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无量寿经

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四百三十

  日期:2011/7/20 10:23:13   阅读:    繁體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三0集)  2011/5/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3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四十二面第一行。

  「《往生论》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往生论》里面这一段最重要的,我们要特别留意的就是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字,善的标准就是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经文里面,把儒释道的三个根都包含进去了。孝亲尊师是《弟子规》,慈心不杀是《感应篇》,以这两个基础再学习《十善业道》,所以这一句里面把儒释道三个根都说到了。换句话说,儒释道三个根没有做到,就不是善男子、善女人,这个标准一定要记住。由此可知,这三个根是多么重要!具足这三个根的人,才是世间的善男子、善女人,我们读这个经文我们就有分,如果没有做到,善男子、善女人不包括我们。

  经文上说得很清楚,必须是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如果这个净业三福第一条我们没有做到,我们修五念门行就不能成就,不能成就就不能往生。我们希望这一生当中决定要得生净土,要亲近阿弥陀佛,这三个根就不能不认真的学习。这三样东西都不深,尤其《弟子规》,蔡礼旭老师用了四十个小时详细解释。他讲过很多遍,讲得很熟,我们用他这一套光盘就行。一般人心浮气躁,学习东西都不认真,听一遍、二遍、三遍不够,至少要听三十遍。四十个小时,一天听十个小时,四天听一遍,四十天听十遍。如果一天只听四个小时,一天听四个小时,十天听一遍,那就要一百天的时间,你才能听满十遍。一百天不算很长,三个多月,这个根扎下去了,会扎得很结实。然后再听《感应篇》会容易很多。为什么?四十遍《弟子规》,你心定下来了,只要心定下来,学东西就快了。你再用三个月时间去学《感应篇》,《感应篇》学完之后,再用三个月的时间学《十善业道》,一年的时间这三个根根深蒂固,净业三福第一福你就得到了。

  诸位一定要记住,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修多久才成就?五劫才成就,才能感得西方极乐世界殊胜庄严。我们如果用一年的时间,真的其它的都放下,把这三个根扎下去,换句话说,这个庄严功德你就真得到了。像盖房子一样,你的地基打得非常好,你的房子盖得没有问题,就会成就。我们今天学佛最大的困难就是基础没有。你看一年的时间就把地基打好,地基打好之后有两年的时间,我相信往生就有把握了,两年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两年的熏修足够了。对自己来讲,真的转恶为善、转迷为悟了,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转凡成圣,你的功德就圆满,为什么不干?这个世间拉拉杂杂的东西统统放下,心里面常常有这些东西这叫轮回心,造的是轮回业,造轮回业怎么能出得了六道轮回?阿弥陀佛确确实实是念念希望我们早一天到极乐世界,而我们自己偏偏对于六道轮回这么执着,这样的难放下,这个错了。希望我们真正从这里觉悟过来,认真努力,依教奉行。

  接着说「妙因感果」,落实三个根,再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叫妙因。感的果是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个果报多殊胜,前面跟大家讲得很清楚,世出世间第一等有福报的人,这大福报!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供养你,你比第六天的福报还大。第六天有物质的供养,没有精神供养。到极乐世界,除物质供养之外,阿弥陀佛天天讲经说法给你听,智慧的供养,所以很快你的智慧、你的福报就达到圆满。福慧二足尊是什么?成佛了,成佛才叫二足尊。成佛的快捷方式!下面「是故临命终时,蒙佛本愿加威,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就是阿弥陀佛将他本愿五劫修行的功德加持给你,你真得到了。为什么?这个时候你真正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在我们这个世界修行得不到,到极乐世界很快就得到了。「故得不惊不怖,心不颠倒」,这个惊怖颠倒永远没有了。我们在这个世间如果真的遇到灾难肯定惊慌失措,不知道怎么办,这才叫真正大难。这个大灾难是什么?不是灾难害你的,是你自己惊慌失措,你接受了灾难。如果你不惊不怖,灾难来的时候跟你没关系,不惊不怖,这种人就消灾免难了。消灾免难不是说没有灾难,有灾难,对他无所谓,他没有感觉到,这就叫消灾免难。消灾免难什么?定功。念佛人的定功是什么?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这就叫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佛在《大集经》里面告诉我们,那就是「无上深妙禅」,所以你在禅定当中,你不惊不怖,心不颠倒。

