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无量寿经

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四百一十七

  日期:2011/7/20 10:08:37   阅读:    繁體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一七集)  2011/5/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1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二十四面倒数第六行,从「又《报恩论》曰」,从这里看起:

  「谨按此段十念往生,专指住大乘者言之,大乘如禅宗得破参,及读一切大乘经典,得解悟者皆是。其人不专修净土,如智者,永明之类。」「此论所见,更上层楼」,括号里面说,「惜以永明大师为例,稍欠稳妥,因永明昼夜弥陀十万声」。我们就从这段看起。三辈往生,最后这一段经文念老注得很长。这品经文一共有四大段,第一段上辈往生,第二段中辈,第三段下辈,末后一段就是『住大乘者』,换句话说,他不是修净土宗的,是这一类人。这个意思非常的深广,显示出阿弥陀佛接引一切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学习,在那个地方圆满成就。他心量很大,没有门户之见,只要是大乘人都欢迎。所以《报恩论》里面举永明大师为例,确实不太妥当,因为永明大师每天念佛十万声,说明他是真的专修净土,他不是修其它法门。

  《报恩论》里面有这么一段话。「谨按此段」,这一段就是三辈往生最后的这一段,这一段讲「十念往生,专指住大乘者言之」。是说有大乘心行的人,我们这样解释比较妥当,大乘。大小乘怎么分?最简单的一个分法,大乘心量大、包容广,小乘人心量小,心胸比较狭窄。大乘决定没有门户之见,能包容,佛经上常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就是标准的大乘人。无论修什么法门,乃至于不同的宗教,真正能够有这么样的心胸,他将他所修的功德回向求生净土,统统都得往生,而且阿弥陀佛都会来迎接,他会得到阿弥陀佛平等的待遇。这个地方举的例子,譬如禅宗得破参,破参就是得禅定,开悟了,不是大彻大悟,没有明心见性。这样的人,他要听到净土法门,听到弥陀名号,能够生欢喜心,临终十念也能往生。这禅宗的。另外是教下的,教下读一切大乘经典,你看得解悟者皆是。我们现在读大乘经典,证悟没有,确实解悟有了,大乘经里面所说的义趣我们能够体会得到。这要靠什么?要靠真诚,也就是印祖他老人家常讲的诚敬这两个字,真诚、恭敬。没有真诚恭敬心,读一辈子大乘,解悟都得不到。这个解悟就是开经偈上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没有诚敬,这个人傲慢、好胜,贪著名闻利养,事事总是以自己为本位,心浮气躁。这样的人,听一辈子他也不会懂得,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别人的事情知不知道没有关系,自己要知道。我自己这一生能不能成就,在修学过程当中会不会出问题,这个要小心谨慎。首先,我们自己晓得,自己不是上上根人。怎么知道不是上上根人?就用诚敬这两个字来做标准,我们没有做到。真诚恭敬我们是有,不是没有,没有达到标准,我们只有二、三分的恭敬心。真的是已经不错了,现在这个时代,一分恭敬心没有的人太多太多了,普遍都是。为什么佛法在今天衰落到这种程度?不是没有学的人,学的人很多,在成就上跟上一代比一比就差很多。原因在哪里,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自己的诚敬心比不上上一代的老师。我们的上一代,像黄念祖、李老师,我们无法跟他相比,再上一代那就更不必说了,再上一代谛闲老和尚、虚云法师、夏莲居居士,这是再上一代。确实很客观的去观察,一代不如一代。佛法的兴旺是一代比一代好,一代比一代高明,那是兴旺;一代不如一代,这是衰退。

  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我们也能够理解,我们所接受的基础教育没有上一代好。上一代私塾出身,从小就念过圣贤书,背诵过圣贤书。我这一代就没有了,我也进过私塾,大概半年,半年私塾就改成学校,私塾的课程就没有了,新编的教科书。那个时候叫初级小学,教科书,两年制的,短期初级小学,两年制的,像农村。城里面比较好,城里面的小学六年,乡下的小学两年。就完全不读像《三字经》、《千字文》这一类的,《弟子规》就不学了,这个课程都没有了。大我四、五岁的人他们都读到了,换句话说,他们国学的基础就超越我们很多,小孩,五年念很多书。这个都是缘不一样,这不是家里不教,国家的政策变了。以后我们长大了,看到这段历史,我们明白了,这段历史是军阀割据、社会动乱,政策摇摆不定。虽然是民国,领导人常常换,我们生在这一代就苦了。那比我们晚的,他们所处的环境我们都知道,更苦!

