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妙法莲华经大意

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41

  日期:2011/10/7   阅读:    繁體   

 

妙法莲华经大意  (第四十一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02-0041

  第十三页后面「法师功德品」。

  【前文三根领解。】

  这一句是指前面所说的,上中下三种根性的人,都能够领悟、理解。

  【广及受持一句一偈。皆得授记。堪为人天模范。】

  这一句就指前面所说的,常不轻菩萨这个榜样。从常不轻菩萨我们就能够看出来,一乘了义的大经,受持『一句』功德就不可思议。到下面还有「常不轻菩萨品」。果真受持「一句」都能够蒙佛授记,这是实在不可思议。这一品品题是标「法师功德」,前面是讲法师。

  【此中随喜功德。已超凡圣。】

  这是说的『随喜』,「随喜」的功德已经不可思议,指前面「随喜功德品」。

  【若具足受持者。功德若何。明其已获六根清净。故系之以功德。】

  这是讲的法师功德,这个两品是连起来看。前面给诸位说过,如来灭后随喜弘经,这个功德几乎叫我们不敢相信。但是这是佛所说的,佛决定没有妄语;换句话说,句句真实。像《金刚经》里面所讲「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我们又怎能不相信!可是前面最重要的一句就是「能信自心」,这句非常的重要,能信就能证,所谓是「信为道元功德母」。如果自己发心『具足受持』,发愿弘扬这功德就不是随喜功德可比。在此地特别要注意到的,就是法师这个名词,诸位必须要认清楚,绝不是说出了家就是法师,这个观念是大错特错。出家如果不能具足受持发愿弘经,那不算法师;甚至于出了家,连随喜功德都不肯修,那更不算法师。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佛门里面称和尚、称法师是四众都可以称,这点我们现在很多人搞不清楚;唯独比丘、比丘尼这是出家众专称的,在家不能称。法师在家可以称,和尚在家也可以称,你们要是到李老师那去拜访,孔德成先生写的字送给他,题的款是「雪庐大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成我们中国的意思,就是老师,印度人叫老师就叫和尚,所以和尚就是老师。老师,出家也可以做老师,在家也可以做老师,男人可以做老师,女人也可以做老师,小孩也可以做老师。所以现在人,对于佛教真正是一无所知!

  你发愿弘经,具足受持发愿弘经,你就是法师。你自己愿力不足,别人发心弘法利生的时候,你能够帮助随喜,那就是前面一品讲的,随喜功德;你自己肯发心来做的话,那你就是法师。如果你要是做和尚,那比法师的功德更殊胜,再给诸位说,和尚还可以不必讲经,法师要讲经。法师是什么?教员。和尚是校长,校长可以不必讲经,我请一些教员来替我讲经,替我教学。所以校长不一定要自己教学,可是校长是主持教化。一个寺院只有一个和尚,住持称和尚,其余的都是法师,和尚不能有两个人,一个学校不能有两个校长。所以和尚叫亲教师,虽然没有上你的课,但是他是亲教师,为什么?所有授课的这些老师都要听他支配。所以整个教学的设计、构想是和尚的事情,教员不负责任。教员你叫我教什么,我就教什么,我只把这一门东西教好就行,他不负整个教学的责任。所以整个教学责任这是和尚。这和尚在家也可以做,在家你要是建立一个道场,建立一个讲堂,你自己有你的构想,我要弘扬哪一宗,或者弘扬大乘佛法,选哪些经典,请哪些人来讲,你就是当了和尚。你比法师还要高,这个功德是第一殊胜。所以像这些事理要明白,我们自己要直下承当,不要把弘法利生的事情,统统都推到出家人的身上,认为我们在家人没分这个错了。把最殊胜的功德给别人,自己不要,太谦虚、太客气;谦虚客气是需要的,但是在这个地方是应当当仁不让。我们自己要认真修学。

  这个地方有两句较量的话,说随喜功德已经超过凡圣,具足受持,受持里面一定有弘扬,这个功德如何?『明其已获六根清净』。这点诸位要知道,所谓功德就是「六根清净」,六根不净没有功德,我们可以说有福德,没有功德。福德跟功德要分清楚,功德是六根清净,是智慧增长这是功德;福德是人天福报,这里面差别很大。功德是无漏的,福德是有漏,我们现在有很多人搞不清楚,把有漏的福德当作功德,这是很大的误会。底下就说如果是这么个说法:

