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佛说阿弥陀经

一九九三年讲于美国 三十二

  日期:2011/7/22 12:42:04   阅读:    繁體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三十二集)  1993/6  美国加州迪安萨大学  档名:01-011-0032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三面,第一行,经文: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这段经文是说法的第二段,内容是给我们讲「行树演法」。前面一段说的是眾鸟,是有情的,这一段是讲无情的,就是佛法裡头常说的叫六尘说法。在极乐世界这个现象非常的明显,每个人都很容易感触得到,而得到闻法的利益。其实六尘说法在我们这个世间也不例外,问题是一般的大眾根性闭塞,所谓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果根性聪利的人,他能够觉察得到。像佛在经典上说的,跟我们歷史上传记裡面所记载的,这些事情也不少,也时有所闻。像苏东坡游览庐山的时候,那是个聪明人,他的观感跟我们一般人就不一样。他听流水的声音,瀑布流水的声音,他在诗句裡面写著「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这种句子我们一般听起来是很有一点禪味的,这就是对於无情他的领受。这是少数根性利的,聪明人,对於大自然种种的声色能够令他开悟,他见色闻声他有感悟。在禪宗大德裡面,这样开悟的人有!但是西方极乐世界情形跟这个不一样,它确实音声裡面流露出来的是讲经说法,它真的是这样的。甚至於我们心裡有疑问、有疑惑,自然的无情的这些眾生就能帮助我们解答问题。感应道交在西方世界,用我们的话来说,是非常的敏感,在我们这个地方显得是很迟钝,在西方世界非常敏感。因此,没有一样问题不能解答,而且都是纯正决定没有错误的说法。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註解,就知道我刚才讲的感应非常的灵敏。

  「情与无情,同宣妙法。」情是有情眾生,无情是指像我们现在所讲的植物、矿物,是无情的,就是它没有感情,没有情识;动物都是有情的,动物是有感受的。情与无情就是我们一般讲的一切万物,有情就是所有一切动物,佛说了,都有佛性,有情的眾生有佛性,这点诸位一定要记清楚,有情的眾生有佛性,无情的眾生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并不是佛性外面还有个法性,是一个性。一个性為什麼叫两个称呼?是因為有情跟无情不一样,这点差别,其实是一个性。既然有情眾生能成佛,他有佛性他当然能成佛;无情的眾生,法性就是佛性,所以无情眾生也成佛。这是《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是圆满,种智就是成佛,就是圆满成就一切种智。除了大乘佛法之外,从来没有听说这个说法,这才是真正究竟圆满;情与无情同一体。

  有情眾生成佛我们听说过,过去有不少佛成佛了。现在?佛跟我们讲的,此界、他方也有不少现在的佛,阿弥陀佛就是现在佛,并没有入般涅槃。未来的?经上给我们说,一切有情眾生都是未来佛,我们想想也很有道理。无情成佛,没听说过,什麼时候听说树木花草成佛了?什麼时候听说桌椅板凳成佛了?没听说过。实在讲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有情成佛,无情就连带成佛了,是这麼个道理。禪家所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佛性,也见了法性,因為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见性叫成佛。我们迷的时候,所见的是色相,没有见到性,见到相;觉悟了的人,他在相裡面就见到性。所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话说得非常正确。

  西方世界,情与无情同宣妙法。法而成妙,如果这个法不能显性,将这个性明显的显示出来,令一切眾生一接触就明心见性,这个法才叫妙;不能叫人见性的,这个法就不妙。同宣妙法。妙法的内容,底下这两句就是说妙法的内容,「四教道品,无量法门」,那就统统都包括了。「四教」是天台家所判的藏通别圆,「道品」指我们前面所说的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是一切佛法的总归纳,归纳成三十七类,这三十七展开就是一切法。无量法门,道品跟底下讲的法门,一个是解,一个是行。道品所讲的是理论、是道理,法门裡面教给人的是修行的方法,就是行经。佛经古德也把它分為四大类,叫教、理、行、果,这四类,经有四种。无量法门是讲的行经,讲我们怎样修行。