  抗战这个八年真的是苦不堪言,每天所想的都是逃难,我们在前面跑,日本人在后面追。距离近的时候,机枪的声音都听得到。所以,家里面的老人对小孩的教育,就偏重在生活教育。随时都可以因为战争家破人亡,这个时候小孩你要能够生存得下去。所以,我们从十岁就开始学什么?学煮饭,学洗衣服,学自己照顾自己。没有了家庭,自己还能活得下去,着重在这种教育。所以我们这一代的人,这个年龄的人,什么都会做,从小学的,你不学不行。对古书就丢掉了,就说明我们这一代对古籍读得很少,都是以后在工作多余的时间去自己读一点。现前的社会,他不念了,尤其可怕的,现在不教了,国家不教,父母也不教。现在什么人教?现在电视在教、网络在教。你看多少年轻的孩子迷在网吧里头,大人迷在电视里,谁不看电视!每个人每一天至少都是二、三个小时,三、四个小时,在电视机前面,他在接受教育。电视、网吧里教什么?教暴力、教色情、教杀盗YIN妄,这个社会怎么会不乱?人认为造作这些是正常的,为什么?电视教的、网络教的,是正常的,应该这么做法才对。价值观变了,完全改变了。所以学佛,天天听经,不会开悟。不会开悟的原因,现在人不孝父母,跟古时候不能比。

  现在我们看到一个在学孝,胡小林居士,不错,学得很像。太少了!凡是这些修学稍有成就的人,你细心观察他,他优点在哪里?没有别的,诚敬。刘素云所说的老实、听话、真干,这六个字都是属于诚敬,没有诚敬心做不出来。我有很多信息告诉我,接近我的人,出家、在家,没有一个是真正在学佛的。我知道,我不是不知道,这个事情勉强不得,劝不得,一定需要自动自发。我怎么能叫人家,你对我恭敬,哪有这种道理!古时候,连做父母的人对儿女,总不能说我是你的爸爸妈妈,你应该孝顺我。他会问,我为什么要孝顺你?所以,孝顺父母老师教的,尊师重道是父母教的。老师说我是你的老师,你要尊重,这个话也说不出来。父母跟老师双方合作,才把一个人教好。现在父母也不教,老师也不教,他怎么会知道?他要会知道,他是圣人再来的,他不是凡人。所以我们今天遭遇到这个困难,这个困难真不好解决。在今天这个困境之下,我们很清楚、很明白,自度比什么都重要。帮不了别人的话要帮助自己,要成就自己,自己先到西方极乐世界作佛。什么时候这个地球上的缘成熟了再来,倒驾慈航不迟。佛菩萨度众生生生世世,不会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现在难得我们自己做个好样子给别人看,一个人看懂了,一个人得度,两个人看懂了,两个人得度,说要度多少人、影响多少人,做不到,那不是真的。所以,都必须要晓得。

  我们这一生,真正能影响三个、五个就不得了。你要知道,达摩祖师到中国来,单传了五代,就教一个学生,到惠能第六代才成就四十三个人,空前绝后。惠能大师之前,没有一个人有这样成就,之后也没有看到有一个人这样的成就。所以我们看到古大德,很多一生没有传人,这个东西是缘分,没有传人。没有传人怎么办?著书立说,用这种方法,把自己所学的写成文字流传给后世,也许后世有人遇到,认真去学,那就成为私淑弟子。这个例子在中国孟子开始的。孟子遇不到好老师,非常羡慕孔子,孔子已经过世了,但是孔子的书在,整理这些典籍在。他就完全依照孔子留下来的这些典籍,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他成功了,他的成就超过当年跟孔子在一起的学生。所以,中国后人尊称夫子为至圣,尊称孟子为亚圣。夫子自己亲自教的学生没有一个成亚圣的。这说明了,眼前没有好老师,跟古人学可以,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就变成古人的弟子,直捷承传他的,行!学《华严》,专学清凉大师的《疏钞》,一生锲而不舍,就是清凉的传人,就是清凉的弟子。

  我们学《无量寿经》,依照《无量寿经》,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谁的弟子?阿弥陀的弟子,不是假的。你能把这个经里面的道理参透了,破参就是参透,得到的是什么?解悟。解悟很好,解了之后就真干,真干就有证悟出现。不真干不行。这个真干决定是有智慧,有大福德、大智慧,他才能坚持,才能做到,如果没有真正看破、放下做不到。还有名利心,这个东西很危险,到将来什么?名利心不断在膨胀,膨胀到最后你就不能控制了,你就被它控制,中国古人所谓的是高名厚利,你就动摇了。今天是小的钱你不贪,你无所谓,如果今天有个人供养你一千亿,供养你一万亿,你动不动心?你动心,完了,你就毁掉了;今天有人去请你做部长,请你去做省长,动不动心?你动心,完了。现在人真的不要多,几千万就动心了,这怎么行!如何真的能把名闻利养从内心里面拔掉,这个人叫英雄豪杰。英雄什么意思?别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

