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无量寿经

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一百九十三

  日期:2011/7/17 16:47:28   阅读:    繁體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九三集)  2010/11/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9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二百二十五面第六行,从《净影疏》看起:「《净影疏》曰:法藏自说己愿,令诸菩萨学之同发」。我们底下一句也念下去,「又《会疏》云:菩萨闻之,自发勇猛心。彼既丈夫,我亦尔。彼发妙愿,我不尔乎?故能缘之满足大愿也」。前面法藏菩萨将极乐世界建成之后,去看他的老师世间自在王如来。老师当然知道,不说也晓得,妙觉位的佛果没有一样不知道,所以就劝他赶快把这个事情向大众宣布,令大众欢喜,也令无量众生得到殊胜的利益。这个利益确实是真实的,大乘教里面常说,「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无论是看到、是听到,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有缘了。大乘教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你听到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的像,这都有缘。所以世间自在王佛这个劝导用意非常之深,也是帮助阿弥陀佛普度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剎土里面六道的苦难众生。这个缘结得无比的深广,所以大众听到,特别是菩萨众,也都学法藏比丘大愿大行。

  今天这段文是念老引用《净影疏》里面一句话,「法藏自说己愿,令诸菩萨学之同发」。因为菩萨都发了四弘誓愿,四弘誓愿第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愿发了,怎么个度法?必须要跟阿弥陀佛携手合作,才能普度众生。不但菩萨发愿,诸佛如来也不例外,从什么地方看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普度众生,没有不讲《无量寿经》的,没有不讲《阿弥陀经》的,讲这部经就是帮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诸佛都参与了这个大会,这是世出世间法稀有无比殊胜的法会,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会疏》说得清楚,你看菩萨听到了,听到法藏比丘这个报告,自发勇猛心。这菩萨听到了,他要发勇猛心。你看看法藏比丘做到了,他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能做到?所以彼既丈夫,我亦尔。彼发妙愿,我不尔乎?我能不发吗?就这个意思。他发了,我能不发吗?故能缘之满足大愿,就是「满足无量大愿」,经文上这句话是指能满足一切志愿。

  下面,「又《往生论注》云:满足往生净土一愿,即一切志愿悉满足。故云满足无量大愿。」这句话非常重要。《往生论注》是昙鸾大师作的。后面这句,「和盘托出诸佛心髓」,就是一丝毫不留,全部端出来了,这里面的意思深广无有边际!十方世界的众生,包括我们在内,我们如果真正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大乘里面所说的参透了,你能够不发愿往生吗?发愿往生就是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就是此地这些祖师大德们所说的话,只要生净土,就一切愿全圆满了。阿弥陀佛是我们的代表,四十八愿,往生到极乐世界,这四十八愿就圆满,阿弥陀佛的愿圆满,我们生到净土的时候,我们这个愿也圆满。所以我说的是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他四十八愿圆满,我们四十八愿也圆满,所以叫满足无量大愿。四十八愿统摄一切菩萨的弘愿。「法藏菩萨五劫精勤求索之大愿,祗为众生能真实发起往生净土之一愿」。所以我们一心发愿求生净土,这一愿心就是诸佛菩萨圆满的心愿,四弘誓愿里面第一句所说的「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发这一愿,它就圆满了,何等的不可思议。《华严经》上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诸佛如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法界虚空界,众生有感,他们就应。感应的目的众生不知道,佛菩萨清清楚楚,只有一个目的,劝导一切众生万缘放下,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一个总的方向、总的目标,只要往生净土,你就得大圆满,这个意思在这里说出。

  下面念老说:「故我辈末世凡夫」,这讲到现前我们同学这些大众们。「但能满足此一愿」,这句关键就是满足这两个字。什么叫满足?真往生是满足,没往生那就没分。哪怕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也满足无量大愿。阿弥陀佛的无量大愿,诸佛如来的无量大愿,一切诸佛剎土里面法身大士的无量大愿,你一往生全圆满。往生这个事情难不难?我们现在知道,一点都不难。为什么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那么少?早年我跟李老师学经教的时候,老师常讲。台湾台中莲社是他老人家创办的,莲友几十万人,老师很感慨的说,我们的莲友们,台中莲社的,一万个人当中,真正往生的三、五个人而已。这什么原因?对这个世间情执不能放下,烦恼习气不能放下,还有所贪恋,所以不能都生净土。像善导大师讲的「万修万人去」,那人真放下了,放下就成了。「即与弥陀大愿相应,便入一乘愿海,便与弥陀大愿同体,故云即是满足无量大愿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要问为什么放不下?说实在的,是对于西方极乐世界了解得不够,认识不够。如果真的搞明白、搞清楚,哪有不放下的道理!