  【阿罗汉已得六通三明。】

  六根应当清净,为什么阿罗汉还比不上:

  【随喜功德。】

  实际上这个道理在我们讲席里头也常常说,阿罗汉的心量小,发心不相同。这个底下是从因果上说,阿罗汉在果地,持经的菩萨在因地。所以菩萨与罗汉虽然都是具足了『六通三明』,但是阿罗汉不发心弘经,清净虽然清净没慈悲,不慈悲。菩萨是清净又慈悲这不相同。阿罗汉:

  【耽着三昧。为果所缚。】

  就是他自己所证的九次第定,九次第定是很殊胜、微妙的享受,他在这里面去享乐,他不肯舍弃,所以被他的果报所束缚,他不得自在。孔老夫子在《礼记》里面也教我们,「安安而能迁」,这是菩萨精神。两个安就是身安、心也安,这多自在!身心都非常的安稳、舒适;可是众生有难的时候,你要把你的舒适生活要舍弃掉,要去帮助别人。这种事情有许多人他就不干,小乘人就不发心,他这个身心都得到安稳,不愿意舍弃,去管别人的事情。所以小乘人:

  【不肯净佛国土教化众生。】

  这八个字诸位要记住,小乘跟菩萨不一样地方,菩萨是愿意、乐意『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小乘人视这个为畏途,他害怕。但是我们必须要晓得,佛在一切大乘了义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心净则佛土净」,净则化已,不净谈不上化!所以自己清净才能够居尘不染,居尘不染而后才能够净化众生,这是一定的道理。由此可知,小乘人不愿意,他心就还不是真正的清净,楞严会上佛所讲的小乘人境界,「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你们想想小乘人净不净?不清净!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他内还有守,守就是执着。执着个什么?执着个灭法尘,他还分别法尘,灭法尘清净,他心里头有一个清净,他执着我的境界很清净,哪里晓得,真心里面净秽俱不可得,没有染净。他居然心里头还有个净,他染没有了还有个净,净就是他的障碍。因为他执着净,不肯舍这个清净,所以他「净佛国土教化众生」无量无边的功德他也做不到。这是小乘人之所以不能见性,没有见到真心,完全在妄心上用功夫。

  【持经者。始获圆因。未名得果。因心功德。尚与罗汉果齐。则知果上功德不可思议也。】

  『持经』,像佛在一切经里面所讲,「读诵受持,为人演说」,这叫「持经」,所以要读、要诵。读诵的方法前面跟大家讲过,看着本子叫读,离开本子叫诵,诵就是背诵,这在佛法修学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受是接受,持是保持而不失去,读诵是方法,受持是功德。受个什么?持个什么?给诸位说,受持的是戒定慧,是三学三慧,受持的是这个。因此读诵就是修戒定慧,前面讲过,在此地再给诸位重复提一次。初学的这个经还没念熟,当然不会背,所以你就看着本子读。读的时候不是叫你解义,如果你在这里面求解义那叫打妄想,为什么?你不会解。所以前面也曾经给诸位说过,佛经没有解,没有讲法,你不必求解,你老实去念。念就是修戒定慧,你专心去念,能背更好,心里面二六时中常常在读诵,读诵的时候你心里面就不起妄念,不起妄念就是戒律里头「诸恶莫作」。这种戒给诸位讲叫道共戒,你心在道上,什么戒都不犯,什么戒都清净。诵经典,经典是世出世间善中之善,所以你读经就是「众善奉行」。你看看,戒律不过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读诵经典把所有戒律都持得清净,这就受持精进。读诵的时候专心,专心就是修定,心里头没有妄念、没有妄想,一心一意在读诵经文,这就是修定。所有禅定的功夫不过如是!经文念得清清楚楚,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一个字不错,一个字不颠倒,一个字也不漏掉,这就是修慧。