  这些人我们遇到过,我们能了解,他为什么受不了名利的诱惑?他的修学不错,但是根不深。为什么根不深?他根本那个根是后天培养的,不是父母从胎教里头教出来的。后天自己读的这些古书,知道一点传统文化,讲得也不错,教得也不错,真的,他没有根,所以挡不住外面名利的诱惑,我们理解。今天找一个从小接受伦理教育的人,一个都找不到,你走遍全世界找不到一个。由此就可知,我们就能想到,一个人的变量就非常大,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必须名利摆在面前真不动心,这个时候才知道,没有现前的时候都不知道。这在个人来讲,我们的善根福德不够,对大众来讲,这社会大众没有福报。能出一个圣贤,社会的福报,国家民族的福报。众生没有福,就不会有这种人出现,不会有佛菩萨出现。

  所以,我们很想来帮助下一代。文化的复兴、正法的久住总得三代以后,我们这个两代的人非常辛苦,要营造培养的环境。这个也有福报,我们在前面讲的,缘分。我们真正有心去做,这是第一个缘分有了;第二个缘分是客观环境许不许可你,这第二个缘分;第三个缘分是有没有财力来支持你,有没有真正发心来学习的。那个学习的目标要是名闻利养,那就不会有成就。佛门里面,出家的,真的是有为名闻利养出家的,很多。大学毕业,他出家了,你要问他为什么出家?真聪明,这个行业好,名闻利养马上就得到。一出家、一受戒,马上就做住持,再要是能言善道,供养源源不断而来,寺庙就盖好了,富丽堂皇,清净庄严。周边伺候的人很多,像皇帝一样,他的同学们到他那里去都羡慕。我见过,我不是没见过。看准了这个行业,现在是享受,可是因果逃不掉。他不知道,他只看眼前,没有想到后果,甚至于因果他根本就不相信。确实有这些人,我这一生当中都经历过。要不是这经教,老师指的这条路子,对经教锲而不舍,没有一天离开,这些名闻利养在这里诱惑你,才能不动心。真难,真不容易!这是末后这一类往生的人,这一类往生的人要特别重视,这是净宗无比殊胜的一段经文。

  下面举的例子,「其人不专修净土,如智者、永明之类」。实在讲,智者跟永明他们都真修。智者大师是依《十六观经》修行,他往生的时候是用观想念佛往生的,永明延寿是持名念佛往生的。这两个例子举得不太好。「此论所见,更上层楼」,可惜就是举的例子不妥当。「盖经云住大乘者」,这几句话重要,「其心清净」,这些修行大乘的人,最后回向往生净土,他能够生的条件是什么?就是其心清净,这一句是往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经论上讲得很多,心净则佛土净,清净心多重要!无论修哪个法门,乃至于什么宗教都不信,一个读传统儒家这些书的人,读四书五经的人,能够坚守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世间善法。心地清净,临终有人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他要一下相信、接受了,必定能生。为什么?清净心,他临终的一念十念是清净心念的,这个决定得生。修学其它宗教,其它宗教里有圣人也有贤人,不能轻视。他们得到清净心了,要是知道净宗法门,有缘遇到,他将他自己的功德回向求生净土,清净心念佛,临终一念十念决定得生。这叫一心三辈。要知道,一心三辈不是一心下辈,这样才真正能够符合善导大师所说的,「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这才能讲得通。基督徒有没有可能上品上生?有可能,总在遇缘不同。

  阿弥陀佛太伟大了,西方极乐世界太殊胜了,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只要修到清净心,你仰慕极乐世界,想往生见阿弥陀佛统统可能。阿弥陀佛没有门户之见,阿弥陀佛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五逆十恶,忏悔、回心向善都能往生。真的,孔子所谓「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只要你能回头,只要你能改过就行了,你就是大善人。中国谚语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恶人忏悔变成善人,善中之善,他往生亦有可能上品上生。

  「其心清净,闻甚深法,即生信解,如是智慧猛利、信愿坚固之人」,听到这个法门,能信、能解,他有这样的智慧;有信、有愿,坚固的信心、坚固的愿心,这样的人,「唯智者、永明、中峰诸大老,方所堪能」,他们能当得起。《三时系念法事》是中峰禅师作的,禅宗的大德,临终念佛求生净土。他对于净土的认知,从这两句话就能证明,「弥陀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弥陀;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没有彻悟,这个话说不出来。永明念佛往生,这参禅的,肯定是上辈,他不会在中下。「既同智者、永明、中峰诸大祖师,又焉能位列下辈」,不可能在下辈,也不可能在中辈,肯定在上辈。「是故夏师会本」,夏莲居老居士这个会集本,「于三辈往生人后,专引《唐译》,另成一段」。这段经文前面说过,统统是唐译的,唐译的本子就是《大宝积经.无量寿会》。《大宝积经》是个大单元,释迦牟尼佛这一次是开了个大单元,这个单元里面讲了二十多部经。《无量寿经》也在这个大单元里讲过一次,我们称它作唐译。