  我学佛,第一次跟出家人见面,章嘉大师,第一次跟出家人见面,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他告诉我的,「看破放下」,这是契入佛境界的秘诀。头一天就告诉我。当时年轻,没有接触过佛法,听了这句话似懂非懂。二、三十年之后,这句话才真的懂得,真搞清楚,他没有欺骗我。凡夫学佛,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看破放下,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帮助你再看破,就这两个法子相辅相成,你能达到究竟圆满。这个法门也不例外,也是看破放下,「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看就简单的八个字,发菩提心是看破,菩提是智慧,对这个世间不再留恋,不再执着;一心念佛就是放下,放下万缘,一心专念。念多久才能往生?《弥陀经》上告诉我们,最少的一日,若一日,这成就了;最多的,若七日。这个七给诸位说,不是数目字,我们现在都把它当作七天,打个佛七,七天,实际上它不是数目字。一二三四五六是数目字,第七不是数目字,第七是活的,圆满。这七是说什么意思?说四方、上下、当中,这是个圆满的意思。那就是时间长短在你自己决定,不在别人,什么时候真放下,什么时候就成功。念佛对这个世间还有牵挂,还有情执,那你就去不了。你把这个东西放下那一天,那就叫第七天,第七天是这个意思,彻底放下就叫七。

  「何等方便,何等直捷,从果起修,直趋究竟。不可思议,净土法门」,这几句话重要。八万四千法门里头找不到这样方便法门,决定找不到,只有这一门。直捷,你看从一品烦恼都不能断的凡夫,能够在一生当中成就,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虽难信,它容易修行、容易成就,什么原因?这里两句说出来,从果起修。阿弥陀佛是果位,它不是因,以弥陀之果觉做为我们的因心,因果不二,弥陀是自性弥陀,净土是唯心净土。弥陀净土从哪来的?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大乘教里头常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可以做证明,不离自性,诸佛如来也不离自性,饿鬼、地狱也不离自性,全是心现识变。这个法门是从果起修,直趋究竟,究竟是《华严经》上讲的妙觉位,确确实实是究竟圆满,这不可思议的净土法门,不容易遇到,稀有难逢!「第五至心精进」我们就学到此地。我们接着看,这是《无量寿经》里最重要的一部分:

  【发大誓愿第六。】

  这就是世间自在王劝法藏比丘向大众宣布,这是报告的全文,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转述。在没有学习这一品全文之前,黄念老批注前面有介绍,将这一品全文大意做一个介绍,这非常好,很难得。这也是属于批注,我们看:「本品乃法藏菩萨遵佛明训,于大众中宣说所发殊胜大愿」。他发的什么愿,这就给我们宣说出来了,宣说出来,这是著名的四十八愿。「此大誓愿,妙德难思」,这句话是总品,不可思议,为什么?这个大誓愿不知道帮助多少六道众生的凡夫一生成佛。所以阿弥陀佛被一切诸佛称之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道理就在此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经教都不能跟这部经相比,《华严》、《法华》也比不上,佛门第一经。不但说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说的佛门第一经,它是在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剎土里面第一经,你遇到其它法门,你这一生不一定能得度,你遇到这个法门,决定得度,决定成佛。问题就是你愿不愿意,你能不能够依教奉行,果然能依教奉行,你就成就了,决定不是假的。

  「如《甄解》曰」,这是日本,日本人对于《无量寿经》的学习,实在讲超过中国,他们的批注有二十多种。《无量寿经》在中国古大德里批注只有两种,这个原因前面讲得很清楚,这个本子流传到中国很多,翻译有十二种翻译,现在十二种的译本有七种失传,《大藏经》里面保存的现在有五种。这五种本子,五种都读确实有困难,因为在过去印刷术不发达,没这么方便,五种本子不容易找到,受这么大的限制,所以这才有会集的必要。这个会集本出来之后,我们相信《无量寿经》在中国会普遍的被大众认知,认真学习。《甄解》说:「四十八愿功德成就,而归一正觉,正觉之体,即是南无阿弥陀佛也。是名弘誓本乘海,亦名悲愿一乘。此乃弥陀正觉功德也。正觉功德不可思议者,由誓愿不可思议。」我们就看到此地。四十八愿的功德成就归一正觉,这一正觉是无上正等正觉,这个省略了,就用正觉两个字。无上正等正觉是妙觉位,只有妙觉才称无上正等正觉。你看看《华严经》上,从初住到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都称为正等正觉,没有无上;阿罗汉、辟支佛称正觉,这是小乘,没有出离十法界。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阿罗汉跟辟支佛是在下面两层,上面还有菩萨、还有佛,那他们是算哪个阶级?阿罗汉是小乘,辟支佛是中乘,菩萨跟佛是大乘,十法界里头的。初住以上不是大乘,叫一乘,一正觉,这要知道。

