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佛说阿弥陀经

一九九三年讲于美国 二十八

  日期:2011/7/22 12:37:57   阅读:    繁體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二十八集)  1993/6  美国加州迪安萨大学  档名:01-011-0028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面最后一行:

  「如是等法者,等前念处正勤如意足,等餘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法门也。」经文后面有一个「等」字,这个字就包括了大小乘所有的法门,这是解释这一句。大师给我们说的「等前」,因為三十七道品前面三科经文上没有,也包括在这个字裡面,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其他的,法门就是无量的法门,也是列举几种,像四摄法、六度法、十力、四无畏,这是举出这几个例子。这是大乘佛法裡面我们常常见到的。

  四摄,摄就是摄受眾生,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接引眾生的意思,如何能够引导大眾来学佛。佛教给我们四个原则,这叫做四摄法。四摄裡面,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这四种叫四摄法。这个地方布施的意思,就是与眾生以恩惠,常常施捨些小惠,感情慢慢就深厚了。他跟你有感情,你介绍他佛法,他就比较容易接受,用这种方法。所以这个布施的目的,跟六度裡面的布施不一样,这个就是跟人家结感情、结恩惠。所谓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就是先让他心裡生欢喜,对我们產生很好的感情,然后再把佛法介绍给他。这个方法非常有效,我自己就深深体验。我最初学佛,是一个朋友介绍我认识章嘉大师,章嘉大师一直对我,我们今天读四摄法才恍然大悟,他完全用这些方法。使我们对他產生很深敬爱之心,我们对他尊敬,喜欢他。他对我们初学的人很关心,那时候他嘱咐我每个星期天到他住的地方去,青田街八号,他住这个地方。如果有一次、两次没去,一次就是一个星期,他会找人来看我,问我為什麼没有去?是不是生病了,还是有别的原因?这一慰劳、一安慰,使我们就不能不去,像这些都是属於布施裡面的。

  第二,爱语。爱语就是对他真实爱护的教导,我们不要把它看作是对方喜欢听的,那就错了,不见得是喜欢听的,但确实是对他很爱护的。这个教导,使接受的人心裡面尊敬、悦服,欢喜接受。特别是接引初学的人,这裡面真的是要有智慧,要有很深的爱心,真实诚恳的爱心,还要有善巧方便,才能够有摄受的力量。这个摄就像磁铁,吸铁石吸铁一样,它能够把你吸住,有这麼一个力量,所以叫做摄。这四种运用得很巧妙的时候,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利行。利是利益,所有一切的行為绝对是有利益的。於自己没有利益,谁愿意去修学?特别是初学的凡夫,就是世间人对於利看得非常重,如果这裡头有利,真正的好处,有利益可图,他就很容易来学习了。这是对初学的方法。

  第四,同事。四摄法裡面,大概像我们一般人,前面三种可以用;后面这一种,自己必须要有高度的智慧,要有很深的定力才可以,否则的话,一定会失败的。同事,他喜欢做什麼事,我可以跟他一起去做。如果你想接引的这个眾生,他喜欢打麻将,你也天天去跟他打;他喜欢跳舞,你也天天去陪他跳舞。如果你没有定力,你不但不能度他,马上被他度跑掉。这种情形自古以来就有,现在就更多,出家的法师被在家信徒度跑掉了。所以,同事不能够轻易的去用。这些大菩萨们接引眾生用这个方法,我们看到《华严经》,特别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几乎都用这个方法。譬如喜欢打牌的,菩萨打牌都有神通,哪裡会输钱?常常都赢。跟你在一起打牌的人,对你佩服得不得了。你这个东西从哪裡学来的?我从佛法裡学来的。这都来学佛了。你跳舞也是第一好,第一流的,人家都比不上你。你这从哪学来的?我都从佛法裡学来的。用这种手法把他引诱到佛门裡面来,这是同事,是接引眾生最高的一种方式。这个叫做四摄法,这是佛教导菩萨用这四个方法来摄受一切眾生。不仅是介绍初学,可以说佛对於等觉菩萨也离不开这四个原则,他才能够教化一切眾生。