  「以表常言之三辈往生外,另有一格,即慈舟法师判为一心三辈者也,此一心三辈,乃别有大人作略,超越常格,而得往生者。此之作略,即一心也」。这品经里面所说的「一念净心」,就是前面「十方佛赞品」当中「一念净信」,一念净心就是一念净信。「前云,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阿弥陀佛有这个愿,这一类往生的时候就是这一愿的成就。「今云,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定生彼国。前后呼应,同显一心与一念之旨」,净宗法门最贵的就是一心、一念。「此实净土法门之妙体」,净宗最贵的一心、一念,就是真心,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不是从外面来的。

  大乘教里佛常讲「真心离念」,真心没有念头。无念是不是真心?无念不是真心,无念是什么?无念是无想定。真心无念,但是一切明了,跟无想定完全不一样,无想定他没有念头,但是他什么都不知道,这个不一样。所以无想定他完全是无明,虽然一念不生,他什么都不晓得。佛法禅定不是如此,虽然一念不生,他样样清楚,像明镜一样,外面东西照得清清楚楚,一念不生。你要问他,他什么都知道;你不问他,他一个念头都没有。所谓的是「般若无知,无所不知」。

  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我们要很细心去体会他。释迦牟尼佛那当然是这样的,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他自己完全把它否定,他说他一生没说过一句话,要有人说他讲经那叫谤佛。这是什么意思?他真没有说过一句话。为什么?不起心不动念,说什么!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凡夫。不起心不动念,能说法四十九年,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大乘教常说的。从起心动念上来讲,他没说过,真的没说,可是从事相上来讲,他真的帮助很多人解决了问题,他说了很多。说了很多等于没说,那个说是什么?现在我们有一点明白了,反应。就像江本博士做水实验一样,水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是一种反应,就是感应。众生有感,他自然就有应。现身是应,说法也是应,反应,自然的,没有起心动念。这种反应我们现在知道是自性的反应,自性里头,这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无量智慧,具足无量德能,具足无量相好,所以他什么都能反应。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那个应就是反应,妙极了!

  这说明释迦牟尼佛一生都在那里做实验,他早就成佛了。《梵网经》上说得很清楚,这一次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他来了八千次。就好像舞台表演一样,舞台表演,你要问他,他有没有现相,他有没有说话?他没有现相,也没有说话。为什么?剧本那么演的,他必须要照那个去演,剧本叫他讲什么他就讲什么,完全不是他自己的。你就晓得,那舞台上表演的,他没有现相,他也没有说话。他那个话是谁说的?写剧本的人说的,他的动作、表态也是写剧本的人给他安排的,不是他自己。释迦牟尼佛这个感应他不是自己,众生,众生有感他自然就有应。

  像做水实验一样,它会看、它会听,它懂得人的意思。我看江本博士实验,他是用小瓶,里面盛水。那个小瓶是个小管子,大概粗细跟我们这支笔差不多,这样粗,长长的,里面装的水。看什么?写个字,贴在上面让它看,看它的反应。他说反应最好的是爱、感恩,这两个字的时候,水的反应图案非常之美。意念也是的,不写字,对这个水,我爱你、我感谢你,反应都非常漂亮;翻过来,我不喜欢你、我恨你,那个图案就非常难看。实验证明水确实它会看、它会听,它懂得人的意思。水是矿物,居然它具足了五蕴,它有色,就是物质现象,它有受、想、行、识,统统具足。在《还源观》上讲的就很清楚,《还源观》上讲宇宙的源起,一念不觉,自性里头、真心里头就变成一个妄心出来,这个妄心是阿赖耶。阿赖耶有三细相,第一个相,业相。业相是波动,或者我们讲频率,产生这个现象,它在动,动的速度非常快,一秒钟这个频率达到一千六百兆次,这个频率在动。动的现象里面就有受想行识,有物质现象,境界相就是物质现象,转相就是受想行识。所以,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同时发生的,这个频率我们称它作自然现象,宇宙就发生了。