  一正觉,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成无上正等正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称为无上正等正觉,不过这里面还有一点差别,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碍不碍事?不碍事,一点都不碍事。要知道无始无明就是起心动念,初住菩萨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所以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是平等的境界,没有丝毫差别,完全平等!我们到下面这个愿文里面全都看到,极乐世界没有一样不平等,连相貌都平等,相随心转。我们这个世界上,相貌为什么不一样?心想不一样。如果这两个人心想非常接近,他的相貌就很接近,相由心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相貌就是一个相貌,跟阿弥陀佛一样,为什么?大家心里所想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所以每个人相貌完全相同。那一品无始无明习气断尽,他证到妙觉位,妙觉位不住在实报土,妙觉位回到常寂光去了。所以实报庄严土那个地方,在那里修行的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住的是真的净土,一真法界,所以归一正觉。同居土、方便土也归一正觉,这不可思议,这到后头愿文我们都会看到,真正不可思议。正觉之体就是佛的名号,六字洪名,这个六字,南无就是皈依的意思,皈依阿弥陀佛。皈是回头,从迷惑颠倒真正觉悟回过头来依靠阿弥陀佛。这靠定了!你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自己不知不觉也变成阿弥陀佛的化身。这就是是名弘誓本乘海。海是比喻这个誓愿深广没有边际,本乘就是一乘。阿弥陀佛的愿不是希望你到极乐世界去作阿罗汉、去作菩萨,不是的,你到西方极乐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也叫做悲愿一乘,悲是大悲,怜悯一切众生,这是此乃弥陀正觉功德也。

  下面说:正觉功德不可思议者,由誓愿不可思议。「是以《行卷》以卅六句叹誓愿不可思议。以彰」,这个彰是彰显的意思,我们所谓宣扬,让大众都知道,「正觉功德广大」。这段文节录在下面,「文曰:敬白申一切往生人等」,这个话是对往生极乐世界的人说的,当然也是对真正想发心求生极乐世界的人,对他们说的。这申是什么意思?我们用现在的话说,郑重申明,这申就是申明,郑重申明,详细说明,就这个意思。对一切往生人等,对他们郑重详细的来说明。「弘誓一乘海者」,这是说一切众生平等成佛,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要晓得,十方世界每个世界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极乐世界每天有多少人去?无法计算,太多太多了!到那里去干什么?到那里去全都成佛了。这是何等庄严之事,人间天上的盛事没法子跟极乐世界相比,一般人不知道。

  底下这句说得好,「成就无碍无边最胜深妙不可说不可称不可思议至德」。我们讲功德,至德是什么?究竟圆满的功德。所以往生到极乐世界,你就证得大圆满!下下品往生都是,你说这个事情多难!菩萨修到这个境界,那要修到哪一劫?无量劫的修行。可是在这个法门里头,很短的时间你就成就了,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我们亲眼看见过。我看到一个三天往生的,真的不是假的,在美国看到的。华侨周广大先生,开面包厂的,得了癌症,医院里面宣布他已经没有法子治疗,让他家人带回家去好好照顾他,寿命只有一、二个星期,癌细胞已经扩散,非常痛苦。他一生没有宗教信仰,家人在这个时候,所谓病急乱投医,到处求佛拜神,看看有没有奇迹出现。那个时候我们在那个地区有一个佛教会,华府佛教会,他找到我们。我们同修也不错,去了几个人帮他助念,就劝告他,跟他讲解这个世间太苦,你现在病到这个样子,好是不太容易,就劝他求生极乐世界。这个人有善根,听了之后他不反对,他就接受了,告诉他的家人,不要想着给他治好,统统念佛帮助他往生。所以家人也就听话,一家人给他念佛,念不到半天,他就感觉到疼痛没有了,感到很奇怪,他那个病很痛,痛苦,痛苦没有了,也不需要打吗啡这些东西,都不需要。他自己也跟着大家念,三天佛来接引他,《弥陀经》上若一日到若七日,他就是三天,没有宗教信仰,真的走了。走了之后,全身柔软,瑞相稀有,给我们念佛人做证明。他对极乐世界这些状况他并不了解,他在那个时候是没办法,除这条路没有第二条路好走。这是宿世的缘分在这个时候成熟,一接触就相信、就接受,就真的发愿跟着大家一起念佛,符合《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他到极乐世界,他才真正晓得成就无碍无边最胜深妙不可说不可称不可思议至德,他到极乐世界他就知道了,殊胜稀有!