  六度是属於菩萨的行法,也就是说菩萨是觉悟的眾生,在前面也曾经跟诸位说过,古译翻作「大道心眾生」。新译就是玄奘大师,玄奘大师以后的翻译叫新译,以前的叫古译,翻成為「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眾生;换句话说,他情没有完全断,虽然有情,他觉悟,他不迷,这就叫菩萨。但是佛,佛没有情,情完全化成智慧。诸位要晓得,在大乘佛法裡面,智跟情是一桩事情。觉悟了,情就变成智慧;迷了,智慧就变成感情,变成情识,所以就是觉与迷。一个觉悟的人,他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一定是遵循这六个原则,遵循这六条这叫六度。度的意思是说从我们生死轮迴的这一边,度到不生不灭大涅槃的那一边,你用这六种方法就可以达到从凡夫度到圣人的境界,我们一般讲超凡入圣,到这个境界。

  这六条,我想就不必写了,大家都知道,第一个是「布施」,此地的布施跟四摄法布施,名词是一样的,字也是一样的,意思不相同。四摄法裡布施是跟眾生结个善缘,结个欢喜缘,目的在此地。菩萨六度这是真正要度自己,六度不是度别人,是度自己。自己烦恼的根,诸位要晓得,是慳贪,慳贪是烦恼的根本。虽然佛家讲烦恼很多,四弘誓愿裡面说「烦恼无尽誓愿断」,真的是无量无边的烦恼。这些烦恼要把它归纳一下,这就叫八万四千烦恼,这八万四千有数字,无量没有数字,归纳成八万四千。八万四千烦恼在佛门裡头能够查得到的,确实跟你讲的是八万四千种,那是真的,不是随便说的,确实是八万四千条。我们在一般教学裡头,如果是这样庞大的、琐碎的数字,我们会学得很厌烦,於是乎菩萨们再把它归纳,到天亲菩萨把这些烦恼总共归纳成二十六大类,那就好讲了。所以,一般在教学、研究当中都是以这个标準来说。这个二十六大类,有六个叫「根本烦恼」,二十个叫「随烦恼」。随烦恼裡面又分大随、中随、小随,总共是二十个,这就是二十六个烦恼,我们大乘佛法裡常常说的。这二十六个烦恼再归纳,实在讲就是六个根本烦恼,这六个能不能还归纳?可以,再归纳就变成三个,叫三毒烦恼,三毒就是贪瞋痴。

  六度法度什麼?就是度三毒烦恼的,我们自己有三毒烦恼,用这个方法来对治;换句话说,三毒是病,六度是药,希望我们用这个药把我们自己的病除掉。所以大乘断烦恼比小乘实在来得高明,大乘就用这个方法。布施是度慳贪的,贪瞋痴,它是专门度贪的。实在讲贪是个根本的烦恼,就是三毒再归纳,最后归纳一个就是贪,贪要是拔掉,所有的烦恼都没有了。我们就可以知道,菩萨修学的方法没有别的,就是布施而已,这个我们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认真的去学习。布施是什麼?捨,布施就是放下。我们的大病就是不肯捨、不肯放下。听到佛在经典裡面所说的也有一点体会,读了也很欢喜,实在自己做不到,就是自己不肯放下,这就是自己修学不能成就。不肯放下,换句话,我们的心就不清净,心裡面有一丝毫东西在裡面就是障碍。六祖讲「本来无一物」,我们现在心裡面东西太多了,牵肠掛肚、胡思乱想,太多了。到什麼时候你能把它统统都放下,那就圆满成佛了。

  菩萨的阶级,大乘法裡面给我们说了五十一个阶级。阶级从哪来的?可以说是他放下多少而分的。他能够放下得多,菩萨的地位就升高;他放下得少,他地位就低,如此而已,所以一定要放下。佛為什麼要我们放下?因為我们真如本性本来清净,本来无有,所以放下是当然之理,应当要放下。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要真正去学习,学习就是修行,修正我们错误的行為。我们错误的行為就是吝嗇,贪得、吝嗇,样样执著不肯捨弃,这是我们的病根。我们今天明白了、觉悟了,必须要把这个观念、把这个行為修正过来,这叫修行。