  所以诸位要晓得,读诵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实在是妙极了。如果你一面读,一面在想这一句什么意思,这一段说得很好,那你戒定慧全都没有,那变成什么?变成世间人读世间书。所以修行人念经,跟世间人念书不一样,修行人念经他的目的是在修戒定慧。次第上修,因戒生定,因定开慧,这个修法一次完成。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知道这桩事功德利益无量无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都是用这个方法来教化众生。这样读诵久了;换句话说,你这个戒定慧渐渐有了基础,渐渐坚固,渐渐增长,这就是受持的功德。一切境界里面,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才稍稍动,经就提起来,所以经要熟道理就在此地。初学的人读诵经典利益很大,为什么?因为初学的人,你叫他念一个佛的名号、念一个菩萨名号,太短!念一个咒语太短,短怎么样?觉得力量不够,一面念一面打妄想,力量不够。如果受持一部经,或受持一部大经,那你一定要专心,为什么?打个妄想,经就念错。所以一定要全部精神贯注,你这个戒定慧三学才能修得成。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不太容易,对初学的人不容易。如果对老修行人来说,这个愈简单愈有力量,为什么?老修行的人心已经清净,所以一句、两句就能产生无量无边的效果。初学的人心是乱的,所以要以大经来摄受;老修行人心是清净的,一句佛号、一句菩萨号就具足一切功德。

  因此,我们要想想自己,如果自己根性利,什么叫利?心清净就是利,一听这个道理就明白这是利。怎么听都听不懂,怎么念也记不住,心里头乱糟糟的,这就是根性不利。不利最好是读诵经典,读诵经典我也劝过诸位,选一部经。一切经你可以多看,可以多听,但是我每天念的就是一部经,不要常常换,常常换你这一部经就念不熟,你就不能背诵。一部经能背之后,我们看看古人那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典型,差不多还要念三千部。你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法达禅师受持《法华经》,他自己讲诵《法华经》三千部。诸位想想,诵三千部,前面看着本子读那还不算,读到能背了,他已经从头到尾背过三千遍,一天背一遍差不多将近十年。人家有这样的功力,所以遇到祖师才能够言下大悟,明心见性。我们今天遇到佛,也不会开悟,为什么?心里头什么都没有,没用过功夫,怎么会开悟?这是讲的是「受持读诵」。

  为人演说非常重要,为什么?自己已经成就殊胜的功德利益,绝不能忘了众生,回向偈里「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为了报恩,救济众生苦难唯一的办法就是弘经。我们世间人不晓得这个道理,一切财物的救济,像经里面讲「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你只能养他的身命,而把他的慧命忽略。今天世界上有许多富强的国家,以美国为例子,全世界最富强的国家。美国人生活过得怎么样?从美国回来这些同学告诉我们,美国人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天天要吃安眠药、镇定剂,他一天不吃他一天就过不去,这是说明什么?说明富而不乐。富而不乐就比不上贫而乐,由此可知,精神的生活超过了物质生活。现在世间人迷惑颠倒,专门去追求物质生活,愈追求愈苦,苦不堪言。得不到苦,得到了还是苦,后来的果报更不堪设想,必须是真正觉悟的人,他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我们的列祖列宗教给我们什么?教给我们过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固然讲求,不是不讲求,但是是以精神生活为主,物质生活是为辅助,真正的晓得因果通三世。所以命里面是富贵的,过去世修的福多,这一世在物质上得到富贵,安于富贵;贫贱者过去世没有修福,也能够安于贫贱。他为什么能得到安?就是精神生活满足,物质生活欠缺一点,他也非常自在。这是西方人说实在的话,你怎么跟他讲他也不懂,为什么?他没有这个经验。换句话说,自古以来西方人就没有过过精神的生活,也可以说是他是物质重于精神。跟我们东方不一样,东方人是精神重于物质,这是在观念上不相同。

  唯有弘经普遍发扬真理,大家才会明了,才会觉悟到,精神生活是真乐。人生在世求的什么?就是求的安乐。真正的乐自由自在,无牵无挂这是真乐。如果一个人在生的时候,一生当中拼命去追求财富,这个人很可怜。他为什么活?他为财富活的,财富是他的主人,他是财富的奴婢!一生超不出财富的魔掌,你说这种人可怜不可怜?没有自己。所以求名的人被名的魔掌控制,求利的人被利的魔掌控制,几个人能够觉悟摆脱魔掌?名闻利养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求,什么都不求你就得大自在。那也许有人说,那我什么都不求,我什么都没有了。你就错了,你真正到什么都不求,你看看你会不会有缺乏?如果有缺乏,佛法我们也不要相信,因果定律可以推翻。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求干什么?你求,拼命追求也是这些,不求也是这些,那何必求!求多苦,为物所移;不求多乐,自己安然享受。所以一个觉悟的人怎么样?造福不求福,种因,因殊胜,果当然殊胜,这是一定道理;愚人追求果报,不晓得种因。财富之不缺乏,财布施;智慧、技能之不缺乏,法布施;健康长寿之获得,无畏布施。千经万论佛这样教给我们,我们为什么不信?为什么不肯去做?天天想去强求,天天去动脑筋、打歪主意,能求得到吗?求到是你命中有的,求不到你命里头本来没有,可见得得到、得不到与求无关,与你命有关,与求无关。佛法在说明这些道理,我们晓得这些道理,你才真正的放心大胆的去做它,为什么?理明,没有疑惑了,你的果报就愈来愈殊胜。