  下面说,「何以故?誓愿不可思议故」,我们学了这一品经文你就完全了解,真不可思议。「悲愿喻如大虚空,诸妙功德广无边故」,阿弥陀佛的慈悲是真的,不是假的,慈悲遍法界,用虚空来做比喻。诸妙功德广无边故,功德上加个诸妙,诸就是无量无边的功德。妙是什么?妙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些功德就现前,不但现前,得它的受用。功德从哪来的?自性里头本来具有的,不是从外头来的。就是《华严经》上佛所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个德就是这里讲的功德,相是相好。无量无边的相好全是自性本有的,不要向外求,向外求求不到,所求的都是相似的;换句话,是假的不是真的,真实功德是自性里本有的。

  如果我们真的肯定这句话,对佛说的这句话一点都不怀疑,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把什么样的功德都放下。为什么?这句阿弥陀佛是我们功德宝藏里头的一把钥匙,我能够把自性本具的智慧功德统统开发出来,不靠别的。这法门难信,真难信。所以多少人念佛还要修积一切功德,其实修积那些功德,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才知道那是白费了工夫,原来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所看到的、所接触到的、所享受到的功德,不是你所修的,你修的那个完全用不上,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自性本具的那才叫妙!我们怎么修也修不出来,什么都是现成的,不要到外头去找,我们心就是定的。心定,心里没有妄想分别执着,那个心多自在、多圆满,这是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

  「大车」是比喻,「乃至犹如大风」,这也是比喻。大车是什么?可以普度众生,大车装的人多。风是比喻自在,风没有障碍,在空中流动没有障碍。「普行世间无所碍故」,大风是比喻没有障碍。「能出三有系缚城」,三有就是三界,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有什么?有因有缘,有因有缘下面就有果报,所以三有就是六道,说能出三有系缚城就是能出六道轮回。「乃至开显方便藏」,这还得了!藏,从事上来讲,我们今天讲的《大藏经》,也就是一切诸佛所说的经藏。为什么叫方便?诸佛应化在世间,应机施教,没有定法,他所现的相也没有一定的相?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这叫方便;应该给你说什么法门,他就给你说什么法门,没有定法可说,为什么?根性不相同。这些诸佛、法身菩萨他们很厉害,他跟你一接触,你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事情他全知道,所以他能观机。过去生中你学习什么,他所教给你的,肯定跟你过去所学的相应,为什么?你很欢喜接受,很喜欢学习。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统统叫方便藏,善巧方便才能普度众生。方便没有离开真实,从真实里面所开出来的方便,以善巧的方法诱导你入一乘。

  像前面昨天我们学习的,《法华经》上的一段「会三归一」,世尊教学的善巧,你看先教小乘,你容易学,先给你讲大乘,你听不懂,你没兴趣,十二年的栽培,阿含十二年。给你讲方等,方等是大乘的初级,八年的教学。方等加上阿含二十年,在释迦牟尼佛会下学了二十年,不错了,佛给你讲大乘能接受。大乘是什么?般若,二十二年,世尊一生教学四十九年,你想想看般若二十二年,那就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里头最主要的课程是般若。般若给你讲真话,真话讲些什么?「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二十二年就说明这桩事情。你真搞通,不就放下了!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还有什么好执着的。你这一放下就一乘,会三归一,《法华经》教你证,亲证无上正等正觉。