  「不怖者,不畏怖恐惧」。你没有畏怖,畏怖是害怕,你没有害怕,你也没有恐慌,灾难在面前心是定的。「不颠倒者,心不错乱」。为什么心不错乱?你的心里面在念佛,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影响都没有。「忆佛之正念依然现前,故得往生」。很多人都在问,二0一二马雅灾难的预言怎么办?美国的布莱登说,他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够觉悟,认真的弃恶向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就能够应付这个灾难。他讲得不错,这个地方这一段经文讲得比他更好。我们怎样能够消灾免难?「妙因感果,临命终时,蒙佛本愿加威,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不惊不怖,心不颠倒,故得往生」,这几句就行了,这灾难没有了。所以这灾难,对念佛人来讲他就化解了。大灾难现前,你所看到的景观是什么?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来接引,不一样!这段经文重要,要牢牢的记住,三个根一定要做好,阿弥陀佛决定不能忘记。我常常跟同学们说,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全都抛开。

  「本品经文,未言临终见佛,但既得往生,则佛必然来迎」。这个一定要记住的,经文上虽然没有说临终见佛,只要往生,往生一定见佛。为什么?这是佛的本愿,佛说话算话,绝对不会食言,每一个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阿弥陀佛都会来接引他。所以怎样证明他真正往生?临终的时候他看到佛来接引,就真正往生,不是别人看见的,是他本人看见的,决定往生。我们对于经教要相信,决定不能有丝毫怀疑。这里讲得很好,「因佛本愿,临终接引。若无佛迎」,临终没有佛来接引你,「则凡夫自力不能往生」,决定要求佛接引,你真的往生了。末后这一句话是念老为我们解释,这一段经文里没说,「今不言者,以此品专论因行,故不多涉往生之果境」。往生的果、境界,前面讲得很清楚,前面讲三辈往生,这是讲往生正因,所以这两品要合起来看,可以帮助我们断疑生信。这一段就学到此地,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

  这一小段是「端心精进」,这在日常生活当中要落实。下面第二小段:

  【不当瞋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当孝顺。至诚忠信。】

  这个几句是教我们要「断恶修善」,举了几个例子。下面一段:

  【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

  这几句是「深信因果」。后面:

  【思惟熟计。欲得度脱。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

  这是教我们「忙中念佛」。工作很忙,我们一个月找一天一夜念二十四小时。如果能有长假,放长假的时候,十天十夜,念十天佛。通常用七天,就打个精进佛七。但是精进佛七,这一段经文必须要做到。

  【寿终皆得往生其国。】

  你在这一生当中曾经打过一次精进佛七,或者是曾经十天十夜修过这样的功德,临命终时回向,都能往生,乃至一生当中只有一次,一天一夜念佛,可是前面这些条件统统要具足,要端心精进,断恶修善,深信因果,忙中念佛,妙因,后头这一句,『寿终皆得往生其国』,这妙果,妙因妙果。这部经确确实实稀有难逢,太殊胜了!我们有幸在这一生当中能遇到,要生欢喜心,要生感恩的心。念老的批注说右明这段经文「第三类」,往生正因的第三类,「有二句」,这两句是两段。我分得比较细,我分了五段。第一「修行世善」,这个世间善,念老分的是到「至诚忠信」,下面「忙里偷闲,正念得生」,从「当信佛经语深」到「往生其国」,他分这两段。「此类指事物繁多之人」,如果我们平常没有这么多事情,那要把境界提升,提升到前面两类。真的工作太繁忙,「平素暇时甚少」,平素就是很少有得闲的时间。现前的社会一般人都生活在竞争之中,跟古时候的社会完全不一样,古时候社会人心是定的,为什么?没有竞争。现在好像不竞争就活不下去了,其实这是错误的,是一个很错误的观念,我们自己把自己逼上梁山,实际上不竞争也能活得下去,也能过得很自在,何必去竞争?胡小林没学佛的时候天天跟人竞争,学佛之后,明白了,觉悟了,认真落实《弟子规》,不跟人竞争了。他告诉我,反而业绩年年上升,并不是说不竞争这个事业就做不下去,不竞争比以前做得更好、更殊胜,这才恍然大悟,发财是命中有的,命里面既然有,何必要去争!