  「同时演说」,这真的是妙,「随类各解」。同时演说,演是表演,换句话说,做出一个榜样来给我们看,这是演;说是言说,為我们说明。同时,这就奇妙了,譬如我们两个人,我想听《华严经》,你想听《法华经》,我所听到的真的是《华严》,你听到的是《法华》,这个妙不可言,这叫「同时宣说,随类各解」。所以在西方极乐世界,无量的经论法门,你想学什麼,一切时、一切处情与无情都给你宣讲;不但有宣讲,还带表演。表演就像《华严经》裡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不但教给善财童子,你看他生活行為,在日常处事待人接物,把经典裡面的理论、境界统统变成自己的生活、行為,这叫表演。可见得经不是在一本书上,经要是在书本上,这个东西是死的。经在我们的生活上,能够把经典裡面的理论、教训、境界统统变成生活行為,所以他注重行、注重果,果就是享受。我们今天一般人所说的,个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和平,那是属於果。如果我们的修学得不到结果,那这个东西全变成玄学。佛法不是玄学,它不是落空的。佛法确实带给我们,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是教你正确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对於一切万法决定不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人怎麼会不快乐?怎麼会不幸福?所以随类各解。

  「能令闻者念三宝也」,念三宝就是得真实的受用。念,诸位要记住,不是口头上念,大家读了这一句,千万不要发生误会,我们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叫念三宝,那就错了。「念」是今心,现在这个心就是的。三宝是什麼?前面跟诸位讲了,就是觉、正、净。现在的心就是觉正净,这叫念三宝。我们现前这个心,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真心、是本性。真心、本性全体显露,不迷、不邪、不染,这叫念三宝。所以这是果德,这是果。

  「念三宝是从悉檀获益」,这个地方讲到四悉檀,悉檀前面跟诸位介绍过了。「悉」是普遍的意思,「檀」是布施,是普遍的布施,从这个地方所获得的好处,所得到的好处。经典裡面常常告诉我们,也是我们学佛人第一要明白的是因缘果报,这是真理,因缘果报。因加上缘,就变成果。我们一般人只希望得好的果报,他不知道修因,不晓得修缘,果报怎麼会得到?天天打妄想,不会得到果报的。富贵是果报,人人都想得到,世间人第一个就想得富贵,得富贵的因是什麼?缘是什麼?不知道;没有因,没有缘,哪来的果!因,一切善果之因,总而言之,都是叫布施,因跟缘都是布施。我们以财布施,你得的果报是财富。今天我们看到世间发大财的人,事业上有大成就的人,过去生中种的因,过去生中修的布施是因,这一生所修的属於缘。过去生中虽修,这一生不修也得不到果报,為什麼?种子虽然有,当中没有助缘,它也不能开花结果。过去生中造的恶因,如果这一生不造恶,他也不会受恶报;恶的因有,恶的缘没有。过去造恶,现在又要作恶,后头就有恶报等著他,一个道理。所以佛跟我们讲,财富是财布施得来的,聪明智慧是法布施得来的,健康长寿是无畏布施得来的。你要晓得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佛门裡面讲「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有求必应,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你一定要懂得求的理论、求的方法,你要不懂理论与方法,盲修瞎练,那是得不到的。

  此地也是给我们讲的原则,悉檀是普遍的布施,布施的对象是一切眾生。阿弥陀佛建造的西方极乐世界,使每个人生到那个地方一切受用自然具足,这是阿弥陀佛的财布施。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眾生到那个地方去的,享受是平等的,享受跟佛完全相同。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这是跟一切诸佛剎土不一样的,它是平等世界,诸位读《无量寿经》就明白了。这财布施,普遍!这个地方看,六尘说法,法布施也遍,也是平等普遍的。阿弥陀佛在十方世界接引一切念佛往生的眾生,帮助他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属於无畏布施。这样我们才真正明白了,為什麼西方世界那样的富足、圆满的智慧、人人是无量的寿命,因為他们财、法、无畏这三种布施都达到圆满,所以它果报圆满。