  佛在三千年前,把这桩事情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他说人用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能力非常大,对外能够缘虚空法界,对内可以缘到阿赖耶,就是缘不到自性。为什么?自性是真的,它是妄的,妄能够缘妄,妄缘不了真。这就说明,第六意识有极限。现在被科学家证实了,科学家今天真的看到阿赖耶了,也观察宇宙的边际,边际看不到的。我们听到科学家的报告,研究宏观宇宙的,报告里面说,他们用精密的仪器观察宇宙,只能观察到全宇宙百分之十,还有百分之九十不见了。他这个报告我们一看就知道,那个百分之九十不见了,我们晓得到哪里去了,他不知道。佛经上说了,那百分之九十回归自性了。回归自性为什么看不到?因为自性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也不是自然现象,这三种现象都不是。科学研究要有对象,没有对象它就找不到了。这是宏观宇宙,第六意识,向外缘。

  向内缘只能缘到阿赖耶,现在量子力学确实缘到阿赖耶了,看到三细相,认为宇宙之间只有三样东西,能量、信息、物质,除这三样东西之外什么都没有。花花世界、芸芸众生,佛家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就这三样东西变化所作,基本就这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就是阿赖耶的三细相,能量是业相,信息是转相,或者是阿赖耶的见分,境界相是物质,是阿赖耶的相分。科学到这里到极限了,这佛说的,再就没办法了。现在知道物质现象怎么来的,搞清楚了,物质是心念变现的,心念是物质的基础。心念从哪里来的?他告诉我们,心念是无中生有。不能说他错,他讲得很有道理,可是要追问为什么无中会生有?他不知道。还是佛经讲得清楚。

  可是微观世界还没有到极微之微,这么小的一个物质现象里头它有世界,这科学家没发现,微尘里面有世界。世界没有缩小,微尘没有放大,微尘里面世界跟外面宇宙是一样的。这我们前面读过,普贤菩萨能进去,能入微尘世界,这个科学现在还完全不知道。其小无内,其大无外,无外之外科学看不到,无内之内科学不知道。要怎么样才知道?佛说了,唯证方知。怎么证?你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就证得了,它就现前。只要你有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你决定见不到它,你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你就见到了。无外之外、无内之内你全明白了。所以,科学家就差这一点,他已经达到,在佛法讲,明心见性的边缘,已经到了边缘,那一关没办法突破。那一关要放下,放下就真突破了,放下就叫成佛。大乘教里面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经上有句话叫「彻法底源」,一切万法的根柢、根源你才真的明了。这也是哲学跟科学的终极目标,他们想知道的。

  这桩事情,不能用心思去想,不能用言语来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些科学家,他们还是用言语,还是用心思,言语跟心思都不是真的,虚妄的,真心里头没有这个东西。所以用心思、用言语是决定行不通的,心思、言语可以到阿赖耶,可以到宇宙的边缘。这就说明,这一念净心、一念净信比什么都重要,这是真中之真。我们在这上面去努力,去认真修学,我们这一生真的会成就,真的会在一生当中证得大圆满。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你不求高它自然提升。如果用清净心,一无所求,往生的时候反而上品上生;一心想求上品上生,可能得到的是上品中生。为什么?他有求的那一念是个妄念,他还夹杂着那妄念在里头,不纯!一无所求,只有一念,我要见阿弥陀佛,我要到极乐世界,就可以了,决定得生,决定得见。

  末后念老说,「前后呼应,同显一心与一念之旨,此实净土法门之妙体。夏师之会集,慈老之科判,均契诸佛本怀,深显禅净不二,实大有功于圣教」,这是真的。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包括一些宗教跟学派,真正能够放得下的人都达到这个境界。这是真理,不分宗教、不分学派,放下就是,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能放得下,你听到净土法门,你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看看,去见见阿弥陀佛,那一念心就成功。为什么?那一念心跟阿弥陀佛、跟诸佛如来心心相印,一个心。

  末后这一段,「一心与一念,文异而实同」,一心跟一念在文字上不一样,而实际上是一桩事情,一心就是一念,一念就是一心。这个一念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念,一秒钟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这是一念;一秒钟有一千六百兆的念头,其中的一念,那是一心。「《教行信证》曰: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清净报土是阿弥陀佛的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的真因。所以《弥陀经》上对这句话是非常重视,一心不乱。真正念到一心不乱,往生净土不是在下辈,至少也是中辈往生。一心不乱有两种,理一心跟事一心,理一心,上辈往生,事一心,中辈往生。什么是一心?此地讲了,信心无二之心。无二是什么?没有一个妄念,有一个妄念就是二心。我们平常讲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什么?阿赖耶,阿赖耶、末那、意识这叫三心。二意,二意就是意识跟末那,末那叫意根,第六叫意识,这二意。六道众生所用的心都叫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妄心,妄心不可靠,它不是真心,妄心会变,真心不会变。所以只有法身菩萨那个心永远不变,为什么?他用真心。