  没有觉悟的人,每天闲暇的时间很少,所以「未能大修斋戒」,跟一般真修行、老修行人不能比。「更难于一心清净」,这一心清净太难了,你说他每天的妄念多少,杂事太多。「如是之人当努力行善」,这句话劝得好,应该努力多做好事,多行善、多积德。「并应」,并且应该「忙里偷闲」,一定要找一点闲暇的时间去念佛。「善择时机」,你会在一年当中挑选几天的假期,假期不要把这个时间浪费了,到外面去旅游,那很可惜,应该这几天空闲的时间好好的来念佛,日夜不断。「遇缘即修」,能够有几个同参道友在一起,就是这一句佛号念到底。最好的方法,可以依照印光大师所用的方法,他老人家用了一辈子,念佛真成就了,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不使空过,亦定得往生」。这个地方「定得」两个字是关键,只要你不浪费时间,有空闲的时间就念佛,你也会一定得往生。

  「净宗之妙即在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这两句是《报恩论》上的话,讲得太好了!净宗契合世尊末法九千年一切众生的根机,修别的法门未必契机,修净宗法门没有一个不契机。我们修行的目标没有别的,修行目标就是成佛,不是用成佛做终极的目标我们就错了。净宗成佛的方便,先求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跟着阿弥陀佛,决定一生成佛。所以这个法门古大德称之为一生成就的佛法,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是一生成就的,到极乐世界去再成佛也是一生成就的,没有到第二生。这是八万四千法门里头找不到的,一切诸佛无量无尽的法门,只有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是一生成就,稳稳当当。如果你想学其它的法门,可以,到极乐世界再学,不要在这个地方耽误时间,在这个地方耽误时间我们就错了。在这个地方的时候,把全部的时间、精神,都投注在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要投注在这一点上。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有的是时间,寿命长了,阿弥陀佛无量寿,每一个往生的人都是无量寿,跟阿弥陀佛一样,所以你学任何法门都容易,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修学的环境,老师是诸佛如来,同学是诸大菩萨,当然成就!我们在此地修学,你学其它的宗派、其它的经论,现在没有老师了,过去还有老师,现在找不到了,这一些老师都往生了,都不在世了,这是客观环境,让我们在今天想学任何大乘法门感到困难。我们把方向转一转,先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无论修什么法门,佛都欢喜,佛都赞叹,佛都帮助你、都成就你,你在所修学的法门肯定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你的愿望也圆满了。

  下面解释这一句,「有空闲时。承上所言,事物繁多」,你的工作很忙,「未能身暇心净」,你的身得不到休息,心里面忧虑牵挂的事情太多,你没办法放下,你的心就不清净了。斋戒是什么?斋就是心净,戒就是把事物繁多放下,你这个做不到。做不到怎么办?「则当善用时机,遇闲即修」。这就是你要抓住时节因缘,像一般逢年过节放长假的时候。现在放长假不多,能有五天到七天都算是长假。好,五天也好,这五天不能空过,找个地方去念佛。如果平常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念佛的佛友,就可以约定,我们利用什么假期的时间,找一个清净的环境去念五天五夜的佛,不休息。这五天五夜万缘放下,什么都不想,什么事都不要过问,电话永远关掉,人家要找你也找不到,五天清净的时间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平常呢?平常随着机会多做好事,断恶修善,做这个事情。一定要找时间去念佛,「摒除世虑」,把所有的这些杂事统统放下,「勇猛专修」,这上加上勇猛两个字好,精进。「此句有空闲时总贯下文,直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这个有空闲时,就是这一段经文教我们所做的都是在有空闲时,把这个抓住,一直到我这一年只有一天一夜可以做得到,也行,你就抓住这一天一夜,有两天两夜更好,有十天十夜那就好极了,不一定是一年,三个月,半年,有这种机会你就把它抓住,决定不放松。心里常常有这个意念好,这个意念是正念,这个意念是跟佛相应。所以有机会、有时间你才能抓得住,你才不会轻易放过,这是好的念头。

  下面这些解释都是我们平常必须要知道,必须要随时随地认真去学习。头一个是「端正身心,端身正意也」。也就是美国科学家布莱登告诉我们避免灾难,他讲了三句话,这是第三句话,他讲端正心念,端正心念跟我们此地端正身心一个意思,这个是在日常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修行概念。「浊世恶苦品」,第三十五品,还在后面,我们这是二十五品,佛在这一品经里有这么几句开示,「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汝等就是你们大家,能在现在这个世间,此世是讲今天现前这个社会,佛知道,佛在三千年前就晓得今天这个世界怎么样子,在这个世间你还能够端心正意,不为众恶。众恶是什么?十恶,你在这个世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你不干这些恶事情,这个里面包括的范围就很大,没有自私自利,不搞名闻利养,不贪五欲六尘的享受,安分守己,这是大德!一般人做不到,你居然能做到。