  这些事情在过去我们从来没听说过,从来也没有见过,这一下在西方世界见到了。「创闻」,创闻是初见,创是创举,从来没有见过、没有听过,现在见到、听到了,完全是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大踊遍身」,大踊是欢喜,欢喜到极处,不知不觉手舞足蹈,这就是欢喜的样子,这是「欢喜益」;换句话说,在没有到西方世界,我们只是听说,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亲自见到。这是我们一定要学习的,要认真去学习,不要怕布施。中国人在生活习惯裡面许多的术语都是出自於佛经,譬如我们平常讲「捨得」,这个话也是出在佛经上。你能不能捨得?捨是因,得是果,你能捨就有得;换句话,你不捨就不会得,就得不到,从佛经上来的。所以这个术语裡面有因、有果。布施就是捨,应该要捨,捨财就得财,捨法就得聪明智慧,一定要知道。我们用欢喜心、用真诚的心去施捨,去帮助别人,不必等人家来要,主动的去帮助人,你这个果报就不可思议,得欢喜益。

  「与三宝气分交接,必能发菩提心,是生善益。」三宝的气分,这是说一体三宝、自性三宝,就是觉正净。心裡面念念觉悟,正知正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思想、见解纯正,没有错误,想法、看法正确,与事实完全相应,身心清净,这就是菩提心,「必能发菩提心」,这个实在讲就是菩提心。菩提是印度话,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觉,菩提就是觉。菩提心就是觉心,觉而不迷,这是生善益。菩提心这个觉也有程度上的不同,最大的觉悟是把我们这个世界现实真正看清楚、真正看明白。这个世界是什麼?佛把真相為我们说出,「苦空无常」,这是真的。如果你要不觉悟的话,你这个苦空无常没完没了,你不能够脱离,不但这一生你要受,生生世世你都要受,而且一世比一世苦。这是你第一个真正觉悟。

  觉悟的人跟不觉悟的人完全不一样,不觉悟的人迷在境界裡头,所以他搞生死轮迴;觉悟的人,他要想办法超越,苦空无常我如何能够把它摆脱掉,那就是真正觉悟的人。所以觉悟的人叫修道,道是道路,脱离苦空无常的道路,去找这个道路。这个道路有没有?有。实际上,这个世间学术是求这个道路的,乃至於今天的科技也是在求这个道路,宗教也是求这个道路,但是是不是真的能解决问题?如果真能解决,释迦牟尼佛不会多事。我们中国古德都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释迦牟尼佛何必多事?而是释迦牟尼佛看到这麼许多人都在寻找这个路,纵然找得也很像、很相似,也很不错,但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他是不得不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离苦得乐,离开苦空无常,这才来找我们。我们必须要警觉到,人生一场空,人生一场梦,不要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现在还没死,等到死的时候你再觉悟来不及了,迟了!现在就要觉悟。有远见的人,不是為我这一生来打算,要為我来生打算,这是个聪明人,这是个觉悟的人,為来生打算。

  佛给我们说了许多的大乘经论、无量法门,都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在理上、在方法上没有错误,可是这些理论与方法,我们自己要去修学确实有难易不同。有些理论很高、很难理解,方法也很不容易学,所以有难易程度不同。昨天我跟诸位提示,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无始劫来我们的习气不相同,在这一生当中,我们的生活环境不相同,时代背景不相同,於是乎有种种差别,因跟缘都不相同。换句话说,我们修行的法门,如果不能针对著我们自己的状况,我们在这一生修学就很难达到这个目标。达不到目标,很可惜!这一生又空过了,这一生没成就。佛告诉我们,唯一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得到圆满的成果,就是这个法门。我们看自古以来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的根性、聪明智慧确实我们比不上,这个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些人对於大乘经教都用了很长时间去研究、去修学,到最后他一切都丢掉了,老实念佛,都归到这个法门。也就是说在所有一切法门裡面去寻找,找来找去最后想想还是这个法门靠得住,这个法门稳当,所以最后都归到这个法门。归到这个法门,几乎没有一个不成就,这叫真正生善。