  《华严经》圆教初住以上都用真心,那个心是绝对不会变的。十法界里面全用的是妄心,用的阿赖耶,十法界里面的佛都是用妄心。但是四圣法界用得正,为什么用得正?他是真正佛弟子,完全依照佛的教诲去做,确实正而不邪、觉而不迷、净而不染。三皈依非常适合于方便有余土,虽是妄心,用得正,六道用邪了,不正,见思烦恼把他扰乱了。见烦恼里头,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是说你的看法,你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你全看错了;思惑,贪瞋痴慢疑,这是你想错了。为什么?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五种见惑跟五种思惑完全没有。六道众生以这个是为自己的心,叫心坏了,错了!所以,就像《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你落在这五种见惑、五种思惑,不全是罪吗?「无不是业」,你在造业,你在造罪。所以,他的果报是轮回。你造的善业,好不好?不好。为什么?三善道是报,出不了六道轮回。你造恶业就更不好,你到三恶道去受报。

  所以佛法教我们修净业,修净业你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你还有个净,净也是障碍,所以你只能在十法界,在四圣法界。净是什么?分别,起心动念。在四圣法界里面,不分别了,分别断掉,你就升到菩萨、升到佛这两个阶层。有分别心,那在声闻、缘觉这两层;没有分别的话,就上面两层,菩萨、佛。菩萨、佛没有分别了,佛连分别的习气都没有了。菩萨没有分别,有分别的习气,佛连分别的习气都没有,分别习气没有就成佛了。但是佛有起心动念,能把起心动念放下,他超越了,十法界不见了,他就生一真法界。所以我们知道,一真法界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统统没有。但是有什么?有起心动念的习气,就是无始无明的习气。这个东西不好断,这个东西没有方法断,你不起心不动念你还有什么方法?有方法就起心动念了,那就往下堕落了。所以,这桩事情最后就叫随它去吧!别管它,时间长了自然就没有了。这叫无功用道,此处用不得力,随它自然,慢慢的就没有了。要多长的时间?三大阿僧祇劫。我们就知道,实报庄严土的寿命是三大阿僧祇劫。这叫无量寿,经上也说这是有量的无量。但是这个有量的无量跟无量的无量它是通的,无始无明习气断干净,他就入妙觉位,妙觉位是真无量,妙觉是圆满的回归自性,真无量。所以先在实报土里面是有量的无量,到最后就变成真的无量,那不是假的,它通的。所以,生到实报土就是圆教初住菩萨,我们就可以称他证得无量寿,不是假的。无始无明习气没断,他不是纯真,但是断了之后他就变成纯真,他真成无量寿。

  所以,「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一念净心,发这一念心是念佛,下面说「念于彼佛」,是用一念净心去念阿弥陀佛,「定生彼国」。这是真心,这个心念阿弥陀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肯定是上品上生。所以,慈舟法师讲这是一心三辈,这就能讲得通,不是统统生下品,他可以上品上生。「前后呼应,同显一心与一念之旨」。这个地方讲得很清楚,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就更明白了。这是实报土真正的因,生极乐世界是这个因,生十方一切诸佛剎土也是这个因。他不修净土的,他这个一心、一念得到,他就生,一般多半的都是生华藏世界,毘卢遮那佛的报土,他到这里去了。「而成地上之大士」,这个地上之大士是别教,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一心之不可思议殊胜功德于此可见」,这是勉励我们,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修一心,也就是一定要用真心去处事待人接物,用真心来生活,快乐,法喜充满,真心无碍。用真诚心来学佛,你才能真正契入佛境界,开经偈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你对如来真实义你能够理解,你能够体会到。心要是不真诚,体会不到,你体会多少那是你真诚心的纯度,万分真诚你就得万分利益,十分真诚你就得十分利益。在我们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说不断的这个真诚心向上提高,你对于经教,你遍遍去读,遍遍不一样,体会不一样。这个经念了几十遍,为什么现在才发现这些东西,过去读的时候为什么没发现?读的不是不认真,过去读了能理解,现在理解不一样。