  可是我们毕竟是凡夫,这个习气是无始劫以来养成的,一下就放下,谈何容易!所以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点一点放,放到三大阿僧祇劫才统统放完,这才成佛,这是佛在一般经上说的。《华严经》上说,成佛需要无量劫,不止三个阿僧祇劫。可见得这个捨乾净之难,太难了!虽然难,一定要做,更希望的是加速度去做。从什麼地方做起?从我们心裡头最爱的、最不容易捨的,从这裡下手。因為最不容易捨的能捨,其他的就比较容易多了,这是个好方法。我们在生活当中,哪一样东西是我们最贪恋、最不能放下的,我们从这一点下手。

  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就教了我这招。我年轻时最喜欢的是书本,读书。我对於书本实在讲也很吝嗇,吝嗇到什麼程度?我的书不借给人看。為什麼原因?他们不爱惜书。我自己的书读了好多年,翻开来还像新的一样。他借去,书保管得不好的话,几天,这个地方摺页了、那个地方又弄脏,我看起来就非常难过。因為早年到台湾,台湾有很多的书籍买不到,我还从大陆带了一些书到台湾来,很不容易找到的。不像现在,现在台湾书籍太方便了,许多很珍贵的东西在台湾都出版了。就开始学布施,我这书慢慢就可以借给人看,弄脏了,心痛的成分逐渐降低,这就是进步。最初老师教我们要布施,我没有别的,只有图书。喜欢书的人,我把我念过的送给人家,旧的送给人家,新的要留著;慢慢进步,别人要,可以把新的送给人家,旧的自己留著。这都是进步的过程,难捨能捨。我那一点点藏书统统都送光了,我出家的因缘就成熟了。这些事情都被章嘉大师料中,他教我学布施,叫我学六年。因為我第一次见他,他教我六个字,他说:我教你六个字,你回去好好做六年,这六个字就是「看得破,放得下」,就这六个字。我就问他,从哪裡下手?他说从布施下手。所以我布施了六年,心地清净了,慳贪之心减少许多,心比较清净了,这个时候因缘就成熟了。

  布施通常把它分做三大类,这三大类第一个叫「财布施」,第二个叫「法布施」,第三个叫「无畏布施」,这三大类,布施有这三类。财是财物,金钱是财,所有一切物质都是财,都在这个范围。这是一切眾生所贪求的,这个世间哪个不爱财?所以在布施裡面把它列入第一条,一定要能够捨。世间人求财,而不知道财从哪裡来的?实在讲,每个人一生我们中国人讲有禄命,禄就是享受,所谓禄尽则亡。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他有一定的禄命,就是你一年当中,你有多少财富的收入都是一定的。诸位要是细细的去念《了凡四训》你就明瞭。那个真正高明,像《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遇到孔先生,那个算得真準确,每年你的收入,一直把你算到死亡那天為止。

  人既然一生什麼都是命裡定的,你想多求求不到,你想不要它自然会来,来的时候恰如其分,多一点也不行,少一点也不行。袁了凡先生明白这个事实,从自己几年当中年年去观察,果然没有错。每年所得的这些果报,跟命中注定的完全相符,於是乎他所有一切妄念都没有了,他说我想也想不到。一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心反而定了,跟云谷禪师在禪堂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这相当不简单,所以云谷禪师就问他,你很了不起,通常一般人做不到。这才问他怎麼用功夫?他回答,我一生命被孔先生算定,我打妄想也是空的,所以就不打妄想。云谷禪师听了哈哈一笑,他说我以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然后教给他改造命运的方法。命确实是有,命是自己造的,自己享受。自己造的,自己当然可以改,你懂得理论、懂得方法,你就能改造命运,《了凡四训》裡面对於改造命运的方法、理论都说得非常详细。所以想改造自己命运,想晚年生活得更美满、更幸福,《了凡四训》足够了。