  「由此伏灭烦恼,是破恶益。」由此就是因此,因此而伏烦恼。伏是初步的功夫,烦恼虽然有,它不起作用,伏住了,这是初步的定功得力。定功更深一层,烦恼没有了,灭了。所以这是两层的功夫。像这个经上讲念佛的功夫,讲一心不乱,一心有两种,一个叫「事一心」,一个叫「理一心」。為什麼一心分两种?事一心是伏烦恼,理一心是灭烦恼。到你灭烦恼,你那个一心就叫做理一心不乱;假如是在伏烦恼,你这是属於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餘土,生到这个地方;如果是灭烦恼,那就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可是虽然有这些阶级之分,西方世界很奇怪,四土是平列的,没有障碍,一生一切生,一成一切成。这是其他法门裡头没有的,这是净土裡头最特别、最殊胜的境界。所以诸位要知道,一定是觉正净,我们才能把烦恼伏住,才能把烦恼灭掉。当然念佛是直捷的功夫,但是在日常生活行持当中我们必须要用助缘。念佛是正修,叫正助双修。助缘是什麼?就是修施捨,修这个做為助修,念佛是正修。我们念念要想著帮助别人,在我们自己能力可以做得到的范围去做;能力做不到那是打妄想,那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自己能力可以做得到的,看看这个世界大眾需要什麼,当我们能力可以做得到的,我们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们。

  在过去英国有个歷史哲学家汤恩比,许多人都知道他,他大概在二、三十年前的样子,有一次国际会议当中,好像这个会议在欧洲举行,那是于斌主教参加的。这是世界上大家都非常推崇、尊敬的大文豪。他在这个会议裡面做了一个学术的报告,他很坦白的说出来,他说将来世界上要能得到真正的和平,唯有中国儒家的学术与大乘佛法才能够救这个世界。他这几句话说了,很震撼了人心!于斌主教回到台湾提倡祭祖,受他的影响,就是听他的话,天主教本来不祭祖先的,在台湾来了一个创举,提倡祭祖。天主教受他的影响很大,所以教宗,好像前一个教宗,不是这个教宗,前一个教宗在晚年的时候向全世界宣布,天主教要跟佛教交谈,鼓励这些神父跟佛教徒接触,研究佛教的经典。我在台湾,于斌主教那时候创立了一个「亚洲精神生活研究所」,这是亚洲主教团主办的。这个研究所设在多玛斯修道院,就在辅仁大学后面,是天主教最大的一个修道院,聘请我去讲「佛教精神生活」。所以我在多玛斯修道院讲过一个时期,我跟他们处得非常融洽,他们这些神父、修女看我是老师。

  汤恩比的认识没错。是不是儒家的学术跟大乘佛法就能救世界?确实能,但是事实上做不到。原因在哪裡?《大藏经》谁能读?中国的学术,《四库全书》谁有能力去看?台湾这些年不错,对於中国文化复兴是做了相当的贡献。《大藏经》印了差不多将近有十几二十版,《四库全书》、《四库薈要》统统都印出来了,这对於中国文化是很大的贡献。但是这些东西都放在图书馆、藏经楼,谁去看?这没人去看,不行!你书印得再多,每个人家裡都有一套,救不了人;换句话说,一定要有人真正去读,真正去理解。教就是教学,你要去读诵,要明白它的道理,然后依照这个道理去做,果就是世界和平。这个事情可是个麻烦事情,这是现代整个世界所需要的。

  我在早年读弘一大师的著作,发现他老人家在岭南闭关的时候,自己读经、读古大德的著作,节录其中警惕的这些句子勉励自己。他总共节录了一百零一条,非常的精简,我读了之后很有感动。假如我们能够把《大藏经》、《四库全书》、中外一切典籍,将它裡头的精华、最好的句子摘录出来,希望将来这一部《大藏经》把它浓缩成这麼一册,这不就人人都可以读到了吗?换句话说,经典裡面所有我们用不著的都不要了,我们眼前急需要的把它节录下来,使一部《大藏经》变成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全世界最好的书。一部《四库全书》,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把它变成一册、两册,这样一来,发行到全国、全世界,就能使每个人都能够把几千年留下来的宝藏,我们真正得到受用。