  「又《信心铭》曰」,这禅宗的,「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这个四句话也说得非常好。这是什么?真的信心,真信了,真心去信,不是妄心。妄心,妄心二三了,就落到二三,二三就是阿赖耶识。不二,不二就不用阿赖耶识,法相宗讲的转识成智,转过来了。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四智,四智叫菩提。这是法相宗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那就是信心不二,不二信心。确实言语道断,为什么?它是真的,真的你没办法想它,你也没办法说它,说不出就是言语道断,不能用言语;后头心行处灭,不能去想象,你一想就错了。「非去来今」,去来今是三世,三世没有了。不但三世没有,十方也没有了,三世讲时间,十方讲空间,时间、空间没有了。这是真的,现在科学家知道,知道时间、空间不是真的。时间、空间这两桩事情,在《百法明门论》里头,它列入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类,空间是一类,时间是一类。不相应是什么意思?它不跟心法相应,不跟心所法相应,也不跟色法相应。前面是精神现象,后面是物质现象;换句话说,它不是物质现象,也不是精神现象,它跟它不相应。不是这两种,我们就称它为自然现象。所以,不相应行法是自然现象,它是个抽象的概念,它没有实体,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比物质、精神还假。非去来今就是超越时空,就这个意思。

  「亦表不二之信心,即不可思议之一心」。所以《信心铭》里面讲的一心,就是《无量寿经》讲的一念、一心,就这个意思。「是故一念净信,随愿皆生也」,这是真的,一点不假,什么时候想生都可以,一点障碍都没有。佛来不来接引?肯定来接引。你念头才一动,阿弥陀佛就知道了,你想来,马上就去接你。这叫生死自在,这叫了生死,生死了了,没有了。生死是假的,不是真的。

  「又《圆中钞》曰」,这幽溪法师讲的,「持名一心不乱者,因也」,这都是从《弥陀经》上说的,《圆中钞》是《弥陀经》的批注。持名一心不乱,因。「得一念者,约行成而为言也」,真正念到一念。「此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惑是烦恼,这一念它的力量能够伏住烦恼,「临终正念自然现前,往生净土必矣」。能够把烦恼伏住,这一念之力都在平常练得很熟,这是宗门祖师大德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是什么?是你的习气,你是凡夫。如果不起念头,你不是凡人,你是佛、大菩萨再来,才不会有念头,凡夫哪有没念头的!所以念头起灭是个正常的事情,不怕,怕的是什么?怕的是不觉,不觉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生,那就不好了。念头只能够才生,第二个念头,第二个念头就换成阿弥陀佛,换得快,马上就把它换成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什么时候念?有念起来你就念,没念起来的时候可以不念,用它来把念头伏住,不让它继续发作,得用这个功夫。有念的时候压它,伏住,没有念头的时候防止它,让它不发。念佛功夫纯熟了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这个力量伏烦恼;要是一心,一心是烦恼化解了,一心的力量就更大。

  事一心它的定力相当于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无明伏住了。理一心不乱的时候,这是三种烦恼统统断掉了。理一心什么境界?圆教初住菩萨境界,跟禅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同一个等级,理一心。那是真的转烦恼为菩提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我们这里讲,他上品上生。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是中品上生,中辈往生,不在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是这个地方所讲的一念之力伏惑,把烦恼伏住,没断,这是生同居土。所以临终,临终这一念,就是临终只有佛号,没有杂念,临终决定是阿弥陀佛自然现前。可见得功夫念得熟,已经养成习惯,在这个关头上不起杂念,只有阿弥陀佛出现,必定往生净土。

  「盖言,持名心无散乱者,因行也。能得一念,乃行成之果。」这句话我们要记住,念佛的人时时刻刻要保持心无散乱。如果心里还很散乱,就知道我们念佛的功夫不得力,功夫不得力,往生就没有把握。念了一辈子佛,最后不能往生,这种人是大有人在。李老师当年在世,常常提醒我们。台中莲社是他创办的,我认识他老人家,跟他见面,刚好是台中莲社十周年纪念,他在那里已经搞了十年,我跟他见面。可是很有成就,台中莲社的莲友有二十万人。老师常说,我们的莲友天天念阿弥陀佛,一万个念佛人,这讲莲友,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三、五个!什么原因?念佛的功夫没有能够把烦恼伏住,就是古人所说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这是非常严厉的警告。这个佛号不能摄心,那有什么用处!佛号的功德就是在摄心。

  这个里头有一个事实,真正觉悟的人、真正学佛的人,欲望要大幅度的下降。你的欲望不能减几分,你的妄念伏不住。要能把这些欲望降低,欲望要没有了,那就说明你得一心不乱,欲望没有了。在我们六道里头,欲望没有了的人生色界天,他不生欲界。你要晓得,生欲界天欲望没断,他生欲界。欲望要断掉了,他怎么会生欲界?六道叫三有,就是你有欲界的业,有色界的业,有无色界的业,这叫三有。欲界的有没有了,欲界里头的欲望没有了,你就决定不生欲界,不到极乐世界去,你到色界天去了。那很高,不错了!欲界有六层天,玉皇大帝是第二层,第一层是四王天,忉利天就是玉皇大帝。再往上去,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一层比一层淡薄。所以,欲还不能够淡薄,这是我们非常大的障碍。我们今天功夫不得力,这个佛号伏不住烦恼,就是欲望太多。所以我初学佛的时候,老师章嘉大师就是叮咛我放下、看破。这个印象非常深刻,他讲的次数太多了,常常嘱咐我要看破、要放下。