  从财布施得财富,所以财施是因,财富是果报。我这一生财富不多,虽然不多,我生活能够节俭,我以多餘的尽量去布施,愈布施你所得的财富就愈多,就这麼个道理。愈不肯布施,你命裡头那点财用完了、用尽了就没有了,那人也就亡了,禄尽人亡。我们了解这一点,就不怕自己财用不足了。布施,诸位一定要明瞭,不要自己发的好心,我们那点财被别人骗去了,后来不但得不到好的果报,反而得的是恶报,那亏就吃大了。怎麼说得了恶报?被人骗去,人家拿这个财富去做恶事,他是罪魁祸首,我们出钱出力是帮凶。虽然谈不到罪,但是我们有过失,他造的是罪,我们造的是过。所以布施,佛家常常讲福田,你要认识真实的福田,财要种在福田上,要真正种在福田上。哪些是福田?第一个是父母,一定要孝养父母,这是福田。第二个是遭受苦难的眾生,或是病苦、或是意外的灾害,我们见到了、遇到了,帮助他。第三个是三宝,三宝就是佛门裡面。三宝的福田,要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光大教学,把佛法的教育推广,这是真正的福田。如果不是推展佛教教育、光大佛教教育,那就不是真正的福田。

  我从学佛以来,我在三宝裡面做的事情很多。我怎麼个做法?我没有去盖庙,我是印经,印成经典来布施,我想这是真正的福田,没有什麼流弊。假使我这个书,有人发现在台北市旧书摊裡头有卖我们印的书,人家来告诉我,有很多人在你这裡请去,拿到旧书摊去卖。我说也好,只要有人买就好。决定不可以说因為有人拿了我们的书到旧书摊去卖,我们就不印了,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没有妨害的。印书赠送给需要的人,帮助他们学佛,帮助他们了解佛法,这是好事情。所以印经。现在又有录音带、还有录影带,我们用自己的金钱来做这些事情,去布施、去帮助别人,这是好事情。另外,我在台湾所做的,放生、救济病苦,看到有病的人需要帮助,我们赠送他医药费。我布施是以这三个為重点。在美国放生比较困难,美国人爱护动物,很少杀生的,不像我们台湾,中国人杀业非常之重。放生是属於无畏布施,不伤害这些动物的生命,是属於无畏布施。

  印经,以及今天我们做录影带、录音带来布施,这是我们做得最多的,几乎百分之九十我们都用在这上面。这个做法实在讲三种布施都具足,我们印书要钱,这是财布施,印出来这个东西是经典、是善书,纵然不是经典,也是劝人為善的,印的善书。像这几年来,我们连儒家好的东西都印,像四书我们就印了好几次。古文以及名人的笔记一类的,能够劝善规过的,我都印,像纪晓嵐的《阅微草堂笔记》,我都把它印出来,这都是赠送。所以它内容是劝善的、是佛法,那是法布施在裡面。接受经典善书的人,他常常读诵,他能够明白这些道理,心安理得了,帮助他解决许多困难的问题,这就是属於无畏布施。所以印经,三种布施同时具足,这一桩事情把布施就做得很圆满了,可以三种果报都能够得到。

  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智慧,开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三种布施得这三种果报。我们这个世间人,他要财富、他也要聪明,他也喜欢健康长寿,可惜不懂得方法。如果他懂得方法,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他心愿当中这些殊胜美好的果报一定可以得到。法包括的范围很广,法是理论与方法,别人不懂,我们懂,我们可以教给他,传授给他,这叫做法布施。无畏布施是别人有畏惧、有恐怖,我们以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使他离开恐怖,身心安稳,这就叫做无畏布施。佛在一切经论裡面常常教给我们,菩萨行裡头这是列在第一个科目,非常的重要。它的目标是度慳贪,我们无始劫以来,不好的习气就是贪爱、吝嗇,用这个方法把它断掉,用这个方法将这些毛病修正过来,这是布施的大意。所以,布施对自己有一定的利益、有真实的利益,许多人不知道,真正可惜!