  我最近这两、三个月摘录了一点样子,我是在《无量寿经》裡面节录了六十句,上次带到达拉斯準备讲的,结果以后临时换了题目。这次星期天在大觉寺,我就用这个教材,不是讲全经,是裡面好的句子摘录下来跟大家在一起研究,大家听到很欢喜。另外,我摘录了《老子》跟《孝经》这两样东西。最近这一个月我看纪晓嵐的《阅微草堂笔记》,那分量很大,我们印的精装本这麼厚的一大本。我把全书看完之后,节录了一百多条,就是把它那麼厚的一本书,变成了多少?用要他那个字数来讲,大概是五页的样子。用这个方法,使我们没有能力、没有时间读那些书的,咱们统统都读到。这个书将来要是出版,是世界上最好的书。你看,几千年的累积千百人的智慧结晶,浓缩在一册裡头,这是我们今天值得努力去做的。我们要布施、施捨,我準备做这个工作,我做这几本书节录一个样子。我能不能做?我如果要做,损失就太大了。什麼损失?不能往生了。莲池大师讲得好,「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所以我开个端,做个样子,我鼓励别人去做。為什麼?他不求往生,不求往生做这个事情好,来生大富大贵。我是不愿意再搞轮迴,不想再来了,所以我把这个事情就拜託别人做。

  现在的想法,是希望能找一些教文史的老教授,找退休的老教授,我想请他们来做。做这个工作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五年,能够找十几个教授全心全力来看书,摘录句子,就是蒐集资料。第二个五年,把它整理、分类,譬如伦理的、道德的、政治的、经济的、水利的,可以说各种科目都有,把它分门别类。将来每一类印成一册,大概分量我想不会超过这一本书的样子,你喜欢要什麼东西,你这一类统统都有了。这一切书裡头,讲伦理的全在这一册裡,用这种方法,分类。把它翻成白话文,因為原文都是文言文,文言文虽很浅显,还是翻成白话文好,在国内流通。文言文我们现在人讲用繁体字,白话文翻译的用简体字,这样一来,文言文、白话文在文字上的障碍就没有了。读这个书,所有障碍,文字障碍就没有了,我们现在讲两岸文字用这个方法可以统一。第三个五年,把这个书翻成外国文,向全世界流通,翻成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字,使全世界的人都能够享受到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道统,都能够读到大乘佛法。所以这个工作我想像当中要十五年完成,那一本书才能完成,流通到全世界。我今天有能力来做这个事情,这是我的遍施,施捨。大家供养我的这些钱,这是供养我私人的,你们印经那个是单独有人负责的。我们图书馆跟基金会都是负责印经、做奖学金,馆长现在负责大陆上的奖学金。我私人的供养全部拿来做这个经费,我请别人做,我把我的供养分送给他们。我自己老实念佛,求生净土。看到他们这个东西做圆满、做成功,这是我今天可以做得到的,我能想得到的,做这麼一个大事情。

  末后这一句是「证悟一体三宝,是入理益也」。这是最后的目标,一定要真正悟入法界是一体,这就是我们佛门裡俗话讲的成佛,悟入一体三宝就是成佛,成佛就是成就圆满的智慧,没有一丝毫的欠缺了。后面「初别明竟」,这四个字是段落的交代,就是前面这两段是讲情与无情都宣说妙法。后面这一句经文是总结。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註解,「重重结示」,每段都有个总结,总结的文字都相同,都是讲『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但是每一段所说的内容不一样,因此这个「功德庄严」的意义当然每个段落也不相同。这一段是「令深信一切庄严,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在佛门裡面称导师是佛,是对佛的尊称,佛是我们的导师,也称為本师,本师就是根本的老师。导师是指导我们的、引导我们的这个老师,此地是指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说法庄严,这一段总结的是讲说法的庄严,这是阿弥陀佛愿、行所成,这是他的大愿,是他累劫的修行,大愿、大行所成就的。种智所现,这是讲他这样伟大成就之所以然,他為什麼能够有这样伟大的成就,道理是什麼?如果没有理,这个事我们很难相信。一定要有个道理,这个理就是种智所现,种智是三种智慧的最圆满的一种。