  《法华》是一乘,《华严》是一乘。隋唐时代祖师大德们公认的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一切经,一乘经三部,《华严》、《法华》、《梵网》。《梵网》没有传到中国来,没有传过来,传过来只有一品,就是「梵网菩萨戒品」,就这一品,完整的经没到中国来。一乘里面还有一乘,这也是隋唐时代祖师大德们发现的,这个一乘是什么?这个一乘就是持名念佛,往生净土。他们说出来有根据,不是随便讲的,《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再看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就完全明白了,善财是文殊菩萨的入室弟子,传法的弟子,不是普通人,他所学的、所修的肯定是跟老师相同的。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文殊、普贤都发愿求生净土,那善财还能例外吗?所以他在文殊会上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也就是证到初住的位置,这超越十法界。文殊菩萨打发他去参学,介绍他第一位善知识,吉祥云比丘,那是初住菩萨,他没有初住这一个等级,他就见不到初住菩萨。所以,我们看到善财参访那个善知识他是什么地位,就知道善财是什么地位。吉祥云比丘修什么法门?修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第一个,第一个表法,中国跟古印度是相同的,所谓先入为主。再看最后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一头一尾,不就清楚了吗?《华严》到最后修什么法门?修念佛求生净土,这还得了,这给我们多大的启示!

  我们这些人,我自己本身就是的,不是上根人,中下根人,自己以为自己想的都是正确的、都是对的,绕了好大的圈子,走了多少冤枉路,二、三十年之后才相信净土法门。以前不相信,老师劝我,我不反对,但是我还是不学。我怎么相信的?我讲《华严经》相信的,《华严经》讲了一半,有一天突然想到文殊、普贤修什么法门,善财童子学什么法门。因为我那个时候讲《华严经》是八十跟四十同时讲,一个星期讲三天,两天《八十华严》,一天《四十华严》。也讲了十几年,讲了一半,突然想到这个问题,查,一查后面,看到这个经文真是寒毛直竖,怎么文殊、普贤统统都是求生极乐世界?再细心去看善财童子。你看我讲《四十》讲了一半都没有发现到,跟着古人批注讲,没有看到这个事实真相。再仔细去看才明了,才恍然大悟,这个表法开头是净宗,最后终结也是净宗,然后才完全了解当中这五十一位的参学,才懂得经文最后「恋德礼辞」的意思。恋德礼辞什么意思?我参访这个善知识,听他报告、叙说他自己修学的法门,我完全懂得了,感谢他,这是恋德。我在他这里受教育了,我感谢他。礼辞是什么?我不学他这个法门,还是念佛法门,一句佛号念到底,你们这些东西是八万四千法门,我都知道,我都不学,我就是老实念佛修这个法门,辞是这个意思。才搞清楚、搞明白了,字字句句含义很深很深。所以才晓得文殊、普贤、善财原来都是一句弥陀念到底的。所以,《华严》、《法华》这些一乘经最后都归到《无量寿》,《无量寿经》那是一乘里面的一乘,我们总算把这部经搞清楚,认识它。不认识学起来有困难,认识之后就方便了,死心塌地。

  还讲其它的经,那是什么?现在佛法衰了,大乘八个宗也是虚有其名,每个宗派都没有真正修行人。黄念祖老居士跟我讲得很多,在中国流行的,实实在在到现在只有三个宗派,禅宗、净土宗、密宗,天台、贤首没有人了,其它的更不必说了。而真正能成就的只有净土,念老告诉我,他跟虚云老和尚学禅,他也学密,都不能成就。最后往生的时候告诉我,每天念佛号十四万声,追顶念佛,佛号不断,一天十四万声,他念佛走的。我们如果说有缘,其它宗派是应当要帮助,为什么?都是方便接引。但是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到最后成就一定是念佛,不念佛不能成就。如果是不念佛的话,修学一切法门,都是现在所讲的佛学,说得清楚一点就是佛学知识,搞这个东西不是智慧,他放不下!真放下了,那是智慧,放不下是知识,知识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智慧才能出,智慧才是真正的方便藏。「良可奉持,特可顶戴也」,这个奉持就是依教奉行,特别可以顶戴的,这顶戴是放在头顶上,尊崇的意思。这段是把弥陀的本愿功德做了简单的介绍。

