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十善业道经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六十五

  日期:2011/7/28 21:30:34   阅读:    繁體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十五集)  2000/9/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4-0065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我们从第一行看起: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

  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 ,物皆备故。】

  这个三条前面介绍了,今天我们接着看: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

  从这里看起,这是世尊对龙王说的。龙王表法的义趣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在社会上,各个阶层居领导地位的人,都有王的意思。说『王位自在』,就是你的社会地位,在群众当中领导的地位,你永远会被群众拥护,这就叫自在。群众都能听从于你,你能够任意的发号施令,原因是因为你没有贪欲。你没有贪欲,你的福德决定是泽及一切众生,众生焉有不拥护之理?焉有不爱戴之理?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要知道学习。无论我们在社会上是什么样的身分、什么样的地位,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决定要断贪瞋痴,我们就能够得大自在。

  底下两句是:『珍奇妙物,皆奉献故』。因为得到群众的爱戴,群众有这些珍奇之物,都会供养你,「皆奉献故」。供养你,你会不会去享受?不会的。怎么知道不会?因为你没有贪欲,所以大众的供养,用现在的话,你决定是回馈于社会,你一定也同样的布施供养一切众生。因果是循环的,你能供养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必定也供养你,这个果报无比的殊胜。如果你做一个领导人,你有贪欲,你想得的珍奇宝物自己享受,不肯供养别人,而群众所有的珍奇宝物也都各自藏匿起来,也不会奉献出来,于是这世间的珍奇宝物都被掩埋了,不能够发挥它的德用,这在佛法里面讲,这是罪业。什么罪业?不能够物尽其用。社会真正走向繁荣兴旺、安和乐利,必定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两句话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人才我们要重视,要尽量让他发挥,决定不能障碍。障碍,在佛法里面讲,得愚痴果报。不但是我们自己有能力、有智慧,不愿意教别人,这叫吝法;看到别人有才华、有智慧,去障碍他,不能让他圆满的发挥,这比自己吝法的罪过还要严重。佛告诉我们,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换句话说,障碍法施得愚痴果报。因果的定律是真的,是事实真相。佛家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转变不空;因会变成果,果又会变成因,因果永远在转变,永远在循环,永远在相续。所以从转变、从相续、从循环,它不空,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

  我们怎样使自己是愈转愈殊胜,这每个人都期望。可是你没有想到,如果只着眼到为自己的殊胜果报,很难得到。应当把念头转过来,像诸佛菩萨一样,念念希求一切众生是愈转愈殊胜。把自己忘掉了,只有众生没有自己,这就是诸佛菩萨的境界;在其它宗教里面,这一切神明的境界。中国人论神:「聪明正直是为神。」佛家讲「生佛平等」,中国古德讲「天人合一」。人是不是佛、是不是神?是的,聪明正直就是,聪明是具足智慧,正直是具足性德。这是从因果循环里面,我们见到的无比殊胜果德。第五种自在:

  【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

  『获』是你得到的,不是你求得,自自然然得到的,超过你自己的所求,超过太多了。这个『百』不是一个数字,是形容词。你所获得的福报与你所修学的功德,决定相应。佛的功德大,灭度至今三千年,你看看现在世间人对佛菩萨的奉献。佛菩萨不住世了,要住世那还得了吗?什么原因?

  【由于昔时不悭嫉故。】

  『悭』是悭贪,没有贪心,没有吝啬,对于别人决定没有嫉妒障碍。菩萨念念成人之美,这是我们应当学的。反看今天世界上社会人心,大多数坚固执着贪欲。可是我们看到一些人,还是有大富大贵。你细细想想,那什么原因?过去生中修积得太厚了。他要能够舍弃贪欲、舍弃悭嫉,那就像中国古代历史上我们所看到的,他至少要传个十代、二十代。非常可惜,过去修的福,这一生搞贪瞋痴迷失了自性,一代就完了,下一代就没有了。诸位特别去注意各个阶层领导人,不仅仅是政治上,工商界的领导人,他能传几代?中国过去帝王,在历史上记载得很清楚,都能传十几代。他在做帝王的时候,他也修德,他积德修善,接受圣贤的教诲;做臣子的,也懂这个道理。

  我们同修当中,法隆法师刚刚从苏州回来。在苏州这个地方大家都晓得范家,范仲淹范家,这是作臣子。他知道离三毒烦恼,他知道离悭吝嫉妒,一生当中为国为民。传给他的子子孙孙,都效法祖宗。他们家一直到今天都不衰,代代有贤人出来,所以印光大师对范家非常赞叹。从事于工商业的,我们看到属于老字号,也能传几百年,他的生意兴隆,他不会失败。原因在哪里?没有三毒烦恼,为社会、为众生服务,不是为贪利、贪财,不是为这个。是为众生服务的,自己生活能过得去就非常满足了,多余的都回馈给社会;他这个生意可以绵延,也是绵延很多代。凡是违背圣贤人的教诲,作恶不知道修善,前世福报再大,一生就完了,甚至于还有这一生都保不住,晚年的时候就败了。像我们现在看到公司倒闭了、破产了,那是福之薄者;福厚可以保住他一生,保不住子孙。这个道理我们要细细观察就明白了,才知道世出世法总不离因果。这是五种自在,离贪欲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为什么要干这个事情?末后这一段: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这是学佛的人懂得。不学佛的人,他祈求他的福德子子孙孙都能够延续保持,这是世间人的观念。学佛的人的观念,心胸更大了,他回向法界,于是这种善行就变成了性德。性德是没有边际、没有穷尽的,所以到自己成佛的时候,就同其它诸佛如来一样。『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在三界教化众生,都为一切大众尊敬。『特尊』,特别的尊敬。『皆共敬养』,一切众生尊敬你、供养你,这是究竟圆满的大福。

  我们现在要问,什么叫『回向』?什么叫『菩提』?因为这一句是因。「三界特尊,皆共敬养」,那是果报。这个因要怎样修?这是我们现前非常关切的。「回」是旋回。本来我们自己修学的功德必定是自己获得果报,我们现在回转,我所修积的一切善行、业因,我不求个人的果报,希望把这个果报给一切众生,这叫「回向」。如果这个意思还不能明了,我们举个比喻来说。像农夫种的这些农作物、种的这些稻米,每天辛勤的耕耘播种,到收成的时候自己不要了,给一切贫苦没有粮食吃的这些众生,全部供养,收成都给你们,这就是「回向」的意思。一般人总是我自己留一点,多余的才布施,这个不叫「回向」,这是我们平常讲的「布施供养」。回向是自己完全不要,全部的供养大众。

  这样一来,自己没有了,怎么办?自己有,别人自然供养你,而且你所收获的超过你所需。你能够布施别人,果报立刻就现前,所以不可以有贪心。百分之百的奉献,这是诸佛菩萨,所以人家「三界特尊」,没有人不尊敬,没有人不供养。自己还要留一点,留百分之一,布施百分之九十九,还是不干净。佛在这个经前面:「不容毫分不善间杂。」你说:「我百分之九十九布施供养,还有百分之一留着自己受用。」夹杂着毫分不善。这个道理很深,世间人想不通、参不透,所以世间人做不到。世间人修善不纯,所以我们常讲善恶混杂,他不是纯善。诸佛菩萨所修的,纯善,祖师大德们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所修纯善,所以果报无比的殊胜,这是我们要觉悟的,我们要学习。好,今天时间到了。



上一篇: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六十四
下一篇: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 六十六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