  佛法裡面讲智慧有三种,第一个叫「一切智」,第二个叫「道种智」,第三个叫「一切种智」,这个才叫做圆满的智慧,说智慧有这三种。一切智是知道宇宙万法的本体,这是佛法裡常说的万法皆空,这是讲本体。知道这个,这个智慧叫一切智,是知道体,体是空的。道种智是知道相,相是有的。这三种智慧。道种智,种就是种种,现象无量无边,所以用种种来说。道是道理,宇宙万有、森罗万象什麼道理发生的?什麼过程发展出来的?对於这些事情完全明确的了解,那个智慧叫道种智。所以,道种智是知「有」,一切万法从哪裡来的。第三种是最圆满的,叫一切种智,一切就是一切智,种智就是道种智,就是前面这两种智慧达到究竟圆满,才叫一切种智,是如来果地上圆满的智慧,这用中。这个就说明,是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智慧所成的,没有智慧怎麼能有这样殊胜的成就?所以这是阿弥陀佛一切种智所现的。

  再看底下,「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没错,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所造的,我们去了之后,也跟阿弥陀佛添了一层光彩,為什麼?因為心性是一不是二。我们的真心本性,跟阿弥陀佛的真心本性是一个,不是两个,所以叫「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一不是二。阿弥陀佛他烦恼断尽了,智慧圆满了,我们叫他做佛;我们烦恼存在,智慧没有透出来,我们叫凡夫。我们虽然是凡夫,我们今天修的是净业;换句话说,我们今天修行的重点是清净心,「心净则土净」。所以,觉、正、净是佛教的三个入门,佛教的宗派很多,这是讲入门修学的方式不相同。禪宗是从「觉门」进去的,禪宗一定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才算是有了成就。教下,禪宗以外的每个宗派都叫教下,像天台宗、贤首、三论、法相,这些都叫做教下。他们是从「正知正见」入手,也就是依据经论裡面的理论、方法修正自己对於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跟想法,他们从这裡下手。净土宗跟密宗是从「清净心」下手。但是诸位要晓得,这三个是一而三,三而一,一个得到,三个统统得到,同时得到;就怕你得不到,得到了全都通了。所以佛家常讲一经通一切经都通,一个法门通了,所有法门都通了。就好像我们一个教室三个门,一个是「觉门」,一个「正门」,一个「净门」,在外面是不一样,进来都一样,进来就统统都得到了。

  譬如大家看《坛经》,《坛经》是禪宗的,六祖大师在禪裡面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教通了,净、密都通了,《坛经》裡面都说到。这就是事实的一个好证明、好例子,一通一切通。我们修净土的人著重在清净心,心真正清净了,你的思想见解一定正确,你一定觉悟不迷惑。所以我们的重点是在净,是在清净心,我们修的叫净业。怎样清净?念佛是唯一的好方法,教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心裡头只有一句佛号,除一句佛号之外,什麼念头都没有。用这句佛号打掉一切的妄想执著,用这个方法。另外一个方法,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我们修助缘,念念起心动念决定不想自己。為什麼?说句老实话,没有自己。自己来说,刚才说过了,无常苦空,一场空,不但身外之物一样你得不到,身体也不是自己的,这真正觉悟。所以起心动念、一切作為為大眾,用我们的心力、用我们一切的能力帮助一切眾生,帮助他们离苦得乐。一切不為自己,心就清净;為自己,心就不清净。為自己,你心裡头有得失,有得失就不清净,有成败就不清净了。你有所欲求,你的心哪裡会清净?这是帮助我们修清净心的方法,一切為眾生著想,為这个世界苦难的大眾去想,不要去想自己,这就对了,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所以是我们的净业所感,我们这样做法,果报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