  下面需要说明的,「至于愿文多寡,诸译颇有差异」。通常我们讲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康僧铠的译本,曹魏时代,三国,曹操是魏,是那个时候,康僧铠住在魏地翻译这部经,所以称之为《魏译》。在五种,就是现在保存的五种原译本,这个本子流通最广。我在早年学过,用康僧铠的本子,这个本子里面是四十八愿,所以大家习惯都知道四十八愿,其实它这五种原译本里面,愿文多寡并不相同,有二十四愿的,有三十六愿的,这个地方给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汉吴两译同为廿四愿。且经中明言便结得二十四愿经」,经文上有这么一句话,《宋译》本则为三十六愿。魏译唐译这两种是四十八愿。「至于《后出阿弥陀偈经》」,这部经上有「誓二十四章,可见二十四愿于诸经中实居多数」。讲到二十四有三种,讲四十八有两种,三十六有一种,所以二十四它还是占多数。「但世间流通者,只是《魏译》。故世人熟知四十八,而罕闻二十四愿也。」现在这个会集本它是以二十四为纲,四十八为目,所以二十四章,总共四十八愿,两面都兼顾到了,这是会集的善巧。

  下面说,「且汉吴两译虽同为廿四愿,但内容亦甚不同」。从这些地方我们能够想到,这部经肯定是释迦牟尼佛在世多次宣说,才会有这种情形。如果他只讲一次,一个原本,无论什么样的人去翻译,这个愿文总不能够搞错。从这些地方我们能够理解古大德的想法,这部经是世尊多次宣讲,何况失传的还有七种,我们没见到,那里头还有没有差别就不知道了。《无量寿经》在中国总共译本十二种,从汉朝到南宋八百年间,翻译十二次。我们相信,从译本上来看,相信不是一次说的,释迦牟尼佛多次宣说。这个情形很少,世尊当年在世讲经只讲一遍,没有讲重复的,唯独这部经重复讲多遍,古大德判它最少是三次。你看二十四愿、四十八愿、三十六愿,至少是三次,要不然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差别。再细看,你看二十四愿两种,二十四也不一样;四十八有两种,那四十八也不一样。这就是证明佛曾经多次宣讲,多次宣讲一定是非常重要,因为这部经才是诸佛如来圆满功德。

  这个地方举出例子,你看这个例子太重要了,「《吴译》第二愿为使某作佛时,令我国中无有妇人。女人欲来生我国中者,即作男子」。你看他有这一愿,国无女人愿。译文又是「诸无央数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来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水池莲花中化生长大,皆作菩萨、阿罗汉,都无央数。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你看这里面有莲花化生,国无妇女,有这两愿,这两愿其它的本子里面没有。你看《汉译》没有,其它诸译也缺。「由此可见,诸译差异之甚」,像这个都是不应该有问题的,那可见得决定不是同一个原本,传到中国来的不是同一个原本。那就说明不是释迦牟尼佛一次讲的,就证明佛当年在世多次宣讲。「且汉吴两译虽同曰廿四愿。但实际内容,则不止廿四」。你看《吴译》,刚才我们念的第二愿为例子,它里面就有三个,就有三愿,所以它一愿当中实在是具有「国无妇女」,这是一愿,「莲花化生」,就是畜生也能往生,蜎飞蠕动这些小动物叫畜生道,畜生道也能往生,生到极乐世界都是作菩萨、作阿罗汉。

  第四,「菩萨、阿罗汉无量等,精要胜愿」,就是这一愿里面它包括有四愿在里头,「准是可知,所谓廿四愿,实不止廿四。据诸《后出阿弥陀偈经》誓二十四章之经文。可知弥陀誓愿实为廿四章,非仅廿四愿也。」这个说法很合逻辑,合理,我们能够相信。至于魏唐二种译本都是四十八愿,但名为四十八愿,「实际则不足四十八」。你细心去观察,「例如《魏译》第廿九愿」,二十九愿是这样说的,「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那他第三十愿,这个经文是「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实则此两愿祗有广略之异,第三十愿只是第廿九愿之补充与引申而已」。换句话说,这两愿可以合并成一愿。

  「《唐译》中第廿九与三十愿,亦与此同。更有进者,魏唐两译均缺国无女人及莲花化生之愿。可见魏唐两译之四十八愿,并未圆具诸愿。」细看这些愿文,里面有很大的差异。至于汉吴两种译本,「则缺十念必生之根本大愿」,十念必生这个愿太重要了,让我们修净土的人在这个地方才真正建立了信心,对于净土才肯定我们这一生真的是有分,不再怀疑了,这是我们能不能在这一生成就,关键!所以这一愿,古今的大德都非常重视,叫根本大愿。可见汉吴魏唐宋这五种译本,「均非无量寿经之善本」,所以以前要读《无量寿经》,你要不把五种本子全读,你就会有缺失,漏掉的。五种本子都念又相当困难,五种本子不好找,连王龙舒居士会集《无量寿经》,他只看到四种本子,《唐译》的他没看到。这样身分的人,大富长者,在那个时候会集他也晓得有五种本子,这本子没找到,那是个遗憾,因为《唐译》本子里面有一些是前面四种里头没有的。