  「又重重诲勉品」,这第三十六品,佛说「若曹作善」,这个若曹是古时候的话,就是你们,或者你们大家,你们大家作善、做好事,「云何第一」,什么是第一?也就是你们作善,什么善是第一?佛也说了,「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这句话就是前面「端心正意,不为众恶」。心要端正,什么样的心才是端正?念阿弥陀佛的心就是端正。我们就知道,我们如果把阿弥陀佛忘掉,我们心就邪了,心就不正。我念别的佛呢?念别的佛,心也偏了,不能说邪,你偏了,你方向偏了,我们的目标是走极乐世界,是走这一条路子,你偏到另外一条路子去了。所以只有念阿弥陀佛,心里只有阿弥陀佛,这叫正念,这一点太重要了。一向专念,只能有一个方向,不能有两个方向。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又想到东方琉璃世界,那就错了,琉璃世界药师佛,错了。也许你身体不好,想药师如来保佑你。那阿弥陀佛不能保佑你吗?不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念药师如来可以;但是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不要念药师如来,专念阿弥陀佛。药师如来要是看见你,他生欢喜心,他赞叹你,你身心有毛病,不用求他,他会帮你治好。为什么?你是弥陀弟子,弥陀弟子太尊贵,每一尊佛都欢喜、都赞叹,弥陀弟子,这还得了!我们自己要懂得,要有这个认知。

  所以端心就是心里只有阿弥陀佛,端身,身只礼拜阿弥陀佛,看一切众生、一切万物,统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就像在极乐世界一样,那我们就时时刻刻都没有离开阿弥陀佛,无论是顺境是逆境、善缘恶缘,念头起来的时候,「皆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都是佛来帮助我、来成就我,应作如是观,应作如是想,这叫端心正意。「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耳听的是什么?念佛的声音。眼看的是什么?是阿弥陀佛的现相,眼睛所看的一切境界,统统是阿弥陀佛所现。口念佛,鼻是呼吸,有人用呼吸摄心,一呼一吸一句佛号,这叫自端,这就是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加上前面身是五,再加上心是六,这不就是都摄六根了吗?这一句教给我们,都摄六根怎么个摄法?这就明白了,六根全是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一样东西都没有。「是故遇空闲时,首应端正身心也」。能够有得空闲的时候真干,不浪费时间,乃至一天一夜,我都要好好的把它抓住。在平常,只要有空闲的时间,就专心念佛。念佛没有任何拘束,站着念可以,坐着念也可以,走着念也可以,没有拘束,甚至于躺下来念也可以。睡着念不要出声,出声什么?伤气,也是不恭敬,但是睡着默念,好!行住坐卧不离这个,这就是念阿弥陀佛,这叫真念佛人。

  下面是「绝欲」,这个很重要,烦恼里头最严重的,「在此期间绝断男女间之爱欲」。这是什么时候?端正身心念佛的时候,心里面不能有情欲的念头,因为它会把你的功夫破坏,你有这个杂念,念佛的功夫破坏了。「去忧,放下世间忧虑」。所以念佛堂堂主常常提醒大家「放下身心世界」。身心是自己,世界是我们身外的环境,统统不要想,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这个好,这才能成就。去忧,有没有这个世间值得我们忧虑的事情?没有。真有,你忧虑也解决不了问题,忧虑能解决问题可以,忧虑只有把问题搞糟了,你不能解决问题,那你何必忧虑?只有冷静,只有念佛,真能解决问题。为什么念佛能解决问题?念佛得佛力加持,心地清净能生智慧,自己有智慧,又得到佛力加持,你才有办法解决问题。你一慌一乱一忙,问题搞砸了。冷静比什么都重要!愈是遇到灾难现前的时候愈冷静,不惊不怖,我们才真正能够解决问题。佛经里面讲的,心不颠倒,问题就能解决。

