞云:有头陀行,我法久存。故云头陀第一」。所以佛的遗教,教导后世的弟子,佛只说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戒放在第一,为什么?没有戒,佛法就灭掉。诸位要知道,佛法灭掉不是说寺庙没有、佛经没有了,不是的。寺庙会更富丽堂皇,观光旅游,那个在;经典也在,经典被世间学校里当作学术去研究去了,美其名曰佛学,你看看变成佛学了,这个东西在。什么没有?持戒的人没有了,苦行的人没有了,佛法就灭了。我们要懂这个道理。什么叫正法久住?人人持戒,人人不怕苦,愿意修苦行,就是生活上愿意苦一点,好,为什么?让我们对这个世间没有贪恋。如果说是这个生活过得很富裕,过得很好,你舍不得离开这个世间,阿弥陀佛招手请你到极乐世界去,你跟他说我这里还不错,恐怕不亚于极乐世界,你会这样想,你不想去了。所以你看看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大迦叶尊者这都是古佛再来的,给我们做榜样。为什么我们的烦恼这么难断?很多同修跟我谈起来很感慨,很想断为什么断不了?你不能吃苦断不了,你不能持戒你就断不了,就这么简单。为什么从前那些人,他都能做到,我们现在为什么做不到?现在人学科学讲求营养,饮食讲求色香味。这是什么?天天在增长烦恼,你怎么能断烦恼?你是反其道而行之。

  所以你冷静去思惟就知道,我们今天修行的障碍在哪里?自己制造的,没有别人障碍自己。真正佛法要兴旺,不遵守佛陀的教诫,没法子成就。所以江味农老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还提倡乞食,我过去讲《金刚经》参考他的《讲义》。现在乞食能不能托到?能,但是次第乞可能托不到。你在香港走七家恐怕没有人供养你,如果你走一条街也许会碰到一个,香港学佛的人不少。真学佛,会有龙天善神、佛菩萨保佑,你会碰到善心人来供养你。总得要形成一种风气才行,那省事多了。可是我们居住的地区是温带地区,不是热带,三衣就不够。所以佛法传到中国,中国这个三衣就完全做为礼服了。中国人还是穿自己的衣服,我们穿这个长袖子这种海青,这是汉朝的,佛教是汉朝时候传过来的,依旧保持汉朝的服装,这个很好,这个宽袍大袖子是我们的礼服。平常我们穿的长褂是明朝服装,工作比较方便,汉朝这个海青就做为礼服。在佛事也就是在学习,在礼节方面我们披这个衣,这个衣是二十五条衣,是大礼服;七条衣是常礼服,平常的。这是大礼服,讲经上课的时候这是大礼,这穿大礼服,拜佛的时候这是大礼。平常,我们在日常生活吃饭,七条衣就可以,接待宾客一般的七条衣就可以,这是礼服它有分等级的。五条衣是工作服,在中国已经不适用了,只是留着做纪念,不适用了。所以佛法是活活泼泼的,它并不呆板。像迦叶尊者为我们示现的这十二种头陀行,有些我们可以做到,有些就不必,是活的,都不是死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他用意之所在,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法?真的扫除尘累,澄净身心,这个方法很有效果。

  下面这一段,「尤应深省者」,尤其应该我们深深去反省。「大迦叶尊者,即传佛心印之禅宗初祖」,这个公案、典故出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第三卷,拈华微笑就出在这个经上。「梵王至灵山」,大梵天王,灵山就是耆阇崛山,就是王舍城耆阇崛山。「以金色钵罗华献佛」,这是用花供佛,供养佛。「舍身为座」,大梵天王也是来表法的,若不是古佛再来,至少是十地菩萨,法云地的菩萨来表演。舍身为座,你看国王对佛多恭敬,他请佛坐在他身上。「请佛为众生说法」,大梵天王不是普通人。「世尊登座,拈华示众」,世尊也满他的愿就坐一下,不能坐太久,坐太久就不近人情,大梵天王。所以这些都有人情东西在里面,所以他的时间愈短愈好。请说法,他拈花,这个花什么?就是大梵天王供养的那朵花,拈华示众,比一比给大家看看。「人天百万」,人不多,天神多,跟着大梵天王来的。「悉皆罔措」,大家都不知道佛拿这个花的意思,都不知道。「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只有迦叶尊者微微的笑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佛就把这个花给迦叶,这是禅宗里头第一个公案,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他明白了,他开悟了,在世尊这一个动作当中,他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后来传释迦牟尼佛的衣钵,最初释迦牟尼佛传迦叶不是衣钵,是大梵天王供养的这一朵花,这就是拈花微笑的公案。

  底下说了,「此即世传之拈花公案。世尊传心于迦叶,为禅宗初祖,迦叶再传于阿难」,阿难是二祖。「今上首中,标举大迦叶,正表禅净不二之深意」。你看他表法的意思,佛教传到中国,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一千年,佛有预言,说一千年之后这个法会传到东方震旦国,震旦就是中国。在佛的法运,佛说过佛的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正法,戒律成就,能持戒的人他就能证果;像法,持戒就不行了,人的根器没有从前那么好,得修禅定,所以像法时期这一千年禅定成就;末法一万年,净土成就。这个话佛在《大集经》里面讲的。佛法传到中国刚刚好是佛灭度后一千年,就是像法开始,像法禅成就,所以禅宗在中国兴旺了,真的一千年。中国的禅宗超过印度太多了,因此修禅的人多,仰慕禅的人多,禅风很盛。也有在禅宗里面一知半解的人,那更多了,这些人贡高我慢,不但瞧不起净土,连教下也不在眼目当中,这都是产生误会,可是在社会上造成负面的影响。要怎样把这样殊胜的法门提起来真正利益众生?所以祖师大德善巧方便,你看多少像永明延寿都是这样,他先参禅,在禅里头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回过头来修净土。这个示现用意何在?知道学禅有很多人不能成就,你再回来修净土能往生,肯定成就。所以才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这个话是劝学禅的人的,不是修净土的,修净土再要去搞禅,那你就是错了。看到修禅的不能成就,劝他他不能接受,不肯听,所以说你有禅再加上净土就更好,这样子善巧方便引导他,接引他,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修净土的人,你已经修净土你可别走弯路,你要再去学禅就错了,密意在此地,一定要懂得。不是那些古来祖师大德来找麻烦,叫你要去学两个法门。咱一门深入,你要懂得这个道理,要晓得祖师那个话是对谁讲的,不是对我们讲的。千万不要说,教别人东西,我们拿过来用,错了,我们不适合。所谓是禅净不二,真正明了了,死心塌地一句佛号念到底。真的,释迦牟尼佛讲的无上甚深微妙禅,这一句阿弥陀佛。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八十八
下一篇: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九十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