  「是以会集诸译,广撷众长,另成会本,实不容缓也。」所以王龙舒居士,宋朝人,第一个做会集本,由于他没有看到唐本,唐本就是《宝积经》的无量寿这一会他没有看到。所以前清魏默深居士第二次的会集,他是五种本子都看到了,这个会集超过了王龙舒,比王龙舒的译得好,但是流通不广,知道的人很少。龙舒的本子出名了,流通得多,大家都看到。魏默深的本子也有问题,印光大师批评过他。头一个大问题,取舍不当,这是大问题,该取的、重要的他没取,不该取的他也节录不少。还有的时候,这是古人的一个忌讳,里面有一些文字他改动了,翻译经的时候自己可以用自己意思,会集不可以,一定要原文,决定不能改动人家一个字,你才能取信于大众,这是会集决定不容许的。所以才有夏莲居第三次的会集,这一次会集,前面两种的毛病都改正过来了,而且用的时间长,夏老会集这部经用了十年时间。三年完成初稿,又经过十次修订,总共十年的时间才成为定本,就这个本子,所以非常可贵!

  我们看此地的介绍,「于是夏师会集诸译之大愿」,夏莲居老居士是黄念祖的老师,所以他称夏师。「既重古译多见之廿四,又采世间所流通之四十八,乃以廿四为章,四十八为目,既符誓廿四章,又合四十八愿。经中备集诸译之长,十念必生、国无女人、莲花化生诸愿,皆见于会本。」《无量寿经》到这是圆满了,到我们这一代。上一代圆满了,但是没有流通,战乱的期间没有法子流通,那个时候只印过一次,分量大概不多。这个本子是律航法师从山东得到的,带到台湾送给李老师,李老师看了之后非常欢喜,好像当时在台中就印了三千本,提供给莲社的同修们学习。他老人家自己把这个本子讲过一遍,好像在台中法华寺讲过一遍,做过眉注,李老师那个时候大概是六十多岁,我跟他见面的时候是六十九岁跟他见面的,在这个前几年,所以他讲这个我没听到。以后讲康僧铠的本子我就听过,从头到尾听他讲了一遍。不容易,流通也非常不容易!障碍重重。一直到现在,总算这个关通过,现在反对的人不多,国家也承认了,宗教局印的净土五经,里面《无量寿经》就用夏莲老的这个会集本。

  我们知道这些经过,才晓得这部大经的稀有难逢,我们这一生能遇到,特别值得庆幸的,多少修学净土的人,没有看到这部经。夏莲居老居士会集之后,自己讲过,黄念老亲自听讲,而且还有笔记。莲公嘱咐他要给这部经做一部批注,他是奉老师的命做这个批注,批注也注得很辛苦,三宝加持,在身体多病这样艰难困苦的时候,把这部批注完成。批注完成之后不久我们才遇上,才遇到,我跟他是在美国碰的头,遇到的,他那个时候带了一套批注,那一套油印本,蜡纸写的油印本。我们知道那是很不容易,因为蜡纸顶多只能印到一百份,那纸就不能用了,所以我们晓得分量很少很少。我看了之后非常欢喜,打电话问他老人家有没有版权,有版权我们就不敢翻印了,如果没有版权,我说我替你翻印,在海外流通。他说欢喜,没有版权,欢迎翻印。所以我们第一次就印了一万册,精装本一万册,他非常欢喜。现在这个本子流通就很广很广了,到处都有人印。

  我们再看下面,「复妙摄各愿精要,以少文而显多义」,这是莲公会集文字之妙。「例如《魏译》第卅八愿曰: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染洗濯者,不取正觉。」《魏译》的原文是这么写的。第二十四愿里头讲,「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这都是《魏译》,你看三十八愿、二十四愿。「《魏译》此两愿显衣服与供具之如意。但缺饭食如意」,《汉译》里头有,「《汉译》第二十三愿」,《吴译》为第十四愿,都有这么一段文,「我作佛时,我国诸菩萨欲饭时,则七宝钵中,生自然百味饭食在前。食已,钵皆自然去。不尔者,我不作佛。」于此又可见魏唐之四十八愿,实不足四十八也。「今此会本」,把上面三愿就写成一愿,「摄集以上三愿为: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需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可见会本,文约义丰,诸译所具之弥陀胜愿,备显无遗。是以近世诸贤,公认此为善本,良有以也。」这是大家公认这个本子是《无量寿经》最好的本子。