  「慈心」,在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有慈悲心,「与众生乐之心,今此修持是为饶益有情而修也」。菩萨修行不为自己,为众生。我们要想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先要成就自己。所以在修学过程当中欢欢喜喜,没有一点忧虑。被人欺骗了,凡夫苦恼,被人骗了,上了当,菩萨怎么?菩萨若无其事。为什么?菩萨知道一切法皆不可得,《般若经》上讲得很清楚,「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他有什么忧虑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得失。怎么没有得失?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能把这个世间看作一场梦,梦里得到是不是真得到?没有,醒来之后什么都没有,梦里面失掉,醒来之后什么也没有失掉。你能把人生看作是梦境,你就没有得失,你心就平了,心就快乐了。得到没有欢喜,失掉没有忧愁。功夫真的有一点底子的时候,得到欢喜,失掉也欢喜,没有一样他不欢喜,这就看功夫了。没有功夫的人,天天失掉的时候,哎呀!真可惜,我又丢掉了。那什么?那功夫不行,没功夫。真有功夫的时候不会,得失都欢喜。欢喜是什么?欢喜,他已经如如不动,心里只有佛,没有别的东西,心清净了,心端正了,这个端正就是有佛。世间人为什么有忧虑?他心里没有佛,钱财丢了,他心里只有钱财,亲情遇到灾难,他心里只有亲情,他心里五欲六尘,他有这个东西,所以他有得失。如果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就没有得失,没有得失多快乐!多自在!

  所以利益众生的心要常有。我们修行,这么认真修行,想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干什么?成就圆满的福慧,就这么回事情。我们在做三皈依的时候,「皈依佛,二足尊」,这二足什么意思?二是两种,足就是满足,就是圆满的意思,这个二就是智慧跟福报,智慧、福报两样都圆满了。圆满当中第一圆满称之为尊,究竟圆满这叫尊,没有比这个更超过的,这才叫尊。我们到极乐世界是干这个,不是干别的。所以要常常想到,要把机会抓住,有这么一个环境,大家好好在一起念佛,认真的学习《无量寿经》,今天讲学经教,我不学别的,我就学这一样。我早年,那算是年轻时代,讲《华严经》,我记得前后一共讲了十七年,没讲完,讲了一半,《八十》讲了一半,《四十》也讲了一半。李老师把《大乘无量寿经》这个本子给我,给我的这个本子是他老人家自己讲经用的本子,他用毛笔小楷,字写得很好,眉注,我看到非常欢喜。尤其读了梅光羲老居士的序文,序文介绍得非常好,很长的一篇序文,读了之后我就发心讲《无量寿经》。老居士在序文里面讲得很好,「《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大本《华严》分量那么大,讲到哪一年才讲完?我就讲中本好了。所以我就真的发心讲《无量寿经》,前后讲了十遍,这是第十一遍。

  本来不想讲其它的,就专讲《无量寿经》,这一次又再讲《华严经》,是韩馆长往生前两天,她很清楚、很明白,要求我讲《华严经》。她想法不错,她说我要不讲恐怕以后没有人讲了,希望留一套录像给后人做参考。我答应她了,希望她能病好,没想到两天之后她走了。请我讲《华严》的有三个人,第一个是台湾台南的开心法师,第二位是黄念祖老居士,第三位是韩馆长,他们都是同一个看法、同一个想法,我能理解。所以住在新加坡的时候,偶尔谈到这个问题,李木源听到了,他代表这三位大德认真的来礼请,我们《华严经》第二次开讲。这是这一次讲的,也讲了不少年,从新加坡到现在有十几年了。这一次讲得详细,比上一次讲的详细多了,很得受用,讲了四千多个小时。

  去年清明看到灾难愈来愈多,《华严经》来不及了,所以我决心讲《无量寿经》,救急!至少要把这个《演义》讲完,这一套《无量寿经》就完整了,有会集本、有批注、有演义,我为全经还做了一个详细的科判,便利后人学习。这个经讲完之后,我在考虑是继续讲《华严》还是继续讲《无量寿经》?救急要顾到,《华严经》确实是续佛慧命的大经,也非常重要。不过我们现在外缘放下了,佛门内外、国内海外所有活动我都不参加了。明天到日本去是讲《无量寿经》,接着讲,这个我去,不是接着讲这个经我决定不干。明天我去,一号,后天就接着讲这个,不中断,这个可以,一天四个小时。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一切苦难众生,祈求诸佛菩萨慈悲化解灾难。我们以什么功德?我们是以念佛求生净土的功德。如果我们不是真念佛,真求生净土,想亲近阿弥陀佛,就没有功德,拿什么功德?我们是真正一心在求往生净土,身心清净,就像此地一样,端正身心。