  每个人在他一生命运当中,世间人常讲,我们命运是五年转一次运,在一生当中一定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差的五年,但是最好跟最差究竟在哪五年,每个人的命就不相同。如果说是好运在少年,坏运在晚年,那就非常可怜。我们虽然有命运,实在讲这个命运,好运跟坏运确实可以自己去调整的,这个要知道。当我在一切顺利的时候,这是好运,好运当中我不享受,这就调整了,希望把好运调整到晚年再去享受,这就是很聪明的人。晚年体力衰了,精神也差了,行动也不方便,有福就有人照顾你,有人伺候你,这是真正享福。所以福报不要在年轻的时候享掉,财富不要在年轻的时候发;年轻的时候发财,怎麼办?布施,多多的去施捨,做这些慈善公益的事业,做这个事业,你把财捨掉。财捨掉,你命裡那个财还在,不是捨了就没有了,还在!希望到晚年的时候再发,这才叫真正聪明人,晚年的幸福是真正的幸福。所以,好运跟坏运可以随著自己来调整的。你懂得这个道理,晓得调整的方法,自己能够调整,何况更能够修持,使你福德天天在增长。没有福,晚年得福报;有福的人,福报更增上,用这个方法来修。

  第二个科目是「持戒」。持戒,不仅限於大、小乘的戒律,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戒律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生活规范。我们自己一个人独处,佛法裡面叫小乘戒。独处就是儒家所讲的慎独,即使自己一个人,没有人见到,自己一举一动都守礼、都守规矩,决定不放逸,依然谨慎,这是慎独,这个属於小乘戒。入眾,就是我们跟大眾在一起,应该要守哪些规矩,这叫大乘戒,所以大乘是跟大眾相处的。在佛门裡面,小乘戒叫比丘戒,大乘戒叫菩萨戒,它的意义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守法、守礼。所以戒律它实在是包含了我们世间的法律、道德、风俗习惯,都包含在这个科目裡面。因此,学佛的人,不仅要遵守佛,这是我们的老师,对我们的教训,我们在任何一个地区,要遵守这个地区的法令规章、要遵守这个地区的风俗习惯、道德的观念,我们统统都要遵守。守法,自然会被这个地方的人所欢迎,為大眾所接纳,我们在这裡推行佛教的教育就很容易。守法也包括在四摄法裡头。这个是度诸恶,就是我们造作一切的恶业,持戒的人不造恶业。所以戒律的精神只有八个字,「诸恶莫作,眾善奉行」。

  第三、「忍辱」。忍辱实在讲就是忍耐。為什麼翻经这些大德,忍下面他不用忍耐,换成一个辱,换这麼一个字,这是在中国特殊的环境。中国的古人对於辱看得很重。我们读古书裡面常念到,「士可杀,不可辱」,杀头不在乎,侮辱不行,决定不能忍受的。这些翻经的大德们,一看到中国人把辱看得这麼重,所以好了,忍,忍辱。辱都能忍了,还有什麼不能忍?那就一切都能忍了。所以就用了这麼一个字,这不是经典上本来的意思,本意就是忍耐的意思。

  忍,这些事情包括得就非常之多,范围也很广泛,大乘经论也把它归纳為三大类。第一类是人為的侮辱,无论是有意或者是无意的,都要能够忍,人為的加害。第二是自然的灾害,我们举个小的例子,夏天的酷暑,热天,冬天的寒冷,这都是自然的变化,我们要能够忍受,这不是人為的,是自然的。第三是佛法,佛法的修学要很长的时间,要有耐心。佛教给我们许多的道理、许多的方法,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这不是一天、两天能成就的,是要长时间的修学。尤其是像经上讲,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你没有耐心怎麼能成功?所以对於佛法修学,要有很大的耐心,这是属於忍辱。忍辱最主要的是对治三毒烦恼裡面的瞋恚,贪瞋痴,忍辱度瞋恚。经上也常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障是障碍,所有一切障碍都来了。所以学佛,忍辱是功夫,我们一定要修学,《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於忍」。世间的事情,小事要有小忍才能成就,大事要有大的忍耐的功夫才能成就,「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要有耐心。

  第四个是「精进」。精进是对治懈怠的,懈怠是懒惰。懈怠这也是许多人的通病,一定要懂得对治,如果不懂对治,我们的成就就非常困难,一定要晓得对治。但是对治要讲求有效的方法,这是别人帮不上忙的,别人纵然帮助你也是有限的。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民主开放,大家都讲自由、讲人权,谁也不愿意干涉一个人,劝你一次、两次不听,第三次以后不会再劝你了。為什麼?劝你,记恨,反而变成仇人,不会再说你。在从前,真正督促、教导我们的是父母、老师,现在老师也不会督促你,父母也不会督促你了,所以懈怠是我们今天修学最严重的一个大障碍。自己很容易原谅自己,不会原谅别人,他会原谅自己,这个麻烦就大了。自己一定要想方法,什麼方法让自己能够精进不懈怠。