  在应该是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回到祖国,从香港出发的,有二十多位同修陪到我一道。到北京我们第一个就是访问赵朴老,跟赵朴老也谈到这个会集本的问题,他非常赞叹,非常欢喜。《无量寿经》总算是有了善本,那是众生之福,也是国家之福。那个时候我在新加坡教学,把这部经做了一个详细的科判,科判也印出来了,我送给他。黄念祖老居士的批注是念老送给他的,我这个科判送给他,他非常欢喜,他说这个圆满了。你看有科会、有批注,又有这么好的会集。非常欢喜,非常赞叹!可是重要的,是要我们真正去读诵、真正去学习,我们才不辜负世尊多次宣讲,不辜负祖师大德们用心良苦三次会集,还有彭际清一次的节校。

  黄念老带着一身病痛完成这个批注,我到他家里去参观,他这里引用了一百九十三种的参考书,我都看到,我当时很惊讶,我说老居士这东西你从哪里来的?他说有很多各地方送来的,我自己都不知道。感应不可思议,你需要的这些参考书,佛菩萨都给你送来了。那个时候我就跟他说,我说我送一套《大藏经》给你好不好?他说不行,我家里没地方放。住的地方很小,他住的那个房子大概总面积只有我们这个摄影棚这么大,自己住的小房间很小,一张床、一个桌子,旁边就堆的是书,堆得一大堆,这样艰苦困难的环境当中完成这样的著作,不是三宝加持做不到。我们今天将这些书印得这么精美供养大众,你晓得我们有多大的福报,我们这一代以前的人作梦都没有想到过!我们今天都得到了,都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不认真学习,对不起自己,不要说对不起别人,对不起自己。这个缘分就像开经偈上所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说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我们遇到了。遇到真的要下决心,这一生决定得生净土,这是真正报佛恩、报祖师恩、报檀越大德的恩、报国家的恩,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我们就真做到了。经典内容之殊胜,在《华严经》上都见不到,所以确确实实稀有难逢。

  可是问题,要怎样这一生当中才真正能成就?《起信论》里面说的标准太高了,这马鸣菩萨告诉我们,那真的是绝对标准,我们不容易做到。他教我们离文字相,我们读诵离文字相,听讲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印祖教导我们,跟马鸣菩萨实际上讲意思相同,语气缓和多了,印祖告诉我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那绝对的诚敬?还是马鸣菩萨讲的,那是诚敬的标准。我们今天把这个标准降低,一定要用恭敬心,心浮气躁学不到东西,妄念夹杂学不到东西,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们好好的记住「一向专念」,记住这句话,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专念阿弥陀佛,专学《无量寿经》,这部经够了,一生不要再搞别的,搞太多了,所谓是贪多嚼不烂。我们就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肯定有成就。我这一生不搞别的,就是一部《无量寿经》,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就成了。

  所以现在学东西难,难在哪里?现在这个社会对古人没有尊重心,瞧不起古人,宗教,宗教都是迷信,你看这种观念的话,你什么都得不到。由此可知,世出世间一切法,根是什么?真正的根基是孝亲尊师,净业三福开头两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如果在这上头没有一点功夫,我们求学求不到,圣贤东西你决定得不到,你可以学一点世间那些技术,圣贤东西跟你就没分了。圣贤东西是建立在孝道、师道的基础上。不能不孝父母,不能不敬师长,孝父母、敬师长就是尊敬你自己的性德,这是性德的代表。中国古人对这个最重视,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因为我们下一堂课就要讲到法藏比丘的报告原文,我们学习的心态要不具备的话,听了也是耳边风,得不到东西。所以一定要具备做一个学生的基本条件,孝亲尊师,真正懂得重道,这部经典则如获至宝。我在世间第一要紧的是什么?就这部经典,把这部经典看成自己的命根,一天都不能够舍弃的,我们会有成就。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一百九十二
下一篇:二零一零年讲于香港 一百九十四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