  「精进,勇猛于修善断恶」。讲经就是修善断恶,一天到晚想的是经文,想的是极乐世界,想的是阿弥陀佛,世间事情全放下,不就断了吗?一心专念这就是修善。我们用什么功德回向?用这个功德回向。「于法无染曰精,念念趣求曰进」,这是精进两个字的解释。法,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染着,于世间法没有贪瞋痴慢疑,于出世间法,于《华严》,于《无量寿》,也没有贪瞋痴慢疑,这叫精,没有染着。念念我们只有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一个目的,亲近阿弥陀佛,这叫进。精进两个字的意思,对于修净土的人来讲,一定要讲清楚、讲明白,我们真精进,这个功德回向就真有效果。

  《华严大疏》第八卷有这么几句话,「练心于法,名之为精。精心务达,目之为进。」这两句话说得好!下面批注说,「盖谓:精者,乃精一其心于佛法也」。在我们净土宗,要精一其心于信愿行。「以此精心,唯以达本为务」,我们的达本就是往生净土见阿弥陀佛为务,这叫「进」。《华严经》是大经,它是就通途来说的。我们修净土的是有局限,我们先到极乐世界,先见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跟华严会合了,入华严境界。华严境界是什么?这底下说得很好,「本者本源也」,识心达本。「明自本心,见自本性,是为达本。《大疏》之义较胜」。《华严经》讲得好,讲得殊胜。我们要达到华严的境界,先取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华严境界我们就证得了。我们要不从这个地方拐个弯,到极乐世界去证华严,我们没有办法证得。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清楚、要明白,我们哪有能力入华严境界,不可能的事情。要入华严境界一定要有方法,这个方法是最可靠、最简单、最容易、最稳当。所以我们终极目标是入华严境界,我们到极乐世界那是第一方便,在这个地方断烦恼、证菩提难,在这个地方我们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容易,这个难易要分清楚。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再证华严的大法就容易了。谁来给我们讲《华严》?毘卢遮那如来的报身,诸位知道吗?毘卢遮那的报身就是阿弥陀佛,毘卢遮那如来的应身就是释迦牟尼佛,我们到极乐世界是见报身如来,我们在此地的学习是跟释迦牟尼佛学习,跟应身如来,法、报、应是一体。这是法门当中第一方便法门,不可思议!我们修净土没有违背《华严》,修净土实际上就是学《华严》,所以古人才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这个意思讲得多好!

  「从不当瞋怒到至诚忠信」,这一段我们在科判里面标的科题是「断恶修善」。「乃第一句,为人乘之世善」,这一段讲的是人间的善法。学佛,求生净土,先要把人做好,人都没有学好,给诸位说,不能往生。为什么?如果你还带着人间烦恼习气到极乐世界去,你会把极乐世界的气氛破坏了。阿弥陀佛很慈悲,即使他老人家接你去,极乐世界的大众不同意,他们不希望有人破坏他们的环境,阿弥陀佛也要顾虑到大众,大众不愿意做的事情佛不会做。所以佛来不来接引你,关系在你自己,你的条件具不具足。信愿行统统具足,你的烦恼习气没断,佛还是不来。换句话说,你念佛的功夫至少要能把烦恼习气控制住,这叫带业往生。控制什么?不发作,不是没有,贪瞋痴慢都有,但是这一句佛号压得住。这是我们平常用功,在什么时候用功?这种烦恼一起来的时候,立刻就把它控制住。古大德教导我们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贪心起来,这个念头起来,阿弥陀佛,第二个念头就是阿弥陀佛,把它压下去;瞋恚心起来,阿弥陀佛,压住了。所有一切善不善的念头起来,统统一句阿弥陀佛压下去。这叫什么?叫功夫得力。还会现行,说明什么?你功夫不得力,你是念佛了,念佛不管用,你的念佛伏不住烦恼。换句话说,你还是那么多妄念,你没有减少,你心不清净。

  念佛功夫端在身心清净,心地愈清净,今年比去年清净,去年比前年清净,一年比一年清净,好境界。从哪里看?一年比一年烦恼少,烦恼轻了,一年比一年轻。真正能提升到一个月比一个月轻,你决定得生,你就没有问题了。如果境界现前还发作,顺境里头有贪心,逆境里头有瞋恚心,还会有这个念头起来,念佛功夫不得力。日常在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时时刻刻都在考验我们的功夫。所以能不能往生,有没有把握往生,不要问人,你问你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能不能生净土?我应不应该生净土?自己比什么都清楚,对这个世间确确实实没有贪恋了。所以这是叫人乘世善。