  我们的愿力、我们的行為,虽然不能像阿弥陀佛那样的伟大,但是与他的气分接近。阿弥陀佛的愿行是利益一切眾生,我们的愿行也是利益一切眾生。阿弥陀佛做得圆满,我做得不够圆满,那是阿弥陀佛的智慧圆满,我们今天智慧、福报没有他那麼大,但是尽心尽力统统是圆满;阿弥陀佛尽心尽力在做,我今天也是尽心尽力在做,尽心尽力都叫做圆满。这是净业所感。这也就是问,我们為什麼这样修学就能够得生西方极乐世界,原因之所在。西方世界种种庄严固然是阿弥陀佛愿行所成、种智所现,与我们不是没有关系,与我们也有关系,唯识所变。阿弥陀佛是种智所现,我们是唯识所变,这两句很有味道。悟了,识就变成智,迷的时候叫做识,悟了的时候就叫做智。阿弥陀佛完全觉悟,没有迷惑,所以叫「种智所现」;我们现在是迷惑而没有完全觉悟,我们是「识」。社会上,常常我们听到某人是知识分子,这知识分子,你们想想这个名词的意义好不好?智迷了变成识,这麼一个人叫知识分子。佛法裡面教我们什麼?转识成智,把识转变成智慧,破迷开悟,转识成智。识完全转成智慧,那就是阿弥陀佛,就种智所现。我们今天智没有完全转过来,所以还是识居多,唯识所现。这是一般人讲知识分子,大家听了很欢喜,懂得佛法的人听到这个名词悲伤,真的是悲伤,智变成识,所以唯识所变。

  「佛心生心,互為影质」,这就是我们常讲的感应道交。怎麼感应?佛心是圆满的智,我们的心虽然是识,识裡头也开始觉悟了,不完全迷。完全迷,你对这个法门不相信,你不能接受,这全迷。我们今天能接受、欢喜接受,就是我们今天识裡头已经有智,但是没有完全变成智。所以佛的智是本,我们带了智的识是影,好像灯下面一个影子一样,这就是互為影质,质就是体,就是本。像我们这个人站在这个地方,在灯光底下,我们这是质,照在下面一定有个影子。佛的智是体,我们带著智的那个识是影,感应道交,这才有感应。「如眾灯明,各遍似一。」这底下举个比喻来说,譬如许多的灯,像我们的教室很多盏灯,统统都开了,每一盏灯的灯光都遍满这个教室,光光互摄,我们分不开。好像是一盏灯的光明一样,其实各是各的,我们熄一盏灯,这盏灯的光明就没有了。在西方极乐世界,固然是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我们藉著佛的智慧,把我们识裡面的光明愈来愈变大。我们也照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照我们,这光光互照,各遍似一。弥陀的光明周遍法界,我们那一点点萤火之光也周遍法界,也是这个意思。

  「全理成事,全事即理。」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是事,事一定有个理发生的,理就是心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此地讲的种智所现,种智就是性,就是真心、本性,圆满证得真心本性,就是种智,这个是理。全理就是事,变成事相,变成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六尘说法,全事就是理。如果我们把这个字换一换,理是性,事是相,全性就是现相,全相就是本性,性相不二,理事一如,这叫一切种智所现的。「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这两句是我们现在要做的,我们现在正助双修所依据的理论就这两句。我们今天起修,我们用念佛这个方法修觉正净,虽然是修净,净裡头有觉、有正,我们觉正净是以净為中心、為主,一而三,三而一。我们用念阿弥陀佛的方法修觉正净,我们用清净心、真诚心帮助一切眾生,这是我们的清净心的助修,叫正助双修。我们处事待人接物都是以真诚、以恭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礼敬诸佛」,经论裡面处处教给我们「一切恭敬」,对人、对事、对物没有一样不恭敬。所以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我们今天念佛,处事待人接物都是性德向外流露。

  「亦可深长思矣」,末后是教我们多多的去想想,绝对不是浅知浅识的人他所能够了解的、他所能够明白的。这个道理很深,事相非常的圆满。

  好,我们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一九九三年讲于美国 三十一
下一篇:一九九三年讲于美国 三十三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