  「若得一念,则临终时,能伏诸惑。」这个一念,功夫并不是很高,说老实话,人人都可以做得到,这是什么?这功夫成片,不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很难。你看事一心不乱断见思烦恼,理一心不乱破根本无明,这个难,真不容易。若论功夫成片,那就是善导讲的万修万人去。功夫成片生哪里?凡圣同居土,就是我们学的前面这个一段,下辈往生,真能去得了!临命终时,能伏诸惑,「正念自然现前,定为往生之因」。这话说得好,我们读了,知道我们有分,我们只要努力,能做得到。如果真的做不到,我还有个方法贡献给诸位。美国不是拍了个「2012」的电影吗?你每天把它看一遍,你就会放下了。那个电影拍得很逼真,将来的灾难会不会是那个样子?我觉得非常有可能。为什么?科学家给我们做报告,说地球上有超级的火山,有十几个,大部分在海底。在陆地上有个最著名的,美国西部的黄石公园,这个大家都晓得,科学家做了好多次的报告,我们在网络上都看到,超级火山。这个火山要爆发,火山口多大?长四十五英里,记住,不是公里,是英里,宽三十五英里。如果它要一爆发,美国就完了,美国三分之二的土地就完了,它灾害的范围一千公里。火山灰上升二十公里,火山灰喷出来二十公里。我们国际上的航班,飞机,只能飞的高度是十公里,就是一万公尺,常坐飞机的人都知道。在火山灰的当中,你说这个多可怕。

  海底里面,这种火山一爆发,引起海啸,那要几百米高,有人告诉我,会引发六百米高的海啸,那还得了!这是科学家估计,非洲,非洲的北部,好像是靠近西班牙边界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群岛,活火山。这个火山要爆发,美国的东部就没有了。科学家估计,这个火山爆发会引发二、三百米的海啸,这个海啸扑向欧洲,欧洲就完了;要扑向美国,这大西洋,从非洲的边岸到大西洋大概八个小时。八个小时我们将这个海啸减成十分之一,它要是一百米的海啸,到美国就变成十米,两百米的海啸就是二十米,这个海啸扑到美国的东岸,东岸全完了。印度尼西亚前年的海啸是十米,这次日本的海啸也是十米。所以你就晓得,美国人那个电影,我觉得是预兆,那不是娱乐节目,不是开玩笑的,冥冥当中给我们的预兆。我们看到这个景观,能不放下吗?能不认真念佛吗?

  我们这个地区也不安全,有信息说,菲律宾有火山,印度尼西亚火山更多,到处都有火山,这些火山爆发很可能引起强大的海啸。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菲律宾的东岸,对我们好一点,要发生在西面,西面对面跟香港正对面,麻烦就大了!这是我们不能没有这个预感的。这些现象已经发生了,化解劫难只有念佛,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为什么?你看念佛念到一心,一心的力量太大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真正念到一心现前,清净心现前,就能化解问题,我们居住的地方就能够化解灾难。灾难不能化解,肯定会把它大幅度的减轻,不至于造成严重灾害。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

  「故本经曰:发一念心,念于彼佛,定生彼国」,这彼国是极乐世界,彼佛是阿弥陀佛。这个里面的关键就是一念心,或者我们简单的说,一念清净心念佛。这一念里头没有怀疑、没有夹杂,这就叫一念清净心,一念清净心就是真心。「又《弥陀要解》谓十念乃至一念往生,但约临终时,亦与此无违」。《要解》里面所说的,十念、一念往生,他是讲临终的时候,与此地讲的不相违背。「若于平时能发一念清净心,冥契理体,入于一念,则因此一念之力,临终必仍能有十念或一念也」。这话说得好,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平常,我们在平常,希望我们能够念到一念清净心。灾难来的时候我们以一念清净心念阿弥陀佛,祈求佛菩萨慈悲化解,真管用!为什么?那一念清净心跟佛菩萨通了,管用。在这个时候心不清净,还有怀疑、还有侥幸,试试看,看它灵不灵,还有妄念,那个心就不诚;不诚就不起感应,诚则灵,不诚就不灵。所以,灵与不灵不在佛菩萨,在我们自己,自己的心诚,决定灵验,决定有感应。希望我们努力,救自己,也救我们居住的这个地区,也救我们周边的这些国土。对自己的成就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自己在这一生当中确确实实能往生、能成佛。今天我们就学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四百一十六
下一篇:二零一一年讲于香港 四百一十八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