  这里也举了几个例子,「嫉妒,妒忌他人之盛事」,盛事是好事,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心里面受不了,要想方法破坏。「又害贤曰嫉」,好人做的好事,他偏偏要障碍,让他这个好事做不成功。这桩事古今中外常常看到,这是烦恼当中造作罪业极重的一项,它摆在第一。嫉妒,你障碍别人,要看这个障碍的影响多大,范围多大,影响时间多久,从这里结罪。如果这个事情好事,是他个人的利益,与别人不相干,你障碍他,你破坏他,那个结罪很小。为什么?对一个人,冤家对头只有一个,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也就这么一回事情。如果他这个事情对社会对众生有大好处、有大利益,你把它破坏了,这个事可麻烦了,结罪不是跟他结罪了,跟所有得利益的人结罪,这个范围就太大了。如果影响深远,不但现在人这个好处你得到了,他这个好处会延到将来,能延到将来的时候,连将来的人也得不到好处,这个罪可重了,这个罪就变成无间地狱的罪了。世法里面一个好的政策,像国家的好的政策,利益众生的大事业,你把它障碍了,这个结罪可不得了。

  好事也不行,要知道,因果这桩事情善恶没有抵消的,没有说我做了很多坏事,我多做一点好事可以弥补,可以把那个恶的抵消,没有,因果里头没有抵消的,善就有善报,恶就有恶报,种瓜就得瓜,种豆就得豆。不能说我种的这个瓜,我不想瓜了,希望这个瓜能长出豆来,这不可能的事情。因果确实就是如此,你一个恶念一个恶行就有恶报,一个善念善行它就有善报,不能说用善来抵恶,不可能的,这是一定要知道的。你真明白之后,你就晓得人不能有恶念,不能有恶言,不能有恶行,肯定有恶报,善做得再多,那是善报,各有各的报。什么时候先报,什么时候后报,那是缘不一样。所以佛法讲缘生,它不讲因,缘决定你果报的先后,因是决定你有果报,你有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决定有,什么时候报,什么在先,什么在后,缘,缘非常重要,要明白这个道理。佛家讲缘生,讲得很深。

  害贤曰嫉,嫉妒贤人罪恶非常重。为什么?贤人他能为社会、为国家、为大众做许许多多的好事,你要是嫉妒他、障碍他,他无所谓,他可能还很欢喜。为什么?我不需要做了,你不障碍,他事情很多,他天天要忙碌去做事情,你障碍他,他就不要做了,他好好去念佛去了,可是那个罪可不得了。如果这个贤人,你不障碍,他能够利益千万人,他能够利益,时间来讲能利益几百年、几千年,这个功德多大,你障碍他,让他不能成就,这个罪多重、多深,你自己能想得到。所以佛家,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有「随喜功德」,这个好人他做好事,不嫉妒,随喜。随喜什么?欢喜赞叹,尽心尽力帮助他,他有多大的功德,帮助他的人也是一样大的功德。这有智慧,他才会干这个事情,没有智慧的人他就嫉妒,有智慧的人随喜。随喜,把他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嫉妒呢?障碍他,他没有事,他那些不善的一些影响,他的善行的影响,你障碍他不能成就,许许多多人不能得到他的利益,这个帐全算在你身上,那个罪就太重太重了!在中国古代国家法律里就有这一条,进贤受上赏。就是国家最高的赏赐是给谁?替国家推荐好人、贤人,国家给你的赏赐是最高的。如果要是嫉妒贤人、障碍贤人,那你受的这个刑罚是杀头。这个事情是真的,在历史上我们看到有记载,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所以看到别人好事,欢喜赞叹,有力量的,尽心尽力帮助他、成就他。这不是成就他个人,成就他的好事就是成就利益社会众生。这是第一个例子,也是最容易犯的,犯了之后,这个罪过非常非常之重,摆在第一。