  我自己是个过来人,我这个毛病也非常严重。老师严格的教导,我们有时候还会骗老师,还跟他打马虎。我在学校念书,骗老师的本事很大。我小的时候记忆力很好,所读的功课我只要看一遍,大概就可以能背得下来,我有这个能力。因此,在学校不念书,什麼时候念书?考试前十分鐘,那个时候是我念书的时候。考多少科,我把这个书翻一遍,马上就应付考试。而且考试还一定及格,我答考试卷子,答完之后自己算一算够六十分了,赶快交卷,第一个交卷,六十分就够了。我不跟人家争名次,赶紧出去玩,玩重要!应付老师、应付家长,我年年升级就好了,家裡就没有事情了,我不会留级,年年升级,我在学校念书是这个念法的。可是我很喜欢看书,所有的时间,学校有图书馆,看书,图书馆裡头几乎大半的书我都瀏览过。所以我年轻的时候常识很丰富,我读的东西太多了,所以骗老师容易!

  懈怠,对治,到以后就想到什麼?讲经,讲经确实可以能够把这个毛病纠正过来。老师一个人好骗,听眾几百人在底下,不行,这个不能欺骗。所以初学讲经,要用很长的时间去準备。我们在台上讲一个半小时,自己準备的时间超过三十个小时,那是一点都不敢懈怠,用这个方法学精进。所以有人说我喜欢讲经,其实那都搞错了,我不讲经就偷懒,就懈怠、懒惰了,用这个方法来把自己这个毛病克服掉,是用这个方法。讲多了、讲长了,刚刚开始我给大家说,最初预备的时候,上台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需要用三十到四十个小时的时间去準备。过了一年,预备的时间就减少一半了,大概有十个小时就差不多了。十个小时準备,讲一个小时没有问题。再两年、三年,几乎差不多讲一个半小时,有一个半小时的準备就够了。讲到大概第十年的时候,我一天的準备至少可以讲半个月。十年以后,跟诸位同修说,不要準备了。但是那个经要看一看,看什麼?怕裡面有生字,如果有生字查查字典,就干这个。所以现在讲东西不要準备了,你们有时候打电话找不到我,我都在外面散散步,去玩去了,一面散步,一面也念佛。所以东西熟透了的时候,无论什麼经典都不需要準备。懈怠、懒惰真的是我们非常严重的一个毛病,这个毛病绝对不比贪瞋痴要弱,我想比贪瞋痴那个力量还要强。所以菩萨善根,唯一精进。

  第五是「禪定」。禪定在此地我们用广义的说法,那就是心中有主宰,不轻易被外界所动摇,这个就是定。譬如说,我们在世间必须要学习一、两种技能,用做谋生的工具,我们身体在这个世间。我们选择之后就能够定在这个地方,心就专了,能够专精、专勤,你的事业一定出人头地。原因是什麼?因為你精、你专,专裡面就会有智慧。所以第六个这是智慧,「般若」度愚痴的,智慧是哪裡来的?智慧是从定当中来的。佛法也是如此,在许多法门当中,我们也要专学一门,这叫定。定於一,那就对了。纵然自己能力很强,同时可以修学许多个科目,这是能力很强的人,如果要有大成就,还是要专,唯有专精才能够有伟大的成就。学业、事业、佛法的修学都要专精,专精就是禪定,我们的意志能够集中、精神能够集中,不至於分散。所以禪定就是对治散乱的,使我们的精神、意志能够集中,这是成功的祕诀。