  今年暑假,这些学生们要求我给他们讲《了凡四训》。了凡居士就是最好的榜样,他得的果报是不是圆满的?给诸位说不圆满。为什么?当年云谷大师教他的时候,他还是半信半疑,半信半疑的照做,做得也不积极,也不认真,所以许的三千桩善事十年才圆满。可是十年他的命运统统改变,于是乎他就相信,所以后来愈做愈积极,变成有求必应。他求富贵、求功名、求长寿、求儿女没有一桩他没有得到,样样都得到。就是真正接受,而且是全家接受,这是个典型样子摆在这里给我们看。我曾经给诸位说,我过去有一个过去同事刘渊武先生,我跟他差不多有十几年失去联络,去年在圆觉寺讲经的时候,报纸上刊我们这个消息,他看到报纸打电话给我联络上,现在住在新店。他这一家专门修《了凡四训》,所获得的果报跟袁了凡居士差不多,有求必应。当年我们在一起时候,他的境遇苦不堪言,我送了他一本《了凡四训》,他就能够信受奉行,使晚年的时候整个改变。他现在还把我给他的《了凡四训》,供在家里做传家之宝,这是现前的了凡居士。就怕你不肯做,你不肯认真的做;你如果肯做,肯认真的做确实有求必应,千真万确的事实。

  这在佛法里讲叫小道,求的什么?人天福报,小道。佛教我们所求的大道,大道是「净佛国土教化众生」,这是大道。像了凡居士照这样去做、去修的话,你这个福报是一生,顶多再到来世。如果你要发心教化众生净佛国土,你的果报这就不可思议,经论里面说得太多。像迦叶尊者,在因地像我们这个程度一样,他供养一尊辟支佛一钵饭,就能够得九十亿劫不受贫穷的果报。这个话说来几个人肯相信?为什么供养辟支佛一钵饭会有这么大的果报?如果这钵饭要供养一个持经,就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的人,这个的果报比供养辟支佛的果报还要大,你相信吗?道理在哪里?就是因为辟支佛度化众生,你供养他就是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自己虽然不能弘化,但是能够请他住世弘化,你随喜功德,所以这修的是随喜功德。辟支佛教化众生不如菩萨,为什么?菩萨是主动的,辟支佛是被动,他不主动发心,所以这小乘人。别人请他他教,你发心跟他学他教你,他不来找你;菩萨是主动发心,作不请之友。所以你供养菩萨的功德,超过了阿罗汉、辟支佛,这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持经者,始获圆因」,「始」是刚刚开始。但是诸位一定要晓得,持经就是受持戒定慧,就是受持的一心不乱。一心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就是一心,三学三慧与一心是一不是二。受持的是什么?受持的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里头戒定慧统统具足。这样的人弘经教学,所以这一开头他得的因是圆因,圆满的因。由此可知,我们如果要是疏忽,不在一心上用功夫,咱们怎么修,因不圆。所以这是一乘了义大法,圆顿菩萨修的因,是圆因,这个功德就殊胜!没有结果,还没有到果地,在修因,刚刚开始修这个圆满之因,他的功德已经就跟阿罗汉相等,与辟支佛就相等。由此可知,菩萨在圆教讲是什么地位?六信、七信的菩萨,没有到圆初住,六信、七信的菩萨。如果在我们净土法门里面来讲,我们可以这样说功夫成片的菩萨,还没有到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与阿罗汉齐,没有,只是功夫成片这个法师的功德就不得了。记住,法师通在家、出家,不要一听到法师是出家人,我们自己没分,那你自己颠倒,自己搞错了。你本身可以发心当法师、当和尚,和尚、法师都不必出家。好,下课。



上一篇: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40
下一篇:1981年讲于台湾圆觉寺 42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