  第二个「贪餮」。餮是什么?贪吃。这个也严重,在现前社会我们能看见。一个宴会听说一桌酒席的菜几十万,我听到这个话都吓到了。你想想看今天世界上有多少穷苦的人三餐不继,怎么能忍心这样浪费!一桌酒席十几万,一般人一家四口一年的生活费,你一餐饭就吃掉了,你知道这个罪多重!我们想想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的生活,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佛,不是别人。佛是智能圆满、福报圆满,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这个做法叫代众生苦,做出样子来给大家看。佛是一点点都不浪费,懂得惜福。今天世间大福报的人很多,如果是这样浪费的话,他的福报能享几年?他有一百年的福报,大概不到十年就享完了,享完之后,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禄尽人亡,你虽然还有寿命,你福报没有了,你也活不了了,死了以后到哪里去?三途、地狱,都到那里去了。现在人不相信有三途、地狱,不相信有六道轮回,他说这是迷信,等到他见到了,后悔莫及。怎么能干这种事情!所以这个一定要戒除。学佛的同学能够把肉食断掉,荤腥断掉,这是好事情。可是素菜里面如果也贪图,也在这上面多做讲究,也错了,还是在享福。所以古时候寺院庵堂,现在变了,古时候寺院庵堂就一个菜,大锅菜,省事!寺院庵堂过堂吃饭它有规矩,一个菜、一个汤。古人修福不享福,把享福都回向到极乐世界,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享福,没到极乐世界之前决定不享福。现在的人现前讲究享福,能不能到极乐世界就成问题了。所以这是一定要知道,把贪念放下,贪吃也放下。

  下面「悭惜」,悭是什么?悭心。「《大乘义章》曰:吝惜财法称悭」。悭是我们讲舍不得,自己有财富,不能帮助别人,自己懂得这些法,不愿意传给别人,教别人总得留一手,为什么?怕别人超过自己,别人超过自己就嫉妒,自己教别人总留一手。这个心不好,这个心完全是轮回心,他所造作的是轮回业。「即耽着于财与法,不能施舍利人之心」,不愿意帮助别人。那我们知道,这个不是佛心,这不是菩萨心,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你看学佛,四弘誓愿第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用什么去度?就是用财、用法,有财没有法不能度众生,有法没有财不能普度。所以佛能够普度一切众生,靠什么?财法统统都具足,法是智慧,财是财富,有财有法才能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中悔,信仰不坚,先信后疑,故曰中悔」。中悔我们通常讲什么?后悔。为什么会后悔?还是有悭贪,贪心没放下,嫉妒没放下。所以先听了,一时冲动,做了好事,做完之后后悔了,我今天被骗了,无缘无故你看丢了这么多财物,好处在哪里?发财是好处,无缘无故把这财捐献,送给别人,这于我有什么好处?得的是荣誉,假的,给你一张奖状,一张纸,自己真的损失了很多钱财。这全是轮回心造轮回业。对于诸法实相当然不了解,不但不了解,对于诸佛菩萨不认识,把诸佛菩萨当作神明看待,这种人太多太多了,这些人信佛叫迷信。所以冲动常常有,怀疑也常常有,后悔也常常有,他是不是真的信佛?不是。是不是真的佛门弟子?不是,假的,对佛教一无所知,他是迷信,他不是正信。他学佛,以为佛是神仙,可以帮助他升官发财,拿一些供养,像行贿赂一样,跟佛谈条件,你保佑我发财,发一百万,我供养一万给你。以为佛菩萨也是贪官,也是会接受贿赂的,造罪业!不学佛还好,学佛就学到地狱去了。念佛人要不明白这些道理,果报也在地狱。

  前清乾隆时代慈云灌顶法师有一本书,《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疏钞》,我早年讲《圆通章》就采取他老人家的《疏钞》。《疏钞》后面最后总结,念佛一百种果报,都是念佛人,果报不一样,一百种果报。我相信一百不是数目字,举出一百个例子,果报太多了,不一样。第一个果报就是阿鼻地狱。我当时,那时年轻,看到这个很惊讶,念佛是好事情,怎么会堕无间地狱?我拿到这个书去问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他一看到这个问题,这是大问题,这不是小问题,我不给你一个人说,我要在讲经时候给大家说。像这些心态去念佛,都去阿鼻地狱。你要问为什么?你给社会大众产生严重的误会,认为学佛人是这个样子,让人家毁谤佛法、怀疑佛法,不再相信佛法,断了人的法身慧命,这个罪要不要堕阿鼻地狱?要,一点没错。

  好,我们今天时间到了,就学习到此地。底下这一段就到日本继续再讲了。



上一篇: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四百二十九
下一篇: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四百三十一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