  第六是智慧,大乘经上常讲的「般若」,般若是梵语,翻成中文是智慧的意思。般若不把它翻成智慧,保留的原因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尊重不翻。古来的第一个翻经的法师用音译然后再加以註解,以后译经的大德都援这个例,就是尊重这个;第二个意思,怕我们一般世人对这个名词產生了误会,因為它讲的智慧是真智慧,不是我们世间人常讲的聪明智慧。世间人这个聪明智慧,佛法裡讲叫做世智辩聪,世智辩聪不是智慧,有这麼一点差别。為什麼?世智辩聪是从意识裡面生出来的,也就是我们常常讲,从我们的思惟、研究、推论、判断当中產生的。佛说这个是世间人的聪明,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从哪裡来的?真智慧是从禪定当中来的;换句话说,是从清净心裡面生出来的。清净心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研究、不需要推断,自然明瞭,一接触就通达、就明瞭,这叫做智慧。整个佛法所求的就是求智慧,因為智慧是从定当中来的,定在佛法修学裡面就变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定是佛法修学的枢纽,最重要的一环。

  慧的修学有两种,一种是从定裡面生出来的,这个是纯正的一个方法,正修;另外是从读诵,也是一个途径。所以古德教给我们,一方面修定,一方面读诵大乘经典,两个方法同时用。从前我在李老师会下的时候,他老人家就告诉我,我们用念佛的方法修定,再以研究经典的方法帮助开慧。他老人家举个比喻,譬如说你单独修定,要开慧需要十年的时间;如果同时一方面去研究大乘经论,可以把开慧的时间提前到五年、六年,就能得到了。这也是佛家常讲的正助双修,是以修定為正修,以读诵大乘為助修。

  读诵大乘有两个方法,一个方法是完全读诵,根本不求解义,不求这个经怎麼讲法,不要去研究它,就是一味的读诵。像有很多人念《法华经》,在中国、在日本、在韩国这些地区,读《法华经》的人特别多。那是个很好的方法,因為《法华》的分量非常适中,一天念一部大概需要五个小时。这五个小时,心地很清净,就是修定,一天能修五个小时的定,很难得。决定不能够研究,一面读、一面研究这什麼意思,那就完全破坏了,那不是修定,我们的目标就达不到。所以读经是修定的一种方法,这个诸位要晓得。如果研究,另外找一个时间,你可以去思考它,或者看古今这些大德们的註解,做為自己研究的参考资料,这也很好,这个也行。但是诸位要晓得,一定要以读经、修定為主,那就对了。否则的话,你经的註解、註疏再熟,讲得天花乱坠,依旧智慧不能开。你所得到的是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一定从定中得到,那才叫真正有悟处,会开悟。所以,不是你看得多会开悟,不是的;是你心清净会开悟。

  这六种是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修学的纲领,也就是依这个為修行的标準。以布施对治慳贪,以持戒对治恶业,不造恶业,以忍辱对治瞋恨,以精进对治懈怠,以禪定对治散乱,心散乱,以般若对治愚痴,所以它叫做六度。度什麼?就是度我们这些毛病,是度这个的。可见得这六大纲领不是度别人,纯粹是度自己。贪瞋痴这六种是我们的病根,世尊教我们这六种方法是药,我们用这服药来对治我们的毛病,这个叫做真正的修行,所谓是功夫用得得力、如法,则药到病除。

  这六条,大乘经典裡面讲得非常多,说得最详细的是《大智度论》。《大智度论》裡面那是有很大的篇幅,因為那个论也大,它有一百卷,用了很大的篇幅来為我们说明。另外像《华严经》裡面也说了很多,《华严经》单单讲布施,差不多就讲了将近一百种。财布施有外财、内财,内财就是身体,头目脑髓都可以布施的,讲得非常的详细。同修们如果要多知道一些,还有就是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周止菴居士《心经詮注》,那裡面也收集了不少经论对这方面的开示,这是很值得我们初学人做参考的。江居士的《讲义》跟周止菴的《心经詮注》,分量都相当之大,我们初学的人可以把它当作佛学常识来看。对於大、小乘的名词术语解释得特别的详尽,想深入经藏,那的确帮很大的忙,帮助我们研究佛法。研究佛法首先对於法相名词要熟悉、要知道得透彻,然后读一切经典疑惑就少了,自然就会懂得经裡面所说的意思。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一九九三年讲于美国 二十七
下一篇:一九九三年讲于